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神童”迷信

2015-06-06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安德烈·高兹?他是谁?”

        对这位法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哲学家,绝大多数国人大概都会提出这个疑问。湖北一位18岁的高三女生却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写就一篇名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学术论文,并在江西省社科院主办的《鄱阳湖学刊》这本省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

        这个“文科神童”受到了强烈质疑:因为女生的母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宁就是这篇论文所涉及领域的专家,也是这篇论文的第二作者。有网民揣测:吴宁帮助女儿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文章,以便取得武汉大学等两所名校的自主招生录取。

        一直以来,中国民众对“神童”都怀有特别的热情,相关话题总能获得极大的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对神童的推崇和追捧自古有之,历朝历代都不乏有关神童的传说,什么“八岁能诗”啊,什么“十四岁中进士”啊,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早已积淀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成了民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教育基础薄弱,一些机制僵化等等,导致所谓“大师焦虑”、“天才饥渴”成为公共舆论的热点议题;既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引起广泛议论,又有“民国范儿”的返本溯源。凡此种种,都是如今“神童”走红的原因。

        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神童”话题人人喜欢,但货真价实的“神童”还真没几个,尤其是在人文领域。

        与理工科不同,人文领域相关素养的养成需要旷日持久的投入和努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同时却也缺乏清晰可量化的判断标准,任何人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似乎都可以发表意见。

        于是,大众视线中就出现了用半文不白的“文言”写高考作文的 “神童”,高考分数达不到一本线录取标准、试图以“国学著作”当作大学敲门砖的“神童”,以及“有家学渊源”,年纪轻轻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童”——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这位18岁就写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论文的女生。而她的母亲吴宁对公众的解释是“我们是书香世家,有家学渊源。孩子从小就读四书五经,受这方面熏陶”。但其实,换三副眼镜也不能从“四书五经”里找出“安德烈·高兹”这个外国人名来。

        客观地说,目前女生母亲的解释是不足以说服人的,希望相关教育部门及时介入调查,还天下一个真相,守住“自主招生”的公平底线。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从来都是媒体与大众最关心的话题。标准化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有识之士所痛心疾首的,每一提及,都欲改之而后快。而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一直朝着更多素质教育、更多人文关怀,更少机械重复、更少人性桎梏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欣然看到中国教育发展和教改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让本来意在彰显自由、宽松和多样性的自主招生模式沦为教育不公平的温床,让本来应该是孩子们凭自身实力与努力竞争的舞台,蒙上了“拼爹”、“拼妈”的阴影。已经有网友针对此事调侃道:这样的“自主招生”跟汉代的举孝廉有什么区别?“经学世家”不就是“拼爹”的意思吗?

        人文教育,本来就意味着人格的伟大厚重、学问的精深渊博,需要终身持之以恒、坚守不渝,急功近利地把人文教育当作进入大学更为便捷的渠道,只能背离人文教育的初衷,走向人文教育的对立面,到最后,甚至连为人所诟病的标准化教育的底线都达不到。这一底线,就是教育公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