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白遮百丑”的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晒黑?

2021-06-25 14: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分享生活的灵感 Voicer 收录于话题#POP-EYE28个

为什么每当夏天过去,留在背上的比基尼痕迹被视为性感的暗号?为什么曾经满街打伞的东亚辣妹们,也开始纷纷爱上tanning?

象征着健康、青春、假期和财富的金色皮肤,却也暗中潜藏着晒伤、加速老化和皮肤癌的巨大危险。

即便如此,在过去100年里,从日光浴到美黑床,从海滩到晒台,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拥有一身闪闪发光小麦色,从未停止费尽心机。

审美的变化,总和金钱与时代之间有着令你意想不到的动态相关。在大多数中国80、90后的早期成长记忆里,古天乐的深褐色皮肤几乎是一个时代的另类标志,而99.9%的东亚化妆品广告,直到今天依然牢牢抓住“美白”这个百试不爽的宣传命脉。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人们抓住一切假期享受太阳的亲吻,擦上泛着光泽的助晒油,在躺椅或沙滩巾上将自己铺开,像块牛排似的正反面交替烘烤。

上为《美国精神病人》,下为Ergoline Open Sun 1050美黑床

电影《美国精神病人》里,Christian Bale饰演的杀人魔拥有一身大卫雕塑般的完美躯干,是个典型的华尔街单身精英代表。

导演事无巨细地用镜头描写他是如何在纽约奢华公寓里淋浴、做面膜、伏地挺身,以及躺进美黑床中享受紫外线亲吻的,只为反衬随后上演的残酷……

美剧《老友记》载入史册的美黑笑料瞬间

从《老友记》中Ross弄巧成拙的“黑白双煞”美黑成果,到Martin Parr镜头里那些不那么完美、却又涌动着欲望的中老年度假客……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意向,无不透露着一个讯息:无论你是好莱坞影星、科学宅男还是退休阿婆,一身晒过的皮肤总能传递出“我很懂享受生活”的潜台词。

摄影师Martin Parr最具个人标志的海滩摄影

东西方为什么对黑皮肤与白皮肤的审美观点,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sunkissed”是在何时成为一个描绘健康迷人肤色的形容词的?危机重重的美黑浪潮,又是怎么从医疗手段变成扮靓武器的?

当瓷白肌肤不再是贵族专享

在工业革命前的1000多年里,尤其是在古希腊、罗马和伊丽莎白时代,白到宛若瓷色的柔滑肌肤,被认为是奢华的缩影——暗示着你无需出门奔波,成天在室内轻松而高贵地过日子。

Cate Blanchett扮演伊丽莎白女王

以白为美的狂热几乎席卷全球,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中国商朝妇女,都在涂抹铅白来提亮肤色,缓慢的铅中毒让许多人为此丧命。

直到19世纪,当机器将劳工阶层拖进矿山和工厂车间,度过漫长而几乎晒不到任何太阳的生活,宁死也要美白的传统开始悄然瓦解。

早期美国医院里的紫外线治疗

虽然早在1900年代初,人造紫外线便已经用于医疗,日光浴也随之被认为是一种保健手段,但直到1920年代,时装先锋Coco Chanel女士才真正成为引领现代美黑风潮的划时代人物。

上为Coco Chanel和心爱的卡柏男孩晒日光浴;下为1930年代的上流社会插画,可以发现同是金发美人,古铜肤色已经和白皙肤色分庭抗礼

当她戴着潇洒的帽子,在戛纳游艇上扬起古铜色的悠然笑脸时,海滩上的上流社会女性们开始第一次怀疑:自己戴手套、打遮阳伞、穿长袖裙装,只为了避免长出任何晒斑,这一套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1929年的Jean-Patou和美宝莲广告

1936年的杂志插画:“别担心亲爱的,晒个一两天你就会看上去非常体面的”��

“看上去像从蔚蓝海岸度假刚回来一样”,在1930年代已经成为了大部分时尚美容类杂志对于美丽的新定义。与此同时,防晒霜同样开始乘着这股Tanning大流行而变得无处不在。

1940年代,一个女孩在芝加哥街头的防晒霜自动喷射机前

商业嗅觉灵敏的美国人,甚至很快发明了类似自动贩售机模式的防晒霜喷射机。去海滩前,花费每30秒钟10美分的价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喷射身体各部位,享受日光浴的同时免于晒伤。��

金色皮肤的金色年代

 

