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纪录片“生的故事”导演: 并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成

澎湃新闻记者 黄芳 发自北京
2015-05-16 11:4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5年5月10日,“生的故事”项目启动。        

        从2013年起,简艺和他的“青原色创新实验室”就开始收集民间的生育故事。那时候,项目还叫做“听妈妈讲故事”,每个小短片都有一个仪式感很强的“镜子对谈”——母亲与孩子面对面坐着交谈,谈怎么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摄像机就摆放在孩子身后,而母亲手持或者身旁一面镜子正对着孩子。        

        一张剧照让他印象深刻: 一位被拍摄的妈妈很自然地把镜子放在自己肚子的位置。“孩子的脸投射上去,好像又回到了妈妈肚子里。”        

《生的故事》拍摄现场

        拍摄者是孩子,但主角是母子(女)二人。这是简艺设计的一个隐喻:在生育这件事中,母亲和孩子都是主角,但那段记忆却只有母亲葆有,讲述永远都是母亲视角。当然更重要的是,简艺希望能在摄影机中看到母亲的表情,也有孩子的表情——“亲子沟通”,也是电影的关键词之一。        

        在两年来先期拍摄的80多个小短片中,有70年代,被饥饿和当时社会环境裹挟的生育;也有80年代,被计生政策冲击的乡土社会;还有“男重女轻”传统生育观酿成的人伦悲剧。        

        但简艺并没有预设立场,也不想这样一个项目被某一种观点的人把持,“当下的事实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回头看。我觉得最理想的结果,并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成某种东西,而是所有人都能在里边看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2015年4月末,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北京对话纪录片“生的故事”导演简艺。

        澎湃新闻:我注意到项目一开始叫“听妈妈讲故事”,为什么最后决定改成叫“生的故事”呢?        

        简艺: 直到今年3月份,才确定下来叫“生的故事”。名字其实想过很多,开始叫“听妈妈讲故事”,后来又叫“妈妈的故事”、“生育故事”、“生的故事”。然后就想“生的故事”会比较好,因为母亲的故事会限定在母亲,但如果我们有单亲家庭,或者失独家庭,可能父亲这方面也是重要的。“听妈妈讲故事”就略有些幼稚,名字也太长了。        

        叫“生的故事”,是想做一个生命的故事,佛教也讲,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那我们做完生的故事,还要做死的故事,老的故事,和病的故事。        

        澎湃新闻: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可能更含蓄。        

        简艺:绝大部分参与的人,在此之前可能都没有跟母亲聊过这个(生育)话题。但这个话题对母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经历过生育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的漫长、风险。每次生育都要冒很大风险,刻骨铭心。所以我想对于母亲来说,有机会让孩子聆听这一次,可能是非常触动她内心的历程。可能并不是所有人,但事后我们采访过很多人,他们都说非常感动。而且生是我们的开始,也是母亲孩子相处的开始。        

        澎湃新闻:怎样选定拍摄者,有没有一个标准?        

        简艺:我们既想保持项目的开放性,也要保持它的一致性,否则就会太散。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镜子对谈”。开放性上讲,希望最大多数的人参加。从“青原色”建立起来,我们就一直想建一个网上的记忆博物馆。从生的角度,我们希望建一个最大的故事库,所以希望越多人越好。谁来讲都可以。这其中当然特殊人群是不可以缺少的。从年龄上,没有限制,从地域上来讲,我们希望全国乃至全球都有。我们这个网站设置了一个动态的中国地图,参与人数随时可以显示。残障人士、变性者、失独家庭、少数民族我们也都会涉及。  

        澎湃新闻:“生的故事”除了1000小时电影还包括哪些计划?        

        简艺:项目启动后,我们希望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么一个事情。也是给我们一个心理期限。另外,也希望藉此做一些筹款。会邀请一些基金会和企业参与。        

        项目主要分两个大部分,一个部分叫“1000小时的电影”。另一个部分叫“1000+”。“1000小时的电影”以“镜子对谈”为核心,是孩子自己访谈妈妈(或爸爸)。“1000+”,是除了1000小时外,所有艺术形式的创作,包括纪录片、剧场、装置都可以。独立创作的东西。        

        “1000小时的电影”核心形式都是“镜子对谈”。我们分为三种不同形式,最终都指向这个大的故事库。一方面是我们自己做,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找一些发起人,比如在自己朋友圈,班级,或者你是LGBT(非异性恋者)人群,你可以在自己人群中发起。另外,就是这个网站。        

