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考历史究竟应该考什么?上海试题提供了一种方向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15-06-10 18:2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5年全国高考在6月8日落下帷幕。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熟悉的节奏:全民呵护考生的身体和精神、全民吐槽作文题、全民怀念那些年我们的高考。接下来不出意外的话,即将上演的是全民羡慕嫉妒恨的“人家的状元”。
        而在吐槽和狂欢中,高考试题背后所反映的中学教育进展的声音则鲜见,或者被淹没。6月8日,魏勇(北京十一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在微信公众号“大时代”上发表文章,对历史高考题的缺陷进行了思考,并以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主要认为“客观题时常没有标准答案”“主观题却有唯一正确答案”。
        
2015年考生们聚集在上海大同中学考点准备考试。东方IC 图        

        记者试着做了一些高考历史试题,发现确实如魏勇所言,选择题并非考察客观知识的积累,而是价值判断;主观题却有只是考察记忆、背诵,与主观分析并没有太多关系。比如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2题:

        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实施。这一制度____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这道题让古代史专业出身的记者感到为难,除了A 选项,似乎其他三个都有道理,因为题目涉及的是秦汉朝议制度的目的、效果以及折射的当时政治生态。如果从制度创制的目的上看,那么从保障决策更加合理的角度考虑,自然是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如果从制度产生的效果上讲,既可以是皇帝的一部分决策权让渡出去,皇权被限制了,当然也可以选择D选项。而如果从制度背后的政治生态来看,或许B选项又更具有说服力。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难,除了记者已经丧失了中学思维,无法揣测命题人的考点外,根本上在于这道题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解释的空间仍然很大,与解释人的立场、视角都有一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而在主观题方面,各地历史高考卷通行的模式是,给出几段材料,然后让学生归纳材料内容、比较异同或者干脆直接考察知识点记忆。以新课标1中的历史主观题为例: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例,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第一个小问题只要把一个现代学者的话转述一遍就好,第二个更为过分,看上去是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实际上仍然是“材料改写”+知识记忆。

        主观题采用材料解读的方式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它可以观察到学生对文献的把握能力、历史叙述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历史学最为强调的“史实、史论、史识”。但用一段现代学者的研究,如何看出学生的文献释读能力?问的问题都是记忆背诵,如何看出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

        高考考题本质上还是反映的教学思路。恢复高考的20多年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难说有多大突破,历史学所重视和强调的要素一直没能成为教学的重点。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比较积极的改变,比如上海近些年的历史教学实践。

        5. 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这是2012年高考上海历史试题,已经将对于“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引入到教学。再如同一份试卷中,出现了每个选项分值不同的题型,大部分都是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或文献材料的分析、判断,如: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O、l、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首先这种题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其次也承认历史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只不过存在识见上的差异。

        我曾在2011年给新东方的高中生上过历史课,当时首次接触到了主观题中的solo题型,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它在思维层面已经具备了传统历史考试或者教学的可能。以2008年的一道试题为例: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对针对这份宣言,1791年女作家奥普兰·德·古日发表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材料二 《妇女和女公民权利宣言》

        第一条:女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的享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只能根据对公益所做的贡献来评定。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女人和男人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权、财产权、安全权,尤其是反抗压迫权。

        第三条:国家的主权的本原,实质上存在于由女人和男人联合而成的国民。任何团体和任何个人均不得行使未经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1789年《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

        仅仅从材料和问题上海可能看不出特别大的区别,因为solo题主要是一种评分体系,它将考生的答案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只有结论而没有用材料加以论述。第二层、从一个角度用一个材料进行论述。第三层:能用多个材料对一个角度加以论述。第四层:利用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第五层: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

        其中第四层和第五层的区别在于,第五层一般要求看到“观念”层面的问题,这道题中,就是对人权的理解,到底什么是“人权”?抽象的“人”的权利包不包括妇女的权利?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对“人权”的理解自然不同。

        基本上,我们已经可以把solo题作为一种小论文来看待。它考察的已经不是单纯的材料分析、观点整合,而是既强调实证又强调解释,而最终解释的高度决定了你的分数。

        上海的高考历史试题,折射出的实际上是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2007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主编的上海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投入使用一年后被停用,原因是‘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取而代之的华师大版教科书,尽管编纂仓促,也严格按照课标,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编者对于一些史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比如第五分册第一单元的标题“天朝的危机”,让人联想到著名近代史学者茅海建的名作《天朝的崩溃》;再如第七分册第21课“史学的转型”,主要内容就是梁启超与“新史学”,虽然仅仅是作为了解部分,但仍然是一个让人欣喜的改变。

        上海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并非唯一的方向,但是起码提供了一种可能,提醒我们思考高中历史教学究竟是要让学生们知道和了解什么。

历史考题既强调实证又强调解释,应该是未来的方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