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传统手工艺的危机与契机:泽雅手工造纸村落考察

江颖斐
2015-06-21 13:50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编者按】

        端午节恰连着父亲节。传统的地方性纪念日,与西方带有消费色彩的节日形成了某种对冲。在全球化的当下,一些传统正在被抹平:传统消费品变得更方便易得,其特色淡化;作为传统生产方式的载体,则迅速消失。正如人们要吃符合时令的粽子、月饼等,却少有人能说出古老的“造纸”当下命运如何。

        “地方性”如何延续,如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凭借,市政厅在接下来的一周,还将继续讨论。这里先来看浙江温州泽雅镇的造纸村落。

        

        竹林悠悠、溪流潺潺,青山绿水掩映下的纸坊群,隐约传来水碓声的劳作节律与纸农们的欢声笑语。在浙江温州泽雅镇南部,以手工造纸为主业的村落中,还能看到这样的动人情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初年,东汉时由蔡伦改良,当它经阿拉伯传至西方国家时,已是一千多年之后的事。

        不过,在全球化浪潮下,经过现代科技革新、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造纸技术,席卷整个世界,中国古法造纸几乎完全退出商品市场与人们的生活,当下依然进行着的传统手工造纸生产,屈指可数,浙江温州泽雅南部的造纸村落,便是古老造纸术的一处活化石。

        现代工业造纸普遍以木材为原料,破坏森林植被。纸品包装上注明的“100%原生木浆”是纸张品质的保证,也让人们在消费时背上环保的心理包袱。

        而中国古法造纸就地取材,竹子、藤皮、桑皮、楮皮、海苔、稻麦杆等,都可成为造纸的绝佳原料,其中竹子制成的纸——竹纸,起源于唐代的浙江。温州泽雅造纸村落制作的“屏纸”(当地人称之为“草纸”),便是一种竹纸。纸农以本地所产水竹为原料,采用“生料法”(即不经过蒸煮和漂白,制浆时不添加纸药),以传统技艺手工造纸,耗时长、产量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10年,在瓯海区文博馆的帮助下,我有幸进入泽雅手工造纸村落(垟坑村、横垟村、唐宅村、水碓坑村、下良村、黄坑村、石桥村)进行为期十多天的田野调查。

        这些村落地处温州市瓯海区西部山区、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早晨从温州市区驱车出发,半小时后,我们便行驶在了层层叠叠的山峦之间。正值夏季,山谷清幽葱翠。随公路蜿蜒盘旋,峰回路转,平静开阔的泽雅水库扑入眼帘,再溯溪而上,便到了此次调研目的地。我在唐宅村的一户农家住下。这是一栋普通的三层楼农宅,在屋里能听到楼下潺潺溪流,推窗能望见远处的作坊和腌塘。在工业化、全球化背景之下,古老的屏纸制作工艺,如何受到现代工业生产冲击,它的现实出路何在,是我这次调研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社会变迁中的价值丢失

        产品品质的市场竞争力减弱

        泽雅屏纸由当地产的水竹制成,呈现竹料天然的黄色,表面略微粗糙,带有一些竹料纤维细屑,吸水性好,尺寸为22cm*17cm,与现在人们用的抽取式面巾纸大小差不多。屏纸曾被用作书写纸、卫生纸、包装纸、冥纸。我住的农宅旁边就有一处道观——镇武宫,那里常能看到村民将屏纸做成冥纸,等到做道场时,把冥纸烧给自家过世的老人。

        

造纸原料水竹

        

道观中捆好的屏纸以及部分已折好的冥纸“束”

    

打上铜板印的冥纸

        

正在烧的冥纸

        从西方引进的包含现代科技成分的工业造纸,根据不同使用场合,量身打造,种类齐全,极大满足了人们对纸张使用的功能要求;再加上成熟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高效率、低成本,大大降低了纸张价格,使得同类手工纸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连村里的纸农都纷纷购买村外实惠好用的工业卫生纸,由此,泽雅屏纸现在只作为纸钱在宗教场合使用,退出了其他领域,即便如此,在当地寺庙和道观,还能经常看到工业化生产的冥纸。泽雅屏纸的市场需求在急速缩小,竞争力减弱,收购价格也随之变得低廉。

