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不可再错失简政放权时机

2015-05-14 19:34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简政放权”已经是个热门词汇。2013年开始,这个词汇再次暴热。相关网站的资料检索发现,以此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1984年以来达160多篇。

        要实现简政放权,普遍认为应该转变政府职能。同样在上述网站,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标题或关键词的论文更是多达400多篇。

        学术研究资料留下的痕迹,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简政放权早已形成共识,时间长达30余年;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也早已形成共识,时长与简政放权相当;第三,不管是转变政府职能还是简政放权,都是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的改革难题。

        这块硬骨头能不能被新一波改革啃掉,既要看改革时机,也要看改革方法。

        改革的时机很重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缓慢,简政放权拖了30余年仍不能完成,就在于一再错过改革时机。

        转变政府职能完成的重要标志,是最终完成“小政府,大社会”构架;最直观的指标,是政府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计划,在进行企业单位养老改革时,同时推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但是这项改革被严重拖延,结果造成“养老双轨制”,两类退休人员待遇相差达1倍以上,导致党政机关非但人员无法分流出去,反而越来越多,机构改革屡屡半途而废。直到去年,养老改革才基本全部到位,平了“民愤”,降低了职位吸引力。

        近两年来的反腐败斗争,使一些公务员的灰色收入被取消,也导致这一身份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两相结合导致的结果是,第一,做公务员的光环逐渐暗淡,第二,不再把辞职到企业工作视为“绝路”。只要没有千军万马挤公务员队伍的“盛况”,政府机关内部机构裁撤,人员分流就不会显得那么棘手。

        改革的方法也很重要。

        过去的改革,在财政充裕背景下,机构的重组、整合,往往人员不减,新机构日趋庞大,结果机构是改革了,但是人浮于事,因人设事的情况没有多少缓解,李克强讲的三个故事,其中为“我妈是我妈”开证明,基层优秀工作者评选要盖8个章,背后基本上都有因人设事,层层设卡的阴影。人多事少,必定无事生非,这是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

        在连续不断的政府职能转变中,也不是没有过类似“权力清单”一样的东西,但往往以内部文件的形式在运行,公众很难搞明白。

        自从有了电子政务,很多政府信息在网上公开,甚至可以在网上办理了,公开和透明有了技术支持,权力清单的运行有了技术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理论上已经使权力中枢与普通民众无缝对接,决策和执行应该有更高的效率,层层叠叠的政府管理体制更加不合时宜。如果能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改革时机,一定可以使延宕多年的简政放权基本实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