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法国高考作文题为什么这么“高端”?

澎湃新闻记者 吴海云
2015-06-08 16: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法国南特,学生参加法国“高考”——中学毕业会考。CFP 资料

        伴随着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引发一年一度的全民吐槽,一份“法国历年高考作文题”再度在网上疯传,引发中国网友的评论,“和法国相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实在太小儿科了”“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会写吗?”“简直是天差地别啊”等等。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和中国高考作文题相比,法国“高考作文题”体现出浓浓的哲学味儿。

        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试题考核的本身就是哲学、而非语文;法国会考(BAC)中以命题论文为形式的哲学考试,和中国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但法国“高大上”的哲学作文命题仍然被不断地拿来与中国高考卷那些“奇葩”作文题相比较,并在坊间得出中国“应试教育失败”、中国学生“思维僵化”“人文素养薄弱”之类的结论。

        然而,法国会考的哲学作文命题真的那么“高大上”么?法国人对于哲学的特别关注是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么?法国和中国的国民在人文素养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抑或不同?对此,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

        澎湃新闻:伴随着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公布,那份在网上数度流传的“法国高考作文题”也重回了人们的视野。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法国的题目非常“高大上”,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题过于幼稚、简陋、甚至荒谬。你对此怎么看?

        胡大平: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有过很多了吧?我对此的看法和许多学者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认为,法国的作文命题体现出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导向,而我觉得,这不是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中国和法国,不是教育的路径不同,而是对于教育的整体理解不同。法国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伟大的心灵”;而中国人,不管说“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才”。

        澎湃新闻:培养“有用的人才”有什么错么?

        胡大平:这本身也许没什么错,但可能会酿成一些不好的结果。因为,当你将社科人文的理论教条化、系统化、条条框框化——比如中国从小学就开始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或单纯的“知识”进行教育或灌输,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最终和实际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于变成一种“愚蠢的娱乐”。

        在这里我引用的是克罗齐的一个概念。在《作为思想和作为行动的历史》中,克罗齐写道:“为认识而认识,不同于某些想象的认识,不仅无丝毫贵族气和崇高性,而且实际模拟白痴们的愚蠢娱乐和我们每人的愚笨时刻。”那种假定为知识而知识、为科学而科学的教育,便是此意义上的愚蠢娱乐,因为它脱离了人之目标。

        澎湃新闻: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中国中学的教育问题,并不在于是将知识作为一种“应试”手段还是“培养素质”的手段,而是在于学理与实际的脱节。

        胡大平:是的。你看法国会考出的那些题目,“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么?”“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你说它们是不是高深的哲学命题?也许是,也许算不上。无论如何,法国会考出这个题目,显然不是指望中学生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逻辑严密、思想深刻的鸿篇大作,而是期望他们给出个人体验式的表达;其前提是,那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乏对于抽象问题的实际追问;至少,他们不会在知识学上找到那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而这样一种出题套路,表现出的是法国教育工作者坚持将理论与生活、抽象与具体紧密结合的决心。

        澎湃新闻:但问题是,法国的中学生确实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至少反映出他们非同一般的哲学素养吧?甚至于,在法国会考面向理科生的哲学考卷中,都会出现像“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这样似乎属于文艺学范畴的问题。

        胡大平:这就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和今天的中国人不尽相同。今天的中国人倾向于科学/人文的两分思路,而在法国,哲学是具有统摄性的,位于其它一切学科之上。举个例子来说,中国现在的医学教育,倾向于把疾病理解为一个独立于生命而存在的“东西”,患病者成为福柯所谓的“标注了疾病征兆的人体解剖图”;而在一个哲学具有统摄力量的社会里,生命关怀会“自然”地介入医护人员的工作实践。

        另外,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看低我们的孩子。中国的中学生真的没有人能够回答法国哲学的考卷么?未必。只是我们没有把这些作为衡量的维度而已。

        澎湃新闻:今天的中国人在法国的作文命题面前看到了自己哲学素养的薄弱;但话说回来,像那样的作文题,放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吧?

        胡大平:确实。这与法国自启蒙时代以来深厚的哲学传统有关,也与这个国家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对于哲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关。他们让年轻人关注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意义”——这种教育和考核方式,不要说和今天的中国比,就是放在西方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法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对于工具理性的反抗,一种非常珍贵的真澈,一种压抑的高度现代化社会中的希望。毕竟,如果没有早期对于伟大心灵的培育和滋养,那么教育便很容易沦为个人在市场竞争中争取自身有利分配地形的工具,这一点在大学阶段尤其明显。

        澎湃新闻:你这么一说,让我觉得法国的教育工作者好像是今天的骑士,在这个教育普遍功利化的世界中高扬理想主义的旗帜。

        胡大平:也许也没有那么理想主义。就像我刚刚说的,法国教育对于哲学的重视,与法兰西民族的哲学传统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国会考的出题套路,也带有某种“工具”的目的,即借着会考这种重要的形式,反复地宣讲法兰西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传递厚重的社群历史和民族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将法国那种“高贵而崇高”的“民族性”传递下去。

        澎湃新闻:最后一个问题。在你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和考核是否应该学习、借鉴法国呢?

        胡大平:流行观点总是拿西方作为“好的”标准来打压目前中国在各个领域里的现状,教育亦不例外。但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在追求民族进步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在解决今天中国人之生存、发展和个性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不付出成本便解决由先行与模仿两种不同路径所造成的那种历史落差。从教育来看,至少在今天,专门化仍是我们在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拉平与西方所谓发达国家差距的唯一道路。

2013年6月17日法国米路斯,学生参加高中毕业会考。图为监考老师在调整对讲器。

【背景】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是哲学,这已是19世纪以来的惯例了。所以每个法国人都有在中学时代为应付考试而“背哲学”(类似我们中国学生“背政治”)那样的经历,也就是传说中的法国人一生中都要过的一关——不论是主修文科、经济社会,还是理科,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要考哲学,写一篇哲学作文。

        考试从早8点到中午12点考4个小时,考生可以在三道题中任选其一。供选择的题中总有一道是“语录评论题”,即给出一段某哲人的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来加以诠释和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即给出某种哲学观点,由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在法国,哲学课的地位与法语、数学和物理这样的主课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上课,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类或者科学类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科和科学类的学生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埋头苦思的法国学生。CFP 资料

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试题

        文科考生试题 / Série L (littéraire)(三选一)

        1. 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

        2. 我们是否应该为获得幸福而穷尽一切手段?

        3. 阐释哲学家卡尔.波普尔1972年著作《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中的选段。

        

        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 / Série ES (économique et social)(三选一)

        1. 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

        2. 为什么人需要寻求认识自己?

        3. 阐释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况》中的选段。

        

        理科考生试题/ Série S (scientifique)(三选一)

        1. 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吗?

        2. 艺术家是否是他个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阐释笛卡尔1628年著作《指导心智的规则》中的选段。

        

        音乐舞蹈专科试题 / Série TMD (Techniques de la Musique et de la Danse)(三选一)

        1. 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

        2. 我们能否对真理漠不关心?

        3. 阐释哲学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学》中的选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