        制作工具逐渐被机器设备替代

        泽雅屏纸的手工制作至少要经历十八道工序:砍竹、敲竹、晒竹、捆竹、腌刷、晒刷、浸刷、捣刷、踏刷、淋刷、拌槽、捞纸、压纸、分纸、晒纸、理纸、拆纸、捆纸。大跃进时,为缩短周期、增加产量,曾引入烧烘工序,现已省去。其中有些工序,需要长时间的重复单调劳动,如拌槽、捞纸等,若由机器替代,可省时省力,提高产量。因此,一些当地人购买了工业化造纸设备,来替代某些手工制作环节,但依旧遵循传统造纸工序步骤,生产泽雅屏纸。

        

纸烘及烟囱

        机器制造能实现连续捞纸,生产的屏纸是大开张的,晒干后,再把它裁成传统尺寸进行出售。由于这种工业生产对传统工艺的嫁接与融合过于粗糙,因此制成的屏纸与手工纸相比,厚薄不均,品质略差,收购价格也比手工纸低一些,但它大幅提升了产量,纸工收入增长不少,而且由于降低了劳动强度,纸工可以延长劳动时间。我访谈到的垟坑村一家机器造纸户,夫妻俩从早上4点钟就起床开始做纸,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若换做手工制作,这是难以想象的。       

机器造纸:搅拌

        
机器造纸:捞纸
        
正在晒的机器纸。
        购置机器需要资本投入,并非家家户户都能引入一整套设备。在纸槽边安装一个小马达,用于搅拌纸浆,成本较低,这种做法在当地也十分普遍。在工业化设备面前,即便是生产泽雅屏纸,传统手工生产工具、工序也并非完全不可替代,现代机器大大提升了屏纸生产的效率与便捷性,对当地纸工有很大吸引力。
       
代替手工拌槽的小马达。

        造纸手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速,泽雅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调研时,我在村里遇到的基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岁以下需要照顾的儿童,难见年轻人身影。唐宅村潘书记对我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来连媳妇都找不着;以前这里有老有小,现在连小孩都很少见到,因为把孩子留在农村并不安全,生病发烧了送医院很不方便。

        我调研时住的那户农宅是一位阿婆家的,她的外孙女在城市里念高一,我去的时候她正好放暑假,过来和外婆同住。这位外孙女告诉我,父母都在外工作,很少回来,舅舅在意大利打工,已经七八年没回国,逢年过节会往家里打个电话,那时外公经常坐在床边发呆,想念他的儿子,默默流着眼泪,但直到过世都没再见到儿子一面。村里像他们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唐宅村潘书记年轻时也是做纸的,后来觉得做纸辛苦又收入微薄,便放弃了。他说,下一代都不会做纸,当下村里还在做纸的,最年轻也有五六十岁,他们是做纸的最后一代,比他们再年轻的,几乎都没有掌握全套手艺;纸槽边现在冷冷清清,过去大家都在那儿捞纸聊天,十分热闹;水碓(由水力推动用于捣碎竹料的设备)原本24小时运转,好几户人家排队等着捣刷,一户接着一户,深夜有人换班,而现在水碓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水碓正在捣刷

        
在工作的水碓
        
 国家文保单位石桥村四连碓
       
唐宅村乾隆年间的水碓碑
        唐宅村附近的水碓坑村则更显落寞。水碓坑,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传统造纸村落,它在2009年入选中国景观村落,2012年列入重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保留多处水碓和纸坊群,以及大生产时期的纸烘、烟囱,今天依然能由此想象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但这里的村民都已放弃做纸,大多离乡务工。我们在村子里考察一圈,只遇到三四位村民,风景如画的山林间,空留破败的清式雕梁古宅和寂静的砖路石桥,记录着昔日的富贵与繁忙。
       

水碓坑村废弃的纸坊群

        

水碓坑村废弃的腌塘

        

水碓坑村破败的古宅

        

水碓坑村古宅上的木雕

        村里年轻人的离乡,也使我的调研遇到了一大难题——语言沟通困难。温州方言难懂难学,但纸农们甚至不能听懂我说的普通话,这是我始料未及,给调研带来了极大不便。好在有瓯海区文博馆的一位工作人员为我全程翻译,他将我的问题用当地方言告诉纸农,再将纸农的回答用普通话说给我听。但我终究无法真切了解纸农对这门传统技艺及背后民俗文化的地方解释。

