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惠英红是怎样一个演员?

2021-07-05 13: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水姐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399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在ELLE杂志举办的一个女性盛会上,现场听惠英红谈起了自己的童年。

她说,那时候他们一家八口住在香港的山上。山上的贫民区,占一个地儿搭个房就是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妹妹,她排行老五。

在她3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很多变故。

先是她爸爸在工厂受伤了,一只眼睛瞎了,原来的工作没了,刚出院没多久去找新的工作,只能是一些比较轻的活儿。妈妈也去找了一些临时的工作,比如贴火柴盒上的纸,补贴家用。

然后是家里着火了。一半的房子烧掉了。幸好,留在家里的孩子们被左邻右里和附近上学回来的姐姐救了。妈妈回来后,哭得坐在地上;爸爸说,“没事没事,我还有一只眼睛,我可以重新把屋子搭起来。”惠英红现在脚上还有那时候火灾留下的很大的疤。

好几个月后,屋子真的搭起来了。

但老天爷却像跟这一家人开玩笑一样,香港当年最厉害的一个台风又来了。

惠英红的原话描述是这样的:“睡觉的时候,听见瓶瓶罐罐奏出的音乐很美,叮叮当当,叮叮当当,身上都是湿的。睡到半夜,屋顶被吹了,看到了夜空。”

她说,“我觉得很好笑,所有倒霉的事情都到了我们家。”我能回忆起她说的当下脸上的表情,她很平静,眼睛里有光。

那时候,贫民区有个天主教堂,当天全家就住了进去,一直住了好几个月。那时候的人孩子多,养不过来,有些家庭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戏班,学习京剧、国剧、粤剧等等。戏班可以管吃管住还能学点手艺,所以父母决定把哥哥姐姐都送走了。只留惠英红和妹妹两个人在身边。这个妹妹比她只小1岁多。

后来,教堂也不方便继续收留他们一家四口了。爸妈就把她们姐妹带到繁华的铜锣湾,找了一处楼梯底住下,吃的饭就是餐厅后门剩下来的饭。她爸爸那时候有点抑郁,觉得没有照顾好家;妈妈则每天带着姐妹俩出去讨饭。

3岁上街讨饭这个经历,就深深地印在她的人生意识里。一般人是不会对自己的3岁印象如此深刻的。一般一个女孩内心有强大的自我意识是13岁左右,而她3岁就有了。自我意识,其实是极强地想生存下去、寻找可能性的积极意识。她的自我意识觉醒有点过早。

有一天,一个阿姨看到她们母女三人在雨季讨饭很可怜,就给她们点拨了一个机会,去湾仔红灯区那边要饭,会赚的比较多。这样可以有能力租个小房间就不用睡在楼梯底。这个阿姨后来一直在帮助她们,还在惠英红7岁的时候帮忙申请了政府公屋。

惠英红说,当时的香港穷人很多,相互的爱和帮助多一点。那个阿姨跟她妈妈说,不能让小孩永远是这样。

她4岁不到,带着2岁不到的妹妹,在湾仔讨饭。她说妹妹内向,永远跟在她屁股后面。她说内向是讨不到饭赚不到钱的。那时候的要饭不仅仅是伸手要钱,而是要拿着口香糖、筷子、扑克牌之类的东西,求别人买一点,给多点钱。她很会看别人的眉眼,察言观色,比如知道找怎样的美国大兵能要到更多钱。

她总能讨到很多钱,妹妹总是讨不到,她就分给妹妹一些。后来,竟然还靠这个成为了家里赚钱的顶梁柱。哥哥姐姐都能上学了,妹妹也能,就她一个人一天学都没上过。

她就这样讨了十年的饭,讨饭都讨到极致,比如,别人八小时卖不到100元,她四小时就能卖200元。她总在专研。

好像所有人都知道她能赚钱,都来要钱。惠英红说:“我太能讨饭、赚钱了,家里的担子都在我身上。知道我这边能赚到钱,哥哥姐姐的学校都来跟爸爸妈妈要更多钱。”她也没多大抱怨,说这些事就像在说别人的事一样。

在讨饭过程中,她还顺便把英语学了……

我突然觉得在惠英红身上,讨饭甚至算不上苦难,因为,她是有成就感的,她讨到了那条街上最多的钱,她养活了全家人。她看到了红灯区各种各样萎靡不振的、扭曲变态的人生,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年轻时候的无限可能性、不顾一切的热情,会冲淡物质生活上的苦难感和家庭背景的沧桑感和身世感的,她的精神是奋发向上的。这种向上性,可以把世俗意义上的苦难,当成人生信仰的基座,基座上迟早会按上一颗星星,永远闪着光亮。

成名趁早,不如吃苦趁早。越早越好,没有年龄下限。要趁着年轻吃大苦,为日后长长的人生积累心理资本,以跨越生命的曲折离奇,让内心平和。只是我们普通人想象不到,原来“趁着年轻”居然可以是“趁着3岁看老时”。

13岁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决定,去美丽华夜总会当舞女。她说她妈妈追了她两条街要打她,而她一起长大的妹妹,支持她的所有决定,不仅帮她挡妈妈的打,还陪她一起到夜总会学跳舞,第一次为了姐姐违抗妈妈。

