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画中的端午

澎湃新闻综合
2015-06-20 11:5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端午节与屈原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悲壮的祭日,有着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端午节都是在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状态下而度过的,也由此滋生了很多禁忌性的东西。

        很多人看来,既然为祭日,显然场面不能太过欢庆,彼此见面道“安康”而不说“快乐”。然而按照民俗专家的说法,端午节说“节日快乐”并没有不适合,因为一直以来,端午节同样是一个天人同庆的日子。

        历史上以端午为题材的书画作品众多,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宋代的《金明争标图》、《龙舟图》、清代的《端阳故事册》等,都是描写端午时节百姓赛龙舟的民间习俗。这些作品中最为我们知晓的是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绘制过的《午瑞图》和近代大家任伯年的《端午图》。

郎世宁《午端图》

        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面盛有李子、樱桃等时令水果,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地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此幅作品虽无落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与郎世宁作品里浓浓的西方味儿不同,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作品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据传,任伯年每于农历端午,还都会作钟馗图,以应民俗驱邪迎福和爱国忧民之心。

        此类通过绘画表现端午节时插香蒲和艾草叶、饮雄黄酒和挂钟馗像的情景,也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它代表了百姓“驱邪毒、避凶瘟”的美好心愿,为新的一年祈求祥瑞。

        屈原在唐宋以后文人画中,一直是一个重要主题。

陈洪绶《屈原像》

        明代陈洪绶(1598-1652)以屈原的《九歌》为题材制作了一系列的木版画,并由萧云从(1596-1673)完成。在这系列的木版画中,陈洪绶也绘画了《屈原像》。与之前彬彬有礼的形象相反,屈原的造型是以他在《涉江》里的自我描写为根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并且表现《渔父》中形容的“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傅抱石《屈原》

        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尽管每件作品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全都以屈原的《渔父》为刻划基础。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首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张大千与齐白石也留下来不少绘端午时令的画作。

齐白石《五日吉祥》

        齐白石绘端午节时令画,画中可见“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张大千《端午习俗》

        张大千的《端午习俗》作于1979年,其上款识为: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