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府与智库之间若缺乏互信,如何支撑大国外交?

澎湃新闻记者 杨小舟
2015-05-15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在现有的体制下,政府和智库之间,哪怕是智库和智库之间都缺少一些互信。” 财政部亚太中心副主任周强武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忍不住吐槽了一下智库与政府合作之间的难处。

        周强武话音刚落,坐在他对面的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峰伸出了一个大拇指,给周点赞。

        在这个由复旦大学牵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共同参与筹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上,除了科研单位,还有来自教育部、外交部和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官员。

        官学结合,是如今中国智库最流行的组合方式。这类组合的长处在于,如果结合得好,政府能够减轻自身工作负担,体会到科学决策的顺畅效果;科研单位能够获得一手研究资料,改善科研与实践“两张皮”的弊病,科研单位因此能够获得的无形资源也是巨大的。

        因此,在这个官学两界人士共处一室的会场上,来自财政部所属智库的周强武呼吁,协同创新这个平台,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具体的问题导向。

        “比如,美国人每次提出的一百条清单,基本上都是最要紧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内研究美国经贸问题的团队,包括政策研究,还是缺少一些手段。(我们需要)既有眼前的又有中长期的考虑。我希望在座的团队能够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多想一些招。”周强武说。

        “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了解需求。”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第二室主任、中美防务关系中心主任姚云竹少将说。姚云竹建议,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定期向相关智库明确政策方面的需求之外,在允许的情况下,把智库学者纳入到对话队伍中,参与对话准备的过程,甚至观摩、参与对话。

        她还举了军中合作机制的例子:“在两军关系中我们是有这么一个机制的,我们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人很少,但是因为我们跟主管两军交流的职能部门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几乎是每次对话、每个大的外事活动之前,我们都是一起讨论、研究。”

        姚云竹为大众所知,是因为她去年在香格里拉对话上连发四问反击美国防长哈格尔。她熟悉美军事务,对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国防政策、台海军事冲突等问题有独到的研究,曾采访过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基辛格、鲍威尔等20多名军政要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曾为澎湃新闻撰写过关于“智库热”的文章,他也同意姚云竹的提议,“现在大家讲智库建设,大家都把焦点放在智库上,觉得好像智库不行。更大的问题是参与决策的机制,就是智库能不能进入决策?当然,智库需要改革,需要提升,这是无疑的。”

        周强武长期从事预算、外事、外交工作,曾参与2006年首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他表示,政府的顾虑是,让智库进来以后,是不是有关情况会被外界过早知晓?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那就是有些智库根本不了解政府现在一线谈的东西,怎么交流?“交流了你也提不出来东西。”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我们对话了近10年就反映出了很多问题。我们检讨过,但是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希望我们能够一起来推动各个层面,增加政府和智库之间的信任。”周强武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则认为,智库和学者应该先做好自己的研究,再谈进入决策的诉求。他反对有些学者“拍着脑袋批评政府拍脑袋”的行为。

        “现在中国很多情况下是有智无库,但是也有的时候是有库无智。其实高层很希望得到我们(的成果),问题在于我们拿不出。我们觉得政府有时像一个鲜果榨汁机,每次开会让我们讲,我们实际上是绞尽脑汁。”

        “如果政府官员总以为他们比我们高,学者又总觉得我们比政府的人聪明,那么怎么办?不能改变政府,先改变自己。就先把我们的智库做好,做到他们想要来找我们。”

        杨洁勉还指出,国际关系学者对亚太安全和世界秩序研究得比较多,也比较深入,“为什么我们不搞一个小组,就把学者版的世界秩序讲清楚呢?”

        对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协同创新中心的执行主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表达了对这个刚揭牌的协同创新中心的期待,“我希望可以构建起一个智库共同体,打破我们传统的小农经济、手工作坊以及相互的不信任、提防,以后要尽可能的、不是胁迫你,而是真心地协同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支撑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