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如何成为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5-06-03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70多年前,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大批从纳粹屠刀下逃生的欧洲犹太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其中也有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家。直到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陆续爆发,犹太人逃亡所经由的陆路和海路先后被切断,至此犹太难民也很难进入中国。上海成了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其接受的难民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所接纳的犹太难民的总和。二战期间来华犹太难民问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焦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社科院潘光教授与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团队即开始进行来华犹太难民研究,推出了一系列成果。2010年底,潘光教授主持的“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抢救、收集了大量与犹太难民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以及一批前犹太难民的口述和文字记忆。作为研究项目的成果,《艰苦岁月的难忘记忆——来华犹太难民回忆录》一书于近日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近日,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上海市世界史学会邀请上海社科院潘光教授、王健教授以及来沪犹太难民后裔、美国伊利诺伊学院历史系教授斯蒂夫·霍却斯达特等国内外学者为听众讲述犹太难民在中国的故事。

犹太难民来中国,也是迫不得已

        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有多久?1933年即被纳粹统治的德国,为何犹太难民到1939年才离开德国?

        潘光教授在其讲座“上海——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的一开始,即向听众道出了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相较于二战期间来华的犹太难民,并不为一些听众所熟知的是,犹太人最早在7-8世纪,即中国唐朝时候,就已经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长安,这是有考古发现所支持的事实。

        
犹太人的迁徙路线

        潘光教授介绍,犹太人来中国有四个高潮时段。第一次即前述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犹太人。第二次就是鸦片战争以后来华的犹太人,他们多是经商的,从伊拉克、印度、新加坡、经由香港来到中国大陆,这些犹太人来自英国控制地区,其中有哈同、嘉道理、沙逊这些有名的大商人。简单地说,这批来华犹太人都是有钱人,总共也就1000来人,人数并不多。

        第三次来华的犹太人是从俄罗斯而来。1881年,俄罗斯排犹,犹太人因此出走,纽约有大概有200多万犹太人都是俄国犹太人的后裔。当时有一小部分俄国犹太人就到了中国东北的哈尔滨、满洲里等地。他们经营皮货店、饭店、书店,不同于鸦片战争后来华的犹太人,这些人不是大老板,都是小生意人。

        第四次来华的犹太人就是欧洲的犹太难民。1938年以前,世界上很多国家还是接受犹太人的,1938年以后,很多国家都不接受犹太人了,于是很多人来到了中国——这是唯一一个不要签证就可以来的地方,所谓“冒险家的乐园”。这批犹太人主要来自德国、奥利地、捷克、波兰等德国占领国家,起初他们选择海路,海路被切断后,他们又从陆路经过苏联到海参崴,通过日本领事的帮助,他们拿到过境签证,可以在日本短暂停留三个月,之后申请美国签证。可是,美国拒绝了他们,于是这些人也到了上海。1941年珍珠港事变之前,苏联、日本的犹太人都曾来到上海,珍珠港事变后,海路全面切断再没有犹太人能来到上海。

        
再见吧,柏林

        1933年纳粹在德国掌权,但是到上海来的犹太难民是在1939年离开德国的。为什么他们经过这么久才离开德国?美国伊利诺伊学院历史系教授斯蒂夫·霍却斯达特是犹太难民后裔,其祖父母即是从奥地利来到上海的,对此,他解释说,这些犹太难民起初并不愿意离开德国,最终也是被迫离开德国的。欧洲犹太难民在可以选择去美国、英国、法国还有南美等地方的情况下是不愿来中国的,但他们恰恰无法获得这些地方的入境许可。

        从1933年到1939年,经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犹太人才决定离开德国和奥地利,显然这是和大屠杀有关的决定——他们在德国、奥地利有非常好的社会关系,即使当时的政府已经对他们采取敌视的政策,他们都不愿意离开,直到1938年,当他们遭受人身攻击时才被迫离开。

        
犹太难民抵达上海的头几夜,就住在这样的大房间里

        德国犹太人来到了中国以后,很难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发现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中国语言如此难学,于是这些犹太人彼此聚居在一起形成社区,试图在上海重构一个欧洲的社会,重构一个德国犹太文化环境。      

从开封到上海:犹太人如何在中国生存?

