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苏11名省人大代表联名议案,呼吁留住保护江南水乡风貌

澎湃新闻记者 蓝天彬
2015-06-01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提到“江南水乡”,让人联想到很多: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而居、粉墙黛瓦,以及中国传统中正的家族伦理秩序、文人墨客的清寡、商贾小宦的闲适、衣食百姓的厚朴……

        然而,在经历“历史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商业性破坏”之后,传统味道的江南水乡大规模消逝。实物若不存,水乡文化也必随之变形、衰败。

        今年年初,江苏11名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的议案》。议案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一代代江苏人引以为豪的“水乡风貌”正成为新都市的微缩盆景,日渐消失。

        该议案已得到积极响应。今年5月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向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的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首次提出江苏在编制“十三五”各类规划时,把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5月29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闭幕会上,审议通过了该报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会上获悉,会后该报告与人大代表的议案将一并转给江苏省政府办理。

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而居、粉墙黛瓦,正是传统味道的江南水乡。
“能留下来都算好的了”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近代专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包括苏(苏州)、嘉(嘉兴)、湖(湖州)等地区。

        江南水乡,以水为美,临河而居。早在11世纪,这里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贺凤春是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多年从事园林设计。她看到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大拆大建,不少江南古镇古村的建筑消失、毁灭了。她安慰自己,这是历史进程不可避免的一环,但同时她又觉得必须慎重,必须引起各方重视。

        “江南是个名词、形容词,反映一种文化,包括江南农耕文化、吴文化等。这种文化的载体,是江南水乡风貌。如果载体消失了,那么这种文化也会消失。”贺凤春对澎湃新闻说,如果江南水乡风貌消失了,都变成千人一面,“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许就不知江南为何物”,“我们这一代人要反思一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在《迈向新江南水乡时代》一文中提到,江南水乡等地区经历过三重破坏——“历史性破坏”、“建设性破坏”、“商业性破坏”,造成古老文明大规模消逝。

        所谓历史性破坏,土改、大跃进、“文革”、破四旧,一次次对传统文化的“洗礼”。其间,百年宗祠的大梁被锯断做成桌椅板凳,旌节牌坊的石柱被拆下来砌猪栏,廊前檐下的精美雕饰被生生铲去……

        接着,迎来“建设性破坏”。1980年代以来,在经济大潮下,拆除城墙,填河筑路,开设乡镇工厂,历史建筑被随意拆毁。19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旧城改造,更将传统街区作为“危旧房”,而成片“拔除”。

        近年来,又迎来“商业性破坏”:旅游内容雷同,古镇同质化竞争,几乎是走一条或几条老街,吃一餐是水乡饭,拆旧建新的仿古街里,充斥着大同小异的廉价旅游纪念品;高档商业娱乐排挤着地方特色的小生意,将原住民排斥在外的旅游经营权和收益分配屡见争端……

        正是在一轮一轮的“破坏”与“建设”中,江南水乡的风貌发生极大改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一名委员对澎湃新闻说,以江苏的江南古镇为例,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100个左右,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于50个,如今“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二三十个,可见消亡之快。

        该委员再以古村落为例,80年代江苏江南地区每个行政村估计有3个古村落,如今全省加起来也就几十个,有100个就不错了,“现在找古村落比找古镇还难”。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省江南地区已有18座历史文化名镇和10个历史文化名村,所有名镇、名村均编制了专项保护规划。

        “能留下来都算好的了,消失了是最可惜的。”该委员说,近些年的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以卷地毯的方式推倒、拆掉一片片区域,再盖新楼,令人十分惋惜。

江苏省江南地区已有18座历史文化名镇和10个历史文化名村。
“两重危机”改变了水乡的传统风貌

        有感于江南水乡保护的“紧迫”,贺凤春和其他10名省人大代表,今年年初提出了《关于加强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的议案》。

        澎湃新闻注意到,该议案不仅着眼于古镇古村建筑的保护,而是从更大视野出发,希图保护“有山有水有乡愁”的江南水乡整体风貌。

        议案对江南水乡的评价很高,称江南水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江南水乡风貌,是数千年江南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是吴文化近千年发展累积的文明成果,在中华文化中独具魅力,有独特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田被作为建设用地,几乎每个名镇、名村周边,旅游度假区、星级宾馆、游乐设施等积极兴建,在诸多现代化设施的包围下,水乡的空间、范围日遭“侵蚀”和压缩,水乡成为新都市的微缩盆景,与小桥流水相伴相生的水乡田园无奈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议案还称,许多公共自然资源,被过度商业化利用,透支着自然环境承载力。在镇村之内,擅自拆旧建新,破坏镇村空间肌理、空间尺度和街巷格局的想象也屡见不鲜。