        少数掌握传统造纸工艺的纸农留守在乡村,听不懂普通话;而能听懂普通话的村民,大多离乡务工,个别几位仍待在农村的,也不会造纸工艺。他们就像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纸农依然身处传统地方社会之中,从事手工造纸,但对已经跳出这个地方社会、或与外界有了频繁交流的村民来说,手工造纸技艺早已失去价值,只剩下被抛弃的命运。

        泽雅以屏纸制作技艺为核心的一整套民俗文化,生于斯长于斯。近年来,屏纸价廉、机器介入、村民离乡……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乡村地方社会的渗透终不能为周围的山林所阻止,其带来的激烈变迁,几乎超出传统民俗自我调适的极限。它无法适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无法像过去那样在地方社会体现自身价值,它正在失去传承者和承担者,处境堪忧。

        二、文化全球化下的价值重拾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及民俗文化,难以在已发生激烈变迁的当地乡村继续“自产自销”,我们需走出地方社会,将它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中,来审视其地方性,将“地方中的全球”与“全球中的地方”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内外观双视角,找到它新的价值。

        确立地方特色

        现代化无孔不入,再偏远的乡村,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工业产品、外地游客、西式服装、现代洁具等,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显;与此同时,这一过程却也受到较大阻力:“民族主义”、“地方化”、“本土化”、“文化多样性”等主张与实践快速发展和蔓延。泽雅所处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来得早、来得猛,影响深刻,城镇、村落常拥有一张相似的面孔:我住的那位阿婆家,现代抽水马桶和洗浴设备齐全;不少村子都有小卖部,能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及包装零食。而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及其民俗文化,在这个呼唤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化时代,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地方性文化样本,它将是外部世界认识泽雅的文化标签,也是泽雅在全球化大潮中展现自身的文化切入口。

        提供民俗情感

        现在人们时常会怀旧,会留恋儿时物件、伙伴与生活场景,因为在旧日时光里,可以尽情嬉笑打闹,总有母亲的呵护、长辈的疼爱,有“家”的感觉。如今,现代节奏过快,社会变迁激烈,人们的怀旧情结,与其说是在怀念过去,不如说是试图寻找一种心理上的补偿、情感上的排遣和价值上的反叛,它已超越了个人偏好,成为一种社会选择与社会主张。说到底,是在找寻民俗社会中的情感模式,渴望感受那份脉脉温情。

        工业纸,追求在功能上最大限度满足各种场合的使用需求,制作过程强调效率、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大规模的原料采购、流水线的统一生产、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整个过程理性、标准、流畅,却缺乏人情味。

        泽雅手工屏纸的整个制作过程都离不开纸工的那双手,纸农的个人技艺和制作心情,或多或少影响着纸张的最终品质。我在垟坑村访谈到一位纸农,姓徐,他妈妈很早就过世了,他从13岁左右开始做纸,直到现在,我调研的时候,他才55岁,在当地属于做纸的最后一代,但已是村里技术最好的那位。他做的纸成色好、厚薄均匀,收购价格每次都要比其他纸农的贵一些。

来村里收纸的货车

        
压纸

        泽雅屏纸的生产环境,是青山绿水间的造纸作坊,也是有生活有故事的乡村社会,生产与生活,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常常重叠在一起。造纸工序中的分纸(将刚压干的纸一张张地分开)、数纸、理纸等环节,都是纸农在自己家里见缝插针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而晒刷(腌制好的竹料放到太阳下晒)、晒纸(分出来的纸放在太阳下晒干),则常常利用村里的公共生活空间——村道、石阶等,从而形成独特的村落景观。有些制作环节,纸农还会让自家孩子帮忙:比如踏刷(用脚踩踏纸槽中已经捣碎的竹料)时,纸农会把小孩抱进纸槽,让他在里面玩耍,顺带完成踏刷工序;我住的阿婆家的外孙女,小时候放学回家,奶奶经常叫她帮忙数纸、理纸。在工业纸生产中,这些不可能出现。泽雅手工屏纸,并不只提供使用功能,还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民俗情感,这正是工业化下人们所渴望的。

