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邰丽华:舞者无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报道 视频制作 叶源昊 孙嘉玮
2021-07-02 20:57
中国政库 >
字号

“‘千手观音’来了!”7月2日,刚刚结束在河南驻马店的公益巡演,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又带着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亮相云南临沧,以特殊表演形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团以手语形式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你中国》《映山红》等经典红歌,最近也在中小学校园和网络上广泛传唱。率领残疾人艺术家不断带给大家震撼和感动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叶源昊 摄

时针回拨到2005年春晚,在辞旧迎新的热闹喧嚣中,21名聋哑孩子表演的《千手观音》于无声处听惊雷,成为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一夜之间,几乎全国人民都爱上了领舞的“观音姐姐”——邰丽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邰丽华和她的手语翻译共同“演唱”手语版国歌,现场视频刷屏网络感动无数人。

从惊艳世人的《千手观音》领舞,到“演唱”手语版国歌和红歌的全国政协委员,16年来邰丽华几乎从公众视野“消失”。在搜索引擎敲出她的名字,跟着就会出现“这些年都去干嘛了”。在位于北京市北四环附近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驻地,邰丽华接受了记者专访。回想起16年前她感叹“好像就是一眨眼”。她说,“这些年常有人问,《千手观音》火了之后生活有什么变化?除了媒体采访次数多了,我们还是像原来一样:排练、演出,排练、演出,按部就班地运转着”。

让国歌可以被“看见”

采访约在上午9时,艺术团二楼会议室,阳光透过玻璃直射进来,照在款款走来的邰丽华身上:光洁的额头,纤长的脖颈,笔直的小腿,步态、颔首、微笑,无一不和记忆中那个高洁的“千手观音”相重叠。

对邰丽华来说,生命永远缺少两道色彩:听和说。她的身体表达和跌宕起伏的音乐始终不能自在地沟通。她对节奏的感知,是从小学期间聋哑学校的一堂律动课开始的:当时老师在木地板上咚咚咚重锤响鼓,一种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全身,她将整个身体匍匐在地板上,投入到充满幸福的律动中,使劲指着自己的胸膛,告诉老师:“我——喜——欢。”

邰丽华每跳一段舞蹈、每唱一段音乐,都是从硬记节拍开始的。这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手语老师会用特有的视觉和肢体语言,如脚打节拍,来告诉她们音乐的旋律和起伏。邰丽华有时会趴在大音箱上,音量开到最大,用身体去感受节奏的变化。她曾用3个月时间记下3000多个舞蹈节拍,办法竟是用熬夜来“拉长白天的时间”。“没有什么窍门,就是练,多记,就靠多。”邰丽华说。

“演唱”国歌,不光要“把节奏吃到心里”。我国地域大,各地都有手语“方言”,光“前进”一词,就有六七种打法。2017年6月,中国聋协手语委员会受托启动手语版国歌的研究及创作工作,经反复推敲最终形成国家通用手语版国歌,出镜录制示范视频的正是邰丽华。短短几天时间,她历经上千次练习,克服了习以为常的“方言”打法,尽快掌握了新手语。视频都要发布了,因个别地方有瑕疵,邰丽华又重拍了两天,这才完成了最终版。

邰丽华透露,手语版国歌大多按照直译方式完成,但也有例外。如“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就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我们用‘双手互握,转动一圈’表示千万人团结一心;将‘冒着’转换成表示‘不怕’‘勇于’意义的手语,更贴近歌词的意涵。”

“‘演唱’过程中,除了手语,表情和情感的表达也很关键。”邰丽华最初拍摄时习惯面带微笑地“唱”,后来意识到少了一份庄重。“我想到祖国母亲的苦难辉煌,想到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就在铿锵有力的旋律中带着对家国的情怀去‘唱’。”邰丽华说。

3月4日,邰丽华在全国两会上演唱的手语版国歌刷屏了,网友感叹“无声版的国歌同样令人振奋”,她自己却很平静:“其实大家不只是关注我用手语‘唱’国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家国情怀。”

为表达全国8500万残疾人对党的百年华诞的深情祝福,邰丽华还带领艺术团以手语形式传唱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不久前在甘肃临夏体育馆,当地中学生合唱团的孩子们簇拥着身着红色长裙的邰丽华一起唱响《唱支山歌给党听》。邰丽华用手语唱红歌,和孩子们的声音融在一起,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一声“同学”太珍贵

邰丽华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2岁时,她得了麻疹,高烧不退,因注射过量链霉素,失去了听力。

5岁时,孩子们玩“听声辨人”游戏,邰丽华想参与,却被告知“这个游戏不适合你”。“我和你们一样,又能跑又能跳又能看的,我试试不行吗?于是给我蒙上了眼睛。平时我是靠眼睛去看,这个时候又看不见又听不见,感觉所有孩子都在推搡我,我把蒙眼睛的布条拽了下来,对着口型只见其他小朋友说:你听到我们喊你了吗?谁在说话你知道吗?我懵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邰丽华说。

