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九霖谈石油②〡加强投资!开克拉运河,建珠海石油集散基地

陈九霖/北京约瑟投资公司董事长
2015-05-21 14:3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陈九霖,原名陈久霖,湖北浠水县人。1961年生人,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2012年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陈九霖有“石油情结”,其职业生涯亦与石油紧密交织。他曾任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北京约瑟投资公司董事长,依然做着能源领域的投资。

        2014年6月,石油价格在十多年的高歌猛涨后突然下跌,跌幅之大令人咋舌。然而,就在经济学家们开始预测一个较长时段的“低油价时代”时,油价在2015年又开始回升。能源市场忽起忽落,面对不确定性,中国该如何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对此,既是从业者也是学者的陈九霖有长达20年的思考。

        本月15日,陈九霖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表题为“石油变局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讲,系统阐述了他对国际能源格局的理解,并就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此次演讲系“战略与管理系列演讲会”之一。由战略与管理杂志社、海南出版社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讲稿全文经陈九霖博士审阅,“澎湃新闻”经受权发布,有删节。查看更多文章,请关注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战略与管理》系列书籍。微信号:zhanlueyuguanli

中国能源的发展与问题

        现在我来讲讲第二个内容。在这一部分中,我要跟大家汇报的是,“中国能源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雾霾的问题,大家可能很关注。关于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曾经跟一个很重要的领导吃饭,这个领导讲到中国雾霾形成原因的时候,他告诉我是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如果尾气是主要原因的话,伦敦、纽约汽车保有量比我们更多,为什么他们没有形成雾霾?实际上,根本原因不只是尾气,更应该是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就是说以煤为主的问题。2013年,在我国能源消耗结构中,煤炭的使用量是67.5%,也有组织说达到了70%,石油消耗量是17.8%,总而言之,化石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耗结构达到了85.3%,这个是造成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

        我国能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石油资源短缺,现在煤炭也成了净进口国。2014年,我国石油是2.1亿吨的产量,需求量是5.08亿吨,所以,我们的缺口是2.98亿吨。2015年预计石油对外依存度60.3%,其中,原油高达60.5%。如此之高的对外依存度,可以告诉我们能源资源稀缺问题有多么的严重。而且,现在我们的石油进口还有80%是靠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通过中东,通过东非进口过来的,即依赖的渠道也比较单一。

        第三,我国能源一方面是短缺,另一方面利用效率低下。煤转电的效率目前只有30%,煤矿平均开采率不够40%。而美国的煤矿开采率在80%甚至90%以上。我国能源的效率总体上讲只有33.4%,比世界先进的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能源技术方面,有些方面我们是先进的,但是,有些方面我们还是落后的。比如说储能、高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新能源利用技术,比如说风能并网的问题。我们国家在核能方面较有优势,但是,利用率却是很低。

        再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们每一天在期盼着良好的空气。我最近在美国,在加拿大待了一段时间,那里每一天的空气非常不一般,每天都是湛蓝的天空,偶尔挂着几朵白云,让人想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这是一个多么值得享受的美好人生!可一回到北京,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一个锅盖罩着北京一样。环境污染的问题,有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说明,全国华中、华南、西南、华东这些地方都是酸雨区,是环境破坏的苦果。2008年4月到2014年3月,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只有25天的空气质量被视为良好,当然,这是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看的。亚行和诸多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中国有七个,中国被调查的500个城市中间,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

        第五,GDP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矛盾非常大。2013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12%,而能源消耗在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却超过了22%,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据。而且,按照目前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到2020年我国将面临着至少1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目前已经是煤炭的净进口国,不只是石油的净进口国。

        第六,石油储备不足,按照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标准,能源储量要达到90天消耗量的时候,才构成成为IEA成员国的资格,中国不是,因为中国只有30多天的石油储量,而美国和日本都达到了100天,德国储备达到了100天,新加坡作为弹丸之地,又有马六甲海峡,进口便利,也达到了90天。

我的建议

        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工程,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我今天要讲到的第三个部分是,本人对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建议:我在今天演讲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那些文章、著作中的观点,都是我的系列建议的组成部分。除了上面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所提到的解决办法之外,今天我觉得还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出来:

        一个是核能的问题。一提到核能就有一个安全的问题,大有“谈核色变”之感。其实,比较起来,核能是所有能源中间可以说是最安全的能源,人类起始能源是核能,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也是核能,而且,核能也是绿色能源。就像我们有很多的汽车和轮船,汽车出了问题,过去根本不上媒体,现在上媒体也是少数,其实,汽车出问题的量很大。但是,一架飞机出了事情,全世界都关注。同样,核能出了问题是大问题,大家也是很关注。可是,人类自有核能以来,实际上只发生过三次核泄漏事件,一次是美国的三哩岛核泄漏事故,一次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这两次都是人为的,就是没有按照安全标准操作,没有按照安全规范来运行。第三个是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在日本福岛因为地震和海啸引起的核事故之前,我们国家的核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迅猛的,因为这个事件的影响,好多国家对核能步伐放缓,中国也是放缓。但是,我们国家在核能方面其实拥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核能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曾并购了一个铀矿公司,最近在加拿大也在谈并购铀矿和核技术的企业。