        我们希望“镜子对谈”是由孩子主动提出的——他/她主动去探寻自己生的故事、主动与母亲进行这样一次深入的谈话,而不是反过来。我们希望是孩子说“妈妈,请您告诉我这些历史”,而不是妈妈说“过来孩子,我希望讲我的故事给你听”。我们希望纪录人,也就是孩子,是主动的聆听者以及家庭和社会历史的探索者。这个探索的愿望,恰恰是让这些故事无比珍贵的原因。      

        我们使用“镜子”,当然首先是它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对话双方的正脸,看到对话过程当中,双方细致入微的表情变化。此外,“镜子”本身有“反观”的隐喻,这又是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我们希望每个家庭都有这样一面“镜子”,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过去、看清未来。        

        还有一部分是长征项目。因为网站是需要一定条件,至少你能上网,网速还够,可以给我们传上来。但中国还有很多地区的朋友可能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像长征沿线的很多地区。我们计划从江西的南部出发,走这11个省,沿途去收集,一方面是招募一些创作者,他们在路上做一些创作,比如可以访问一些老的产婆,可以拍一个关于老的产婆的纪录片。有的人可以以摄影为主,拍不同年代的生育用品。我们还会有一个核心团队,沿途教大家怎么做一个“镜子对谈”,不是他们去录,而是教当地人去录。长征项目启动后,我们就会找各地的影像爱好者或者当地机构合作,比如我们从江西出发,我们就会开始联系广东的,到那就可以跟他们合作。这些都会成为1000小时的素材。        

        澎湃新闻:项目有预算吗?钱都会花在哪里?        

        简艺:我们给了一个范围,这三个部分加起来大概在100万到150万左右。一个是核心团队的运营。人员方面。在各地的发起人,我们需要给他们做一些工具包,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摄像机。网站我们目前没有找到更好的形式,所以我们把视频的购买空间放在自己的网站上,因为放在商业网站都有广告。我们希望这个项目是非营利的,向公众开放的。   

        澎湃新闻:1000小时长度的电影,有信心把观众留在座位吗?        

        简艺:其实这个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人可以坐在那里一口气看1000小时,你可以从任何时间开始去看。我们当然也会有100小时、10小时、1小时甚至10分钟的版本,这是观看方式不同。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工作划一条线,否则这个工作无穷无尽,1000小时算是我们跟自己的一个约定,划一个里程碑了。到这里,我们可以再继续增加。这1000小时,它可能不一定有很大的逻辑性。        

        那2小时或者1小时的版本可能会更像一个叙事的纪录片,它会有一个叙事的结构和逻辑。        

        澎湃新闻:一些尖锐的、批判性的东西会呈现在电影的最终版本中吗?比如计生、生育伦理。        

        简艺:我们希望保留一部分。但其实我们更希望,1000小时更像口述历史库,我们希望观众从那个库里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个库可能会保留更多原始的东西。        

        我自己很大的希望是,这个故事库不是被持某一种观点的人所希望看到的东西,包括计生本身,涉及人类很多方面问题,我不希望是持某一种观点的人觉得它特别的好,而持另一种观点的人觉得它没有价值。因为计生其实在变的,我们对我们命运、国家、民族的反思应该放在历史长河里看,把一个东西放在那里,回头再看看。最理想的结果,并不是简单地批判或赞成某种东西,而是所有人都能在里边看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终,我们希望这些细节丰富的“生的故事”能够给我们呈现诸多的视角,比如,普通观众能够从别人的故事里面看到自己,人类学家能够在其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学案例,公共健康的研究者可以看到生育的变迁,历史学家看到的则是一个丰富的口述史库,学佛的人会认为每个生的故事都是一个因果故事。而传统文化的支持者呢,可能会认为这种纪录行动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总之,我们希望不同的人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对话人物简介

        简艺:独立制作人、导演。雅礼协会(Yale-China Association)艺术顾问委员会委员(2012年至今)。青原色(IFChina)创新实验室创始人。2009届耶鲁世界学者(Yale World Fellow),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硕士,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国际和平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士;曾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五年。后有三年就职于欧洲联盟在华援助项目。2011年亚洲协会21青年领袖峰会代表。2008-2010年度纽约新校大学中印学人(India China Fellow)。2008年获亚洲文化协会(ACC)奖金旅居纽约。2007年剑桥大学访问学人。简艺执导的纪录和剧情影片曾经获得包括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在内的多个国际奖项,并且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AM)、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牛津、剑桥、耶鲁、哥伦比亚、康奈尔、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圣母大学、新校大学、纽约大学等世界不同的地点做过专场放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