        

村民在自家屋前分纸。

        
在路旁晒刷。
        
在石阶上晒纸。
        
踏刷。
        加强文化认同

        在与纸农交谈中,我了解到,与外出务工相比,他们认为,留在乡村做纸,收入微薄,且辛劳繁琐,不建议让子女接班,也艳羡引入整套机器设备制作屏纸的村民。但在谈到纸张质量时,纸农们依然看重自己的技艺,为自己做的手工纸而骄傲,并反感只追求产量和利润的现代工业价值观。可见,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生产的交流碰撞,会让当地人对以往因亲近而无视、因熟悉而忽视的地方文化,产生进一步的理解与更强烈的认同。

        三、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出路

        商品社会,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一点是,地方民俗文化不仅为其承担者所享用,还可作为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生产出用于销售的文化商品,被异文化中的消费者作为商品来购买、作为地方文化来体验,满足他们对“文化惊奇”的需要。

        这个过程可以让原先鲜为人知的地方传统文化瞬间告白于天下,但它在焕发新的生命活力的同时,时常被伤害、被篡改,失去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地方传统文化在寻求现实出路时,需要将保护放在第一步。

        采用行政手段保护文化原真性

        为防止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商业开发时,发生不可逆的变形与变味,需要在此之前制定相关政策、划拨专项资金,采取行政手段,来保护文化的原真性。

        2009年10月,国家“指南针计划”造纸类专项“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展示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户泽雅,此后,唐宅村的大会堂被改建为传统造纸展示馆,一旁的纸坊群被改建为造纸体验区,同时取缔周边村落中的机器造纸户,进行村落环境风貌整治。至2014年,泽雅手工纸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这些工作在文化保护的同时,也为接下来开展文化旅游,做了一些铺垫。

        

正在改建为造纸展示馆的唐宅村大会堂(现已建成)

        

将要改建为造纸体验区的纸坊群(现已建成)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造纸手艺人、开设传习班、开展文化研究等等,以保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延续。

        利用商品经济焕发文化生命力

        虽然泽雅屏纸逐渐为现代工业纸所替代,其手工工艺多少也能由机器设备模拟,但泽雅屏纸制作技艺及民俗文化,不只有屏纸产品和造纸技艺,它是整套地方文化系统,还包含乡村景观、社区组织、民俗生活、价值观念、民俗情感等多个要素,有些文化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依然有着市场需求。

        例如,泽雅手工屏纸与工业纸相比,包含民俗情感,由此可以创新研发、手工生产一些屏纸新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人情味的需要。当手工纸不再与现代工业纸在功能和价格上进行竞争,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就变成了一件耐人寻味的消费品,无法被取代。如机械手表,它需要定时上发条,在时间精准度上也不及石英表,且制作成本高昂,但手工艺品所特有的人情味及其蕴含的历史感,使它依然受到不少现代人的欢迎。

        又如,泽雅屏纸选用生长快速的水竹为原料,就地取材,不破坏森林;以自然水流的冲击力带动水碓工作,属于清洁能源;不使用化学制剂,对水质低污染。而工业造纸破坏森林、污染严重,一直为人诟病。屏纸技艺体现的生态工艺及生态观念,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可以融入现代商品,成为其中独具吸引力的部分,因为人们不只看重消费商品的使用功能,还在消费中表达着自己的价值主张,甚至愿为这种表达买单。

        再如,开展文化旅游是最能让人近距离感受文化惊奇与深度抒发怀旧情怀的方式,它能将地方文化系统中的多个要素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组合商品推出,是地方传统文化重焕生命活力的一个可能途径。泽雅目前也正在尝试,游客在游玩附近“西雁荡”——泽雅风景区的同时,还能在此领略纸山风貌,了解造纸文化,学习手工工艺,体验纸农生活,感受特殊纸俗。

        最后还需要强调,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技艺及地方文化时,不能以技艺或文化为本位,更不能以外人的主张与需求为主导,而要以当地人为主角,了解他们自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阐释与革新。毕竟当地人才是技艺的习得者和文化的承担者,最终也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传统技艺与地方文化之外,建设以人为本的特色乡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