        值得一提的还有,随着原住民向城镇集中,外地人口相继涌入,外来人员增多,原住民减少,居住人口的变化,带来社会结构变异和民风民俗渐失,导致传统江南水乡的人文内涵也在逐渐消失或改变。

        正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居民结构的变化,这两重危机,影响了江南水乡形态与风貌,丧失了水乡原有的文化和景观肌理。

        就此,议案认为“保护好水乡传统风貌,防止其渐渐消失,是江苏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江南水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理想的“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居住环境。
着眼于水乡整体风貌的保护

        那么,如何保护江南水乡传统风貌?议案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包括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划定保护区域,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合理构建村镇体系布局,明确农村地区发展的边界,划定“四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

        议案提出,划定相应的湿地、稻作、水生农产、鱼耕文化、传统工艺、古街古桥等区域,设立各具特色的江南水乡保护区、保护带,重视水乡整体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多地给世界留下江南水乡风味的历史和文化。

        比如,对于古镇、古村落及特色村庄,强调保护原有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新建建筑必须与周边整体风貌协调;对于一般村庄,延续原有的自然空间布局形态,体现江南水乡风貌特色。保护好河湖、耕地、山体等乡村特有的生态环境,“避免出现与城镇雷同的宽马路、大建筑”。

        提出议案的11名人大代表中,龚良是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

        他认为,要保护好传统的点,包括古镇古村落的建筑、空间、生活形态等,要保护好水乡的生活环境,包括山、水等,因地制宜发展各种设施。

        “现在空间保护要重于实物保护,光保护古镇古村建筑还不够,里外一定范围内不能建高楼大厦和大马路,要和传统风貌相适宜,让生活在里面的人感觉舒服、美。”龚良对澎湃新闻说。

        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也认为,真实的江南水乡有着多样性,建筑类型是多样化的,每个村镇都有微妙的差异,应当尊重当地的历史,“比如有的村子压根没有白墙,你给它刷成白墙,制造想象中的水乡,这不行”。

        龚良还认为,江南水乡新的城镇建设,应保留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建筑的符号,“比如可以提供几套有当地特色的盖房方案,把传统文化要素放进去,给人选择”。

        “我们有明清古镇、民国小镇,但很少听说共和国时期好的城镇,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发展什么样的城镇。”龚良说,希望江南水乡的城镇建设有特色,不要搞得镇不像镇,村不像村。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关于加强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的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江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在编制“十三五”各类规划时,把江南水乡传统风貌保护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

        “要着眼于整体水乡风貌的保护,既重视古镇、古街、古宅、古村落的保护,也重视湖泊、湿地、田林的保护;既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重视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既重视水乡传统风貌,也重视城市现代文明的辐射。”《报告》中如此表述。

        “整体性保护”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保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说,不只保护历史建筑和城镇空间,更重要的是保护居住于其中的社会阶层,并通过适宜的环境与政策提供,使这些社会阶层连同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一起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秩序中来。

        南京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也倾向于让当地人在当地生活。他还认为,除了建筑、规划领域专家,也应该让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专家参与保护,可以组成跨学科的顾问团。

        报告还提出,江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古村落保护难点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古建筑修缮资金的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

        江苏已经陆续有所行动,比如开展三次文物普查,苏锡常地区登记各类具有水乡地方特色的古建筑4211处,占全省登记古建筑的48.7%。目前,江浙两省周庄、同里、沙溪等13个江南水乡古镇加入联合申遗行列,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联合申遗工作。

        苏州市划定相应的湿地、稻作、水生农产、鱼耕文化等区域。苏州市人大先后在古村落保护、湿地保护、古建筑保护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找到回家的路”,为了“能记得住乡愁”。

        一场不止于古镇古村保护、多层次更立体的江南水乡风貌保护潮流,一种既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也重视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理念,在江苏慢慢生根发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