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5岁是当代社畜的困境吗?

2021-09-08 08: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格子 X博士

编辑:素卡 策划:涅瓦

35岁,是我们职业生涯的死期吗?

人在职场一旦到了35,悬在KPI、晋升体系和身体危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会直直掉下来,宣告你的工作价值走向衰亡。

每个人都会到35岁,这是真相,也是一种群体焦虑。

在这惊惶的一天到来之前,我们显然还没准备好。

前两天,网上疯传“苏宁置业要破产”,并称“L10级别以下的、35岁以上的员工都要被裁掉”。

这条不实消息很快就被辟谣,但传达的风向却十分让人玩味。

似乎在人们的认知中,如果企业巨头将倾,那35岁以上的员工一定第一个被捞出来引颈放血。

近两年关于“35岁”、“裁员”、“劝退”、“失业”等等的话题,时不时地就会出现在新闻和热搜里。

或者这些消息真真假假地被混在一起,做成了商务培训课件,听得台下的打工人晚上又在阳台抽了两包红双喜。

在比较主流的招聘软件上,“35岁及以下”是普遍的硬性要求。

对于互联网行业中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这个门槛甚至可能会提前到32岁,只有“能力特别优秀者”才有权豁免至35岁。

技术、学历要求都更为宽容的网店客服或者电话接线员,也会要求屏幕那头、电话这头的你“不能超过35岁”。

哪管你想做一个“上班为了下班”的保安,也同样需要有一张35岁以下的脸。

其实,从林林总总的招聘信息里,我们能窥见35岁在职场的形象。

35岁,意味着身体机能和工作强度的下降,你不再“皮实”了,不能再以“夜晚爆肝写代码,白天赋能不回家”的节奏玩儿命输出了。

意味着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迟滞,别说做项目预算了,也许从Windows98时代走到现在的你,做Excel都没新来的实习生快了。

甚至还意味着外貌形象不佳和沟通社交变差,邋遢、古板,网感拉垮、不善言辞的中年人形象,符合很多人对35岁以上同事的想象。

·示意图

而上述这些要点,往往是你在职场待价而沽时的痛点。

一旦过了35,不管你是否真的在能力上大幅缩水,职业市场对你的估价必然先行贬值。

所以,35岁就成了老板们处理公司“人力坏账”的红线,过线者好听的一律叫“优化”,难听了说就是“处理”。

这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死亡”。

35岁不止意味着“失业”,也意味着“失意”。

很多公司与单位,甚至上升到行业,对升职、提干、职称评定也往往设置了年龄上限,而上限,几乎都是35岁。

投机主义者们说“人生发财靠康波”,坚信下个十年是阶级跃迁的唯一机会。

而对于勤勤恳恳的职场社畜们来说,35岁就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康波”。

如果35岁还没能跻身管理阶层,那往后余生大概都是被管理的命。

等待你的可能是被边缘、被排挤,默默无闻和混吃等死。

这是“职业精神”的“死亡”。

2000多年前,《论语·为政》里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岁恰在其中,代表着人生自立,思想稳定。

40多年前,生产宣传画上总有几个强壮中年人的形象,他们满面红光、笑容爽朗,被称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

20多年前,一大批中年人从开放与转型中抓住机遇,成就自我、搞活经济,报纸上夸他们是“弄潮儿”。

所以我们最该疑惑的问题是:35岁的人本来应该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为什么到现在却最不被看好?

因为时代变了,由年龄伴生的价值与尊严正在被消解,新兴行业的生产逻辑也已经被重写。

现在的职场人总爱自嘲为“打工人”,但我觉得说我们是巨大企业机器中的小齿轮,更为贴切。

驴不会因为自己拉磨拉得快就变成农场主,齿轮也不会因为自己转得快而升级为擎天柱。

一个长久运行的齿轮,只有被替换的命运。

换句话说,在信息爆炸、技术瞬变的当代社会,同等单位的精力会比资历更值钱。

人类过往的智慧都被搬上了互联网,又经过了人们无数次的总结、拆分、解构和概括,知识的壁垒被削得就剩下一层保鲜膜。

过去跟一个师傅学十年出徒,如今有人在网上看着视频就能学会PR、AE,甚至还能跟着罗翔过法考。

技术的快速碾压又使经验总是朝不保夕,你半生经验可能一夜之间就没了用武之地。

·唐山撤销某收费站后,失业的收费员如是说

齿轮必须永远飞速地旋转才能符合要求。

当你慢了下来,机器换掉你的时刻也就到了。

当代社畜在走到30多岁的时候,普遍被一种情绪困扰,他们称不能平衡工作与生活,背后其实是两种意志的尖锐矛盾。

我们中国人长久以来对中年生活的设想是成家立业、有车有房,这是人性化的意志。

可这种意志跟公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资本的逻辑只是生产和再生产,唯独需要的是你工具化的意志。

所以到了中年,你要去赡养父母、照顾孩子、陪伴爱人,生活会变成一种奢侈品。

但是工具化又让老板要求你必须服从“996”、“007”。

理想中的中年生活变得奢侈而割裂,作为有思想的工具,你的中年矛盾无法调和,最后你就会被视为矛盾本身,然后火速下线。

况且,齿轮们运行的系统并非完美无缺,反倒处处藏着陷阱。

密集加班、过度竞争并不能带来合理分配和普遍富裕。

新兴行业的暴利模式仍建立在“牺牲大我、成就小我”的基础上。

翻过三十五岁的山丘,向左是末位淘汰,向右是结构优化,只有少数人才能分到退路。

可能像很多人说的,35岁的困境就是个人原因,只要你够努力、够优秀就不必担心35岁这道坎,这正确但却不够客观,在超额的地心引力下所有的起飞都应该心存侥幸。

最后,这一切都是被人的浪潮所推动的。时代内卷的恶果终于开始显露端倪,逐渐向人们展示它可怖的威力。

与35岁以上人群尴尬境地相对照的,是35岁以下人们竞争的空前激化。

2014年到2017年间,我国男女20-34岁人口比例不断下滑,反之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

·男性

·女性

与此同时,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了。

这造成了两个直接后果:

一是年轻人越来越卷了,越来越多学历优秀、素质全面的年轻人一路小跑涌入职场竞争。

另一,是35岁以上中年人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高额压力下的中年人,其老龄进度被加速了。

年轻人创造了一场错位的降维打击,他们疯狂考证、刷学历、用尽一切办法武装自己的本意是想跟同龄人竞争,结果却挤走了一群年龄更大的人。

对于中年人,像是被迫玩了一盘充满黑色幽默的魂系游戏,他们从25岁拼杀到35岁,才发现35岁时战胜同龄人真的没什么,你能干掉年轻人才可以真正喘口气。

社畜的“三十五岁”在这里开了一个嘲讽至极的玩笑:

仿佛他们过去十几年所有的辛苦付出,所有的成长与进步,都是为了让自己遇见更为强大的敌人。

而最令人担心的是,内卷的势头仍在加剧,35岁的命运分野随时会在人生的坐标系前移。

今年也许正有个高中生刚刚填报志愿,18岁的大好年纪,踌躇满志走进大学。

四年后他读完本科,22岁。

觉得再考个研才能找到好工作,读到26岁。

在几个公司和行业间辗转,终于找到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方向,这一年他30岁。

而当他真正走入那个职场赛道时,距离35岁,不到五年,甚至更少。

如何避免35岁就去死,终究是这个时代的未解之谜。

设计/视觉 Elaine

原标题:《35岁是当代社畜的死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