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活得碌碌无为,或许是因为吃得不好

李思园
2015-06-19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向上班族提个问题:你的午饭是怎么解决的?

        可以想象,答案无非这么几种:食堂、楼下快餐、外卖、自带便当。

        无论哪种,大部分人的午饭都是在凑合。食堂菜式没变化,快餐又贵又不健康,外卖的口感打折扣,自带便当做起来麻烦、保鲜又困难。这……似乎没什么好办法了。

        然而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这句话说得在理。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的原话是:“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位“厨房里的哲学家”的另一句名言是:“牲畜吃饲料,人人都吃饭,可是只有聪明人才懂得进餐的艺术。”

        既然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如此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午饭一直凑合着吃,简直让我们没有资格为人了。

        日剧《午餐的敦子》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剧中精明强干的女王型上司“敦子酱”说了一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想要改变自己的活法,先要改变自己的食物。”

        披着美食剧的外衣,《午餐的敦子》实际是一部给20出头年轻女孩的正能量生活物语。莲佛美沙子扮演的派遣职员泽田三智子老实本分,但不是个有趣的姑娘。职场上她是边缘部门的临时工,位置低、薪水少;私生活里是独居单身狗,每天的午饭是前一晚的剩菜便当。

        说到日本人的午餐,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便当了。日本人把便当玩成了艺术,其实最初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便当是冷食、夏季容易变质,大多数日本学生吃的是统一配餐或者小卖店里的面包。剧中泽田三智子带便当上班的理由也非常实际:省钱。

        便当之所以令人欣喜,在于打开盖子之前不知道里面的内容。而每日菜式的变化,体现的是妈妈或妻子的心意。自己做的剩菜便当,确实无趣。所以中午同事们成群结伙地到外面吃饭的时候,只剩三智子一个人在办公室打开便当盒,把残羹冷炙胡乱吞掉。

        对于这种连吃饭都提不起兴致的人,在其他方面也必然是得过且过:工作上,泽田三智子把份内的事应付过去;人际关系上无论好坏,避免牵扯;唯唯诺诺,面对前男友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切能保持现状,就谢天谢地了。这种症状,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弃癌”。

        如少女漫画中的王子一般,将三智子从蹉跎岁月中拯救出来的是部长黑川敦子。一天,她突然命令三智子和自己交换午餐。在为期一周的交换午餐游戏中,三智子每天早上将便当交给敦子部长,中午按照部长的指示,按图索骥去她常光顾的店里吃午饭。

        三智子渐渐发现,表面上不苟言笑的黑川敦子部长,有着与公司里女强人形象相反的另一面。她人脉丰富、知识广博,又懂得生活趣味。在“冰美人”的外表下,是个热爱生活,心有余裕的女性。

        在这一周里,每天的午餐都像一次冒险。她挤进了只有男人会去的正宗咖喱屋,在公司屋顶尝到了广岛风大阪烧外卖,甚至换上运动服跑上几公里,只为去吃一个流动卷饼摊……因为便当是做给部长吃的,做的时候也花费心思考虑营养搭配和可爱的造型。

        原作《午餐的敦子》单行本书腰上的推荐语说,这是本“维他命小说”,意在给20出头的职场女性加油打气。日剧版由《午餐的敦子》和《三点的敦子》两本书中四个短篇故事组成,后续的发展里还讲到了更实用的技能,比如在办公室女性分立为两大阵营时如何自处。不过日剧的开篇给“自我放弃癌”开出的药方倒是颇为直接,那就是——变成一枚吃货。

        说来吃货们确实是积极生活态度的践行者。总是死守一两种食物的人,不能称其为合格的吃货,因为吃货精神不在于食量而在于变化。而生活的广度和所有趣味也包含在变化之中。变化意味着突破,突破即要解决生活抛给你的难题,解决难题、完成突破,才有了进一步的视野的开阔。

        这种突破无所谓大小。《四季便当》的作者吉井忍在书中写道:“若有一颗为小事而欢欣的心,幸福或许会离你更近。毕竟,生活就是这些小事的累积。”剧中主人公的觉醒正是从细微之处开始——从花心思做一份便当、到一家陌生的店吃午饭开始,她的视野被打开了。

        泽田三智子不再等到问题砸到自己头上才开始行动,而是开始萌生主动改变的意愿。她主动撰写新的吉祥物企划,为此不惜加班。虽然作为一名小小的派遣员工,她不能改变公司即将倒闭的事实,但过程之中带给她的愉悦是资深“自我放弃癌”患者从没体会过的。在探索新鲜事的路上,还遇到了令她倾心的书店小哥,爱情贫乏症也有化解的迹象。

        《午餐的敦子》中的一句台词这样说:“残羹冷炙无可指责,错的是因为它们是剩饭就用凄惨的心情去吃这种态度,所以你的人生才会变得凄惨。”从一顿丰盛的午饭开始,打破无聊的生活常态,鼓起勇气,选择改变,对于习惯了原地踏步的我们来说,是一份难得的鼓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