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克强推销“国际产能合作”,背后凸显中国外交转型

赵明昊
2015-06-01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李克强总理结束了长达13天的拉美之行,期间中国与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签署多达67项合作协议,实际项目及意向协议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李总理又做了一回“最强推销员”,尤其是时时处处力推“国际产能合作”,首次提出中国拉美产能合作的“3×3”模式,即双方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企业、社会、政府三者良性互动,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可以说,“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李克强拉美之行的最大亮点,这实际上是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下如何推动相应的外交转型“破题”,而这也的确是一篇值得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大文章。

外交也要紧密融入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GDP增长进入每年7%左右的中高速阶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保持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搞“区间调控”、“定向调控”而不是用劲猛但副作用大的“强刺激”。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新”意味着和以往大不一样,但它仍是一种未知之域,是一种演化中的状态。中国经济依然处于一种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阶段。

        无论如何,经济“新常态”势将给中国外交带来某种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显现的过程是渐进的,但我们却没有理由不去做前瞻性的思考和筹谋。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大关,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也在同年超过了吸收的外资总额,已经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由于经济体量巨大、经济联系复杂紧密等因素,中国经济的变化势必对其他国家造成很大影响,而这往往是中国自己难以充分估计的。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在外交关系中真正体现“合作共赢”精神,靠什么拓展和做实“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如果从外部世界的视角看,很大程度上,过去其他国家面对是一个“制造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量进口原材料并生产工业制成品进行出口的“世界工厂”。而现如今,它们面对的则是“制造中国”、“消费中国”、“资本中国”的复合体。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3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表示,未来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由此,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基础正在发生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中国外交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亟需进行评估和预判。

中国和拉美关系需要强化“韧性”

        此次李克强出访拉美,实际上展现了中国领导层寻求应对上述挑战的一种努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判断,2014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只能达到1.3%,与三年前相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二。在经济形势走低的情况下,巴西等国还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抗议事件。而世界银行行长金镛近期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其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这给拉美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拉美的投资水平仍然很低,石油出口状况更加糟糕。

        显然,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拉美国家也在遭遇新的发展挑战,双方过去的经济合作模式可以说难以为继。中国和拉美国家需要共同商量对策,相互适应彼此的变化,为保持这一关系的发展势头寻求新的机遇。

        最近十年来,中国和拉美的双边贸易快速增长,贸易额增加了21倍,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拉美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向中国的出口量占拉美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由3%增至9%,但是出口产品的70%以上来自于农业、矿业和油气业,比如巴西的石油、阿根廷的大豆、玻利维亚的锂矿、秘鲁的铜矿。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较大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可以实现巨额的对华贸易顺差,它们也乐于维持一种主要靠出口原材料来赚钱的贸易模式。过去10年,中国针对拉美地区的投资,其中大部分也是流向了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这几个原材料出口大国。现如今,形势大变,外部需求的减少不仅使拉美国家的财政收入锐减,也进一步暴露了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等结构性问题,就业岗位的减少还引发社会动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需要加快调整针对拉美地区的经济外交。2015年1月,“中拉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2015-2019年间的双方合作规划,将基础设施、金融等确立为13个重点合作领域。这些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必须紧抓机遇、全面落实。此次李克强总理出访的四个拉美国家,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占2014年中国-拉美贸易总额的57%。这些国家都非常需要来自中国的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改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落后的基础设施,同时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借助中国的优质产能,这些拉美国家可以生产和出口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改善本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

        10年前,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总额仅为2.31亿美元;而未来十年,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2500亿美元。中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正迎来“第二波高潮”,从原来以原材料和大宗商品贸易为主转向工业、制造业和基础设施。

        此次,李克强总理还大力推动很多示范性、标志性的重大项目。比如,就巴西、秘鲁和中国修建穿越南美、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港口相连的“两洋铁路”,三方同意展开可行性研究。预计这条全长3500公里的铁路项目耗资100亿美元,将极大提升南美地区的互联互通程度。中国和智利还同意尽早进行“两洋隧道”的可行性研究。无疑,基础设施领域的大项目合作往往会在金融、物流等领域产生不可低估的外溢效应。

在拉美地区内部实施外交“再平衡”

        除了重塑经济合作结构之外,李克强此访,也展现出中国对拉美地区国家正推进外交上的“再平衡”,这是相当微妙的。哥伦比亚是美国在拉美大陆上为数不多的“亲密伙伴”,此次访问哥伦比亚,是中国总理30年来首次。

        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还是拉美地区新兴经济组织“太平洋联盟”的成员国,这一组织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推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强化同亚太地区联系等。该组织涵盖2亿多人的大市场,GDP总值为2万多亿美元,约占拉美GDP总额的三分之一。“太平洋联盟”与拉美地区以巴西、委内瑞拉为主导力量的其他次区域组织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关系。

        虽然,经过过去十余年的努力,拉美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拉美地区内部不断优化外交布局,从而让“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更加充实和具有活力。

        总之,李克强拉美之行表明,在经济“新常态”之下,“不惟GDP”绝不等同于“不要GDP”,外交也同样需要继续“拼经济”,“最强推销”的背后隐然呈现的是中国外交的“新常态”。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