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每周掌故︱英语词汇量何以突破百万

盛韵 编译
2015-06-07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862年的6月8日 希金森先生成为狄金森小姐的导师

        1862年4月,托马斯·温特沃斯·希金森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一封“写给年轻撰稿人的信”,热情洋溢地鼓舞写作新手。他写道:“编辑和作者的真正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编辑对新作者或是无名作者有偏见这样的说法毫无现实基础,正相反,每个编辑总是在如饥似渴地寻找新作者。”

        这样的甜言蜜语足以鼓励三十二岁的艾米莉·狄金森给素昧平生的写信人寄上了四首诗作,并附以害羞的疑问句:“您会不会忙到没空看看我的诗句?”这四首诗中包括一首她的杰作,希金森激赏其新意迭出的诗歌天赋,立刻回信提出一些技术性建议,并问她讨要更多作品。她又寄上几首诗,他回报以更大的热情。6月8日这天,他收到狄金森的来信,在深情感谢他之前的建议后,问他愿否成为她的导师。他立刻应允,这份友谊直到他去世一直是诗人狄金森自信的来源。

        
艾米莉·狄金森

2009年的6月10日 英语词汇量过百万

        全球语言检测机构(GLM)是一群计算机专家搞的网站,他们采用一种算法在网络上挖掘分析新词。据GLM这一天的统计,英语词汇达到了一百万,比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词汇加起来的总数还要多。

        然而在当天BBC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里,英国语文专家大卫·克里斯托教授(陆谷孙先生时常提到的“水晶”先生David Crystal)接受采访,恶嘲GLM的“英语世界钟”是“有史以来最大堆的鸡屎”。据克里斯托估计,英语词汇已达一百五十万,其中百分之七十是科技词汇。

        全球约有十五亿人说英语,无论标准语或方言。这情形有点儿像罗马帝国时的拉丁语,最上层是正式的书面语,到了口语层面则有各种变体,后来分化成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

        那么英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词?克里斯托说因为英格兰和苏格兰在科学方面一直领先。语言总是趋从权力,英语是帝国的语言,这是一种帝国模式。但英语的强项也在于对新事物新影响的开放性,英国不像法国那样有控制新词汇的学院机构。

        不列颠群岛在历史上多次被各种各样的势力占领过,这也使得英语的分层和冗余特别多;在被诺曼人占领后,法语成了宫廷用语,普通百姓则说盎格鲁-萨克逊语(日耳曼语的一种)。因为词汇层次繁多,表达不同语调或是微妙差异也就特别能玩出花头,这点诗人最拿手。源自法语的词汇听上去世故文雅,盎格鲁-萨克逊词汇则淳朴天然。诗人如果想说阴暗的洞穴,可以是简单的shady caves,也可以是文绉绉的umbrageous grots;蓝天可以是blue sky,也可以是azure firmament。乔叟大约是第一位去探究法语“文言”和英语“白话”之区别的伟大诗人,读过《坎特伯雷故事集》中骑士的故事和磨坊主的故事就会知道。

《坎特伯雷故事集》        

1890年的6月12日 康拉德进入黑暗之心

        在1912年发表的《个人记录》中,约瑟夫·康拉德回忆了童年时“想象非洲”的情形(当时他还叫特奥多·科尔泽尼奥夫斯基,和流亡的波兰家人住在俄罗斯):

        那是1868年,大约十多岁的我对着一张非洲地图,指着大陆上一块表示还没人探索过的黑色部分,以无比的确信和惊人的胆量(这两点已经从我的性格中消失了)对自己说:

        “我长大了一定会去那里。”

        康拉德33岁时才终于踏上那心型的“黑暗大陆”的白色部分。前一年他开始写处女作《阿尔迈耶的愚蠢》。1890年5月他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波兰。这段时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不同职业和不同国家之间奔波。

        1890年6月康拉德成为比利时一家贸易公司名下的蒸汽船船长,受命去比(利时)属刚果。他在刚果待的六个月(6月12日至12月4日)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他离开欧洲的时候充满活力和期待憧憬,以为自己肩负“文明使命”。回家时则一身病痛(他从未彻底恢复健康),理想幻灭,这段创伤记忆成就了他最有名的中篇小说《黑暗之心》,九年后在《布莱克伍德杂志》上连载发表。

        过去三十年中,文学评论界对该小说的评价经历了一百八十度大转。二十世纪前几十年它被视作透过康拉德的自由主义敏感度去检讨种族主义的范本,但这种看法遭到了激烈的驳斥,尤其是1975年2月18日尼日利亚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在安默斯特学院的演讲“非洲的形象: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种族主义”中指出:

        康拉德生于1857年,正是第一位圣公会传教士到达尼日利亚的那一年。当然生活在一个黑人名声尤其糟糕的年代,并不是他的错。但即便除却所有当代偏见可能对他产生的影响后,康拉德对黑人残留的厌恶也只能用他自己的独特心理才可解释了。

        最后阿契贝总结道,康拉德是个“该死的种族主义者”。

        阿契贝的判词激起了许多不同意见,英美许多评论捍卫康拉德的人品以及小说本身的正典地位。198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间歇性学生骚乱中,一幅海报这样写道:“读《黑暗之心》,立马搞定种族主义教育课。”

约瑟夫·康拉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