        全世界平均核能在能源结构中的平均比重是14%,美国占了19%,俄罗斯占了50%,法国占了78%,而我们国家占到不到2%,实际数量可能是1.12%,国家非常重视,准备提高到5%。美国彭博社有一个报道,说中国到2030年我们核电机组要达到1000台,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有投资人能够把握这样的环节,可能有很大的一个商机。但可能要熬日子,要熬一段时间,才能达到你理想盈利的目标。核能是清洁能源,除非泄露才造成污染,否则,从铀的开采到运输过程中,都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要提高天然气的使用规模,扩大天然气的进口。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是忽视了,美国天然气的消耗量占到了7221亿立方米,欧洲4439亿立方米,我们国家只有1438亿立方米,这个差距非常大。关于天然气消费的比例,美国占了22%,欧盟占了24%,我国天然气的消费只占到7.5%,这个数据是非常可怕的。相对石油来讲,天然气对环境破坏的作用要小得多。中国是天然气比较富有的国家,有一个数据说,中国天然气的储量是美国天然气储量的三倍,但是,我们没有把它利用起来。

        第三,继续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如说太阳能,水能,风能。我去参观一家太阳能企业的时候,提了三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问到,在别的光伏企业纷纷倒闭的情况下,你的企业如何立足?第二个问题,如果拆除国家对新能源企业的大量补贴,或者减少这种补贴之后,我国新能源企业怎么能够生存下来?第三个问题他们没有回答,那是涉及我于2012年在瑞士参加世界能源高峰会议的事,期间我得到一个信息,太阳绕地球照一天,就足够人类用一整年的能源,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收集的问题,怎么样运输的问题,怎么样储存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是很难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那个会议上有这么一个信息,现在欧洲有一种技术可以解决采集的问题,解决运输的问题,解决储存的问题。那就是,用一个锅可以把阳光采集下来,聚焦到3千度温度时候,产生一种化学元素,这种化学元素可以变成液态,也可以变成固态,从而,可以运输,可以储存。但是,成本很高,因为材料非常昂贵。未来恐怕能够得到解决。我因此提出这个问题,但他们说不太了解这个技术,因为他们现在比较注重的一个是光伏,一个是薄膜技术。这大概也是我国太阳能企业当下的普遍情况。

        在可再生能源占整个能源比重方面,欧洲占了14.6%,美国占到9.8%,中国只占到了0.5%。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国家给了不少补贴,但效果微乎其微,这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四个措施是,积极利用小规模的分布式发电技术,或者叫做分散式的发电技术,对这个内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在书中做了很多的解释,认为分布式的能源在未来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以后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人类每个人不仅可以使用能源,而且,还可以制造能源,还可以分享能源,这是一个很新的观点。我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

        第五个措施,就是在建筑物和交通运输工具上采用节能高效的技术。国内有些企业的办公楼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典范。我到以色列去参观过,以色列在这个方面也做得不错。他们在建筑物上就可以采集能源,还有在移动工具方面,甚至我们上学的背包上,都可以自己来创造能源,不担心每一天要给苹果手机充电充两次的问题。

        第六,国家在投资战略方面,我们以前都是“铁公基”,包括2008年的四万亿,林毅夫说是30万亿,都投在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投资要转化到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技术领域以及新能源开发方面,比如:节能技术、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等等。再比如:我们在输油管线方面比美国要差一大截,如果加大这个方面的投资,不仅能拉动GDP,还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我提到了开通克拉运河的问题,提到了建立珠海石油集散基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投资,我们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要加强这些方面的投资。虽然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新能源,一定是再生能源,但是,还有200年的时间,我们还要依赖于传统能源,在这200年中间我们还有大量的传统能源基础设施需要使用。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如果利用得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国家投资策略应该做出适当调整,应该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补贴最终用户购买新能源发电,而不是直接补贴新能源企业。这样,有利于市场选择优质新能源企业

结语

        最后,我有两句结语:

        第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之中,虽然我们对能源有很大的依赖,也意识到能源中间的问题,但是,我们对能源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相比欧盟、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在措施上面一定要纲举目张,要把握大的内容,对能源的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阀门,我们要利用这一方面的阀门。这是稳住GDP增长、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自然环境的“三位一体”的重要举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