        一千年前,欧洲的基督徒发动十字军东征,屠杀在欧洲的犹太人,当时就有一些犹太人来到了开封,斯蒂夫教授说,“这是我所知道的那个时候唯一的一个对犹太人张开双臂的城市。”经过几个世纪,这些犹太人已经融入了中国的大家庭。

        犹太难民在欧洲等地面临大灾难时,在上海为什么能够幸免于难?这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日本人对犹太难民所做的最坏的事情,就是在上海划定隔离区。潘光教授在其讲座中介绍说,实际上,1942年8月德国派往上海的梅辛格上校就曾制定过“上海最后解决方案”,意欲在崇明建立三个集中营,并向日本宪兵队建议在犹太人新年之前搞突然袭击,趁犹太人全家团聚之际将其捕获、集中处理。当然,这个方案最终并未实施。

        
约瑟夫·梅辛格上校,当时任纳粹盖世太保驻日本的首席代表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内部有分歧,有人赞同盟友的建议,有人则反对杀害犹太人,因为这涉及美国、苏联,杀了俄国犹太人,日本人害怕苏联因此跟他们闹起来。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和哈尔滨的犹太人确实做了很多工作。当时哈尔滨在伪满洲国的控制下,那里的俄国犹太人以“满洲国犹太人”的身份与日本方面斡旋。日本驻上海的副总领事也不赞同此方案,并将情况通报给上海犹太社团,最终他被日本特高课抓了起来,直到今日也未平反。     

犹太难民如何离开中国,重回祖国又是怎样的境遇?

        斯蒂夫教授讲座结束之后,有听众提问:1949年犹太难民是如何离开上海的?他们回国后的生活如何?

        斯蒂夫教授回答说,1949年之前犹太难民就陆陆续续离开中国,虽然有序,但是过程比较困难,一波三折。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犹太难民想要进入欧美国家还是非常困难的,也没有船来运送他们,到1946年只有少数人能够离开上海。之后,美军的援助让留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的日子比以前要好过,直到1947年欧洲的大门才为犹太难民敞开,于是有不少人就回到欧洲去了,到了1948年美国允许全世界的犹太人可以进入美国,许多犹太人就开始离开上海到美国去了。

        另一方面,国民党也威胁在上海的犹太难民,说共产党来了以后就要杀你们这些犹太人,所以有些犹太人本身并不是想离开上海,但是受到这些舆论的误导以后就离开了上海。到1949年的时候,在上海的犹太人只有2000名,都是老弱病残,他们中也有少数人对中国有感情,选择留下了建设新中国。到1950年,上海已不存在犹太人社区。

        虽然大多数的难民并不愿意回到曾经迫害他们的地方,但还是有几千人回到了奥地利,以及后来分裂为东德和西德的德国。据采访,战后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过得并不开心。战后的奥地利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拒绝为二战时期迫害犹太人承担责任,他们认为奥地利是德国的第一受害者,所以主要责任在纳粹德国而不是奥地利,而且在奥地利反犹的传统还是比较浓厚的。

        在西德,犹太人享有很多的自由,但是由于战后西德的很多政治人物都是之前的纳粹成员,这一点让许多犹太人心有余悸。犹太难民觉得生活环境最舒服的是东德,因为东德的政府和人民都拒绝法西斯主义,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虽然也有一些人反犹,但是总体上犹太人觉得在东德还是很开心的。

        而从上海到美国的犹太难民是一无所有,但是进入美国之后,赶上了美国经济复苏,经济环境好,再加上这些难民非常勤奋,于是很快就融入美国社会,创造了新的生活。其中很多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像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后来他还当了柏林犹太人纪念馆的馆长。

        
前犹太难民,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迈可•布鲁门撒尔重返虹口

        潘光教授在其讲座中,也结合历史图片,为听众讲述了犹太难民的逃亡历史以及其中优秀的人才。

        
一个犹太难民的第三帝国护照:目的地从“伊拉克” 改为“上海 ”

        这个护照,在上海旧货摊也曾出现过。事实上,很多犹太人是不愿意要这种护照的,因为这个护照是纳粹发的,有个“J”,这是被剥夺了德国公民权的犹太人的标识。从1933年开始,德国犹太人被要求不准当老师、医生,报社记者,不能拍电影……很多人才都逃往国外,比如,爱因斯坦去了美国。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中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医生。

        
维登伯格,曾任上海国立音专教授的犹太难民音乐家
        
犹太难民画家许福的画作《我喜欢中国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