懂事后,邰丽华曾走进盲人体验馆。戴上黑眼罩后,看不见又听不见,她死死拽住同伴,不停在她手上打手语:“你快走!”黑暗中的短短几分钟,于她而言是那么漫长。“当时内心特紧张,没有安全感,出去后立马把眼罩摘了下来,还是阳光美好。”她说。

“于你而言,这样的‘至暗时刻’和精神上的‘至暗时刻’是重叠在一起的吗?”邰丽华直摇头,“我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痛苦对我来说,印象不是很深”。

家庭给予了她无尽的爱与包容。爸妈没有因为她是残疾孩子,觉得给你养大就行了。他们首先想的是让她康复,即便被告知这是不可治愈的,爸爸还是不死心。上小学前,爸爸还把试着把她送到健全人的学校,后来发现她上课下课分不清,上课全程是零,又把她送到了特教学校。特教老师对孩子们特别好,给予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心理呵护。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邰丽华,还赶上了好时机。“那个时候我国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在教育、就业、康复等方方面面,我都赶上了大好潮流,总的来说我是幸运的。”

念大学,是邰丽华人生的转折点。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庞大的健全人群体,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她需要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我总感觉融合教育对我来说并不意味着压力,而是一种动力。我们不能一辈子待在单独的群体,而是必须融入到主流社会中来。”

开学第一天,邰丽华到湖北省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报到,身上带了两样东西:笔和本子。碰到不认识的人,或是有事询问,她就在本子上写字,同学们最初都很奇怪,接触后才知道她有听力障碍。大学期间邰丽华永远坐在教室第一排最中间的位子,一边聚精会神看老师口型,一边注视同桌的笔记。当老师突出一个重音,做出一个重要手势,她就确信这是个重要问题。同学们都愿意帮助她。

大一那年,他们去湖南凤凰山写生。同学们坐着绿皮车一路同行一路聊天,聊的内容会专门给邰丽华翻译一遍。分工时,你负责这个她负责那个,特别温暖。邰丽华感到自己就是集体的一员。“有一次记者采访我们班长,问邰丽华在你们这儿有什么不同吗?班长答:‘没有啊,我感觉一直都是一样,就是我们的同班同学。’就这两个字——同学,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含义。”邰丽华说。

舞者需要宁静的空间

邰丽华的“邰”,右为耳朵旁,左为舞台的台。她5岁学舞蹈,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领舞,29岁在央视春晚跳《千手观音》惊艳世人。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她在舞台上绽放了生命中最高分贝的声响。

成就绝非偶然,对邰丽华来说尤其如此。聋哑舞蹈演员要把动作做齐不难,但舞蹈是一种艺术,本质是一种韵味,要表现出这种韵味,就需要在每一个动作、神情、力道上与音乐达成高度的一致。这就需要一遍一遍去打磨。

邰丽华练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她却在最适龄的时候把舞台留给了别人。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排了一个集体舞《永不停跳的舞步》。他们从全国各地海选了150多位聋人演员,大家在燥热的夏天练了几个月,护膝换了好几套,膝盖磨出了老茧。临近演出了,导演说要减人,大家都很不舍。这个时候邰丽华第一个站了出来,说“我下!”她带着几位老演员退出,把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退居幕后。

忆起这段时光,邰丽华眸子里现出隐隐泪意,她说自己“没有遗憾,只有不舍”。她还说,第一次看孩子们演出,比自己上台还紧张,“生怕他们哪里出了错,或是不小心摔倒了,同时又特兴奋特欣赏,毕竟是我们团培养的,看着他们走上舞台心里是欢喜的”。

如今《千手观音》领舞已经培养到第六代了,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还创造了人类特殊艺术经典《我的梦》。经典咏流传,是对无私舞者的最好馈赠。

成名后,面对纷至沓来的商业广告和企业代言,邰丽华都以“舞者需要宁静的空间”一一婉拒。但她也有破例的时候。

不久前,邰丽华在宁夏隆德做了一次直播带货。那是他们疫后的第一场线下公益演出,县里有一个残疾人自创的电商平台,他们就邀请邰丽华做一次直播带货。“我从来没做过,后来我想,为了残疾人伙伴,我愿意,于是我答应了。不到2个小时,收益21万元。他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觉得除了舞台,自己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残疾伙伴。”

30多岁开始学说话

2004年,年仅28岁的邰丽华走上艺术团领导岗位。聊起从演员到团长的转型,她直摇头:“太难了!”