13岁,她已经有了10年的工作经验、社会历练了。她知道,那里可以认识人,遇到一些人。果然,她真的遇到了一个贵人,被邵氏公司名导演张彻的副手午马挑中,后来她还成为张彻的干女儿,出演《射雕英雄传》的穆念慈,正式进入演艺圈。

她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到什么,并且她不顾一切,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可退缩的。她甚至能够马上找到自己的精确位置,香港的70和80年代,是武侠剧的全盛时期,而很多女演员不愿意接打戏,她愿意深耕“打女”这个路线。她从来没有学过武术,靠着吃苦、不怕死的精神,硬生生在动作片里站稳脚跟。

22岁的惠英红以《长辈》获得第一届金像奖影后,成为史上唯一一个以打星身份获得奖的影后。

连武替都不愿意从16楼跳下去,她敢!她要做,就做那个凤毛麟角。杨紫琼、杨丽菁等都是她的后辈。

前两个十年,3岁到13岁,13岁到22岁左右,她都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她的运气、眼光、能力都是一流的。在三十岁之前,她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状态,但也浑身都是伤。

接下来,她的人生要面临各种挑战了。动作片式微了,邵氏对她的包装战略失误等等,33岁的她成了过气明星。人生的起起伏伏,真是谁也逃不脱的命运安排。最糟糕的是,她开始得了抑郁症,在40岁左右要自杀。

年轻时候的苦都能被未来的希望感对冲掉,中年的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更考验生命的韧性。人是可以不怕死,但活着有时候更难,勇敢和韧性真的是两回事。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修行。

惠英红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人生有很多雾团,有时候你被雾包围,什么也看不到,很害怕,但只要你坚持,过去了,原来一点事都没有。这也是我的信念:人生很多事其实都是小事,在那一霎那你会觉得是很大的事,但是过了之后其实就是小事,这是不是人生?”我们得好好活着,争取人生的事都是小事的境界。

前段时间TVB演员频频出现在热搜上,很多人都转行了,当起了保安、司机、厨师,36岁的杨淇在大学当保安,快一年了,她是张艾嘉徒弟,曾经的最佳女配角。39岁的伍伟乐,早晨5点出车,一天要开7小时巴士。52岁的麦长青在广州做志愿者,组织队伍做核酸。

巅峰不迷恋,谷底不自怜,TVB演员的生命力真强,放得下身段。惠英红在面临中年危机、过气等事情上,显然都是前辈,早二十年就经历了,是人生模版。

人的必然一课,就是面对人生种种形态各异的失败,以及一瞬间就改变的命运走向。

惠英红是怎么撑过来的?她说过,她跟她妹妹,是“两个身,一条命”。她很真实,一个再坚强、再有力量的女人,也有柔软的一面,需要极其珍贵的感情、一辈子的过命的感情顶着。

她说,妹妹的命是她捡回来的。她们小时候住公屋那段,在那附近,一两个月都会发生一次命案。她和妹妹,每天要饭要到晚上12点多,然后到路边摊吃点东西再回家。惠英红走路很快,妹妹总是跟在她后面,有次转头看,发现怎么妹妹不见了。跑回去看,发现妹妹被一个叔叔拖着去垃圾站了。可以马上想到的事,之前被害的,都是被强暴和被勒死的。她不停追、不停叫,邻居们出来帮忙一起救了妹妹。

而她抑郁自杀的时候,则是妹妹发现并救下她的。还了她一条命。她醒来第一眼看到妹妹和妈妈,惠英红说,她知道自己必须再强起来,要让妹妹过得好好的,不要担心她。要治理好情绪,把事业抓起来。为此,她还去大学重新学表演。

2003年,她终于康复,2005年,她低调地以新人姿态复出。那时候她都45岁了。5年过后,她获得了影后。

她跟她妹妹,相互救了彼此一条命。她说,从3岁开始她们的命就绑在了一起,两个人都没结婚,一辈子住在一起。妹妹永远跟在她背后,不争功,不抢光环,永远帮助她、支持她,是个非常好的经纪人。

她回忆起,有一次拍戏的时候,要从16楼跳下来。妹妹知道的时候,赶来,已经拍好了,妹妹的眼泪就一直流,也没说任何话。

惠英红说,“没有妹妹,我没法活到现在。我现在这么拼,还是为了她。她是我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在她面前,我才不是老虎,是小猫。”

人生那么真实。需要靠自己抵抗所有事,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高峰低谷。可以那么坚强,也可以偶尔软弱。在软弱时,有人一直陪着你,多好啊。希望我们都有这种相依为命的两身一命之感。

惠英红,那飒爽英姿回眸中的复杂的眼神,沧桑的身世感,比剧本本身高出多少重境界啊。最近正在上映的TVB新剧《刑侦日记》,她可以一人分饰六角。一人分饰两角容易,分饰六角难度是乘数效应。

她61岁,足足工作了57年,一个普通人也就工作30年左右。一个人就活了两辈子,她是真的可以旁观自己的人生了。那么安静地说着自己的苦事,好像从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样的感觉,就不会让人感觉同情她,她也不会去贩卖自己的悲苦,只是觉得,人生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我们要各自珍重。网络上有太多苦难悲情深情的人设,都一个个倒了。生活太真实了,不要幻想。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个人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姐(id:shuijie00000)。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

原标题:《惠英红》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