1960年代的助晒油广告和美国版《VOGUE》封面

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充满视觉张力和度假美感的广告创意

电影和剧集在这个重塑肤色审美的流行文化转折点之中,也同样扮演着牵引大众心理的重要作用。

1955年,希区柯克导演的《捉贼记》中,Grace Kelly穿一身明黄泳衣,戴着头巾和猫眼墨镜,在海滩上晒到胳臂发红;至于男性观众群更为庞大的《007》系列,1960年代的邦德女郎们更是以闪耀的巧克力肤色和裸露的比基尼造型作为一种群体标志。

上为电影《捉贼记》,下为电影《007之霹雳弹》

进入1980年代,仅有十几岁的波姬·小丝横空出世。她无比精准地吻合了那个乐观又开放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心中所渴求的一个充满野性和张力的青春少女形象。

电影《青春珊瑚岛》

尽管她在《青春珊瑚岛》里披着蓬松长发、丝毫不怕风吹日晒的原始感造型,只是荒岛求生的题材需要,这位一出道就饱受化妆品和时装品牌青睐的演员兼模特,还是聪明地把自己健康的肤色和天真的笑容,延续到了电影之外。1983年,18岁的波姬·小丝拍摄的《生活》杂志内页

哪里有对美丽的追求,哪里自然就有“作弊”。受制于天气、季节和时间,自然日光浴并非时时刻刻能够实现,五花八门的人为手段开始成为主流。

其实,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家用美黑灯和日晒沙龙常用的美黑床为主的Indoor Tanning,就已经迅速普及整个欧美世界了。

1973年,家用美黑灯广告:“下雨天也不耽误晒黑喔”

美黑床的热潮直到进入新世纪,也依然丝毫没有减退。在澳洲、北美和欧洲,平均有20%的高中青少年和45%的大学生,每年都在稳定地进行室内美黑。

而美黑床所利用的UV辐射,众所周知是皮肤癌的主要源头之一。除了晒伤、老化、削弱免疫系统,它甚至存在损害眼角膜的风险。仅在美国,每年因为美黑设备而引发的急诊室病例就就超过3000例。

应运而生的大量晒后修复产品广告

巧克力色肌肤、钻石脐钉和美黑贴纸,都是千禧年辣妹审美的标志性元素

站在专用机器里,几分钟便可完成全身喷涂,而在大约8到12个小时后一身巧克力色皮肤便逐渐形成了。

它其中的关键成分DHA所生成的并不是真的黑色素,而是和皮肤胶原蛋白反应生成棕黄色的沉积物,因此虽然相对安全,但随着皮肤不断更新,这层诱人的假象也会随之脱落。

典型的Spray tan fail事故屡见不鲜

因为没能掌握好上色程度而造成的喷雾美黑“翻车事故”,常常成为美式情景喜剧里的搞笑桥段,一张张无奈的脸宛如烟熏火燎过的橘子皮,也是独属于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标志。

1964年,神奈川海滩上晒日光浴的度假客们

无论是科技产物还是美妆品牌广告上所呈现的沙滩美少女形象,往往都是晒得黑黑亮亮的类型。与此同时,日本的化妆品巨头们却也在向全亚洲女性贩卖着力道最惊人的“美白焦虑”。

1980年代,三洋电器、宝矿力水特和资生堂广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海外背景的日本上流阶层从不掩饰对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崇拜,而对于更多普通女性来说,白皙无暇的皮肤和温柔优雅的着装则是“被喜欢”的命脉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样一种保守与西化的巨大裂口之间,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出现了一群被称为Ganguro(ガングロ)的亚文化少女。

日本潮流杂志上最具典型性的Ganguro辣妹们

她们漂出浅色头发,拥有夸张到失真的深棕肤色,热爱高饱和度彩妆和水晶亮片,以东京涉谷和池袋为这股街头时尚风格的宇宙中心,向长久以来的传统审美发出甜美而又怪异的挑衅。

电影《律政俏佳人》中的泳池日光浴经典桥段

勇敢剥离掉里三层、外三层的社会眼光和阶层心理,放下时刻渴望被所有人喜欢的执念,想白就开心美白,适合黑就尽情黑,人人平等,或许这才是未来。⛱️

管他白雪公主还是黑珍珠,

只要自己喜欢,

你就是最美的。

你和你的肤色之间

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

欢迎留言大方分享��

撰文 - Soda

原标题:《“一白遮百丑”的世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晒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