进艺术团,邰丽华就是想跳舞。后来领导找她谈过好几次,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做行政。“不是我不想去承担,而是怕自己做不了:我没有办法跟工作人员交流,也没有办法及时获取信息,害怕耽误团里工作。”

失去听力的邰丽华,语言表达受到限制,只能咿呀咿呀说一些模糊的音节。走马上任后,为了高效处理工作,两岁就进入无声世界的她,竟重新学起了说话。

30多岁开始学说话,邰丽华却被告知这个年龄已经错过了语言康复的适龄区间。见她意志坚决,指导老师表示“可以试一试”。老师告诉她:你想学说话,首先必须要把汉语拼音学好,把一二三四声的音调学好,掌握了这两点,就会比现在好得多。

邰丽华拿出了练舞的执着,她的办法是见缝插针。碰巧艺术团到日本演出,邰丽华背上厚厚的《新华字典》。那会儿演出很密集,经常是上午、下午、晚上各一场。中间休息时,她就跪在榻榻米上,一点一点学习。同事开玩笑说你在学英文啊?她说我中文还没学会呢,我在学拼音。她还说我不怕你笑话,你就等着我。3个月后回国了,邰丽华电脑里的输入法,从用了十多年的五笔变成了搜狗拼音。“回头来看,感谢很多人给我提供了学说话的机会,也感谢我自己拼了命地去学习。”邰丽华说。

2005年,邰丽华和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同时获得了五四青年奖章。不久,刘庆峰带着一部刚刚研发的、可将语音转文字的手机找到邰丽华,当时准确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十多年后,只需在手机下载科大讯飞“听·见”APP,就能帮聋人实现与外界的无障碍交流。如今,邰丽华会用手机APP听会,也会用它来处理行政工作。对她来说,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沟通,这个困难解决了,其他方面就都一路畅通了。

“多年前,一位长年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企业家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不幸,只是不便。这句话深深地切中了我们。除了听不见,我们什么都OK。”邰丽华很喜欢电影《国王的演讲》,影片中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在二战前发布了激励国人的精彩演讲。“克服内心障碍,勇敢改变命运,这是我想让自己、也想团里每一个孩子去做的事情。”

一个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地方

在艺术团,100多名残疾人团员都很年轻,还是孩子。邰丽华是团长,也是孩子们的“大家长”。为了对孩子们的人生负责,艺术团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宿舍放多少抽屉多少柜子,都有明确规定;孩子们使用手机,也必须限定在特定的时段。

邰丽华对孩子们很严厉,甚至会发火。表达愤怒,是她的管理办法之一。“孩子们听不见,要靠表情和动作表现给他们,皱眉到什么程度,眼睛瞪多大,打手语时力道和速度怎么样,都要想一想。”

一个叫陈静的山西女孩儿,是邰丽华11年前在太原招生时录取的。一次邰丽华突然找陈静。陈静过去,只见邰丽华一脸严肃:“嘟嘟,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陈静被吓懵了,她不知道团长为何突然生气。邰丽华接着说:“这是办公区,你穿着拖鞋合适吗?除了在宿舍,其他场合一律不准穿拖鞋!不要让人觉得艺术团的孩子没教养,这事一定要跟大家说!”

一次基层慰问演出,观众来得不多,演出环境也不好,又没有专门的化妆间。演员们讨论:演出时不戴假发,只穿演出服,还能省点事。说话间邰丽华走了过来:“为什么不戴假发,谁同意的?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应付!演出不戴假发嫌麻烦,你们对舞台太不负责!我们演过无数次,观众却是第一场。既然来了,就要认认真真对待!”

陈静觉得邰丽华管得太严,甚至一度在微信朋友圈把她屏蔽,但她现在“最怕丽华姐不管自己”。“入团12年,是时间让我看清了很多人和事。曾经讨厌到屏蔽的老师,恰恰是对我们最好的老师。”

“没有邰丽华,就没有今天的我。”陈静的父母都是都是聋人,家庭条件不好。到艺术团后,她不仅实现了跳舞的梦想,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还帮助家人改善了生活,用赚来的演出费帮妈妈治好了困扰多年的白内障,还时不时给家里添置新的电器和大件用品。

在艺术团,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家都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是一个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地方。为了让残疾儿童更好接受康复和教育,邰丽华还推动建设了一所培养特殊艺术人才的学校——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这里为孩子们设置了专业和文化两个部分的教学体系,凡是普通学校有的课程,残疾孩子一样能学到。

邰丽华说,舞台是她一生的挚爱,对她而言也是“最大的诱惑”。这个舞台不仅是灯光下的舞台,也包括附属学校的舞台、演员的舞台、作品的舞台,说到底是残疾人事业的舞台。“我一直属于这片宁静的空间,现在的我是自己喜欢的样子!”

(原题为《邰丽华:舞者无声》)

    责任编辑:蒋晨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