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勇:传统考试考的都是平庸,第一名就是平庸里的最高水平

澎湃新闻记者 李雅琦
2015-07-13 11:2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赵勇(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

主题: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

时间:2015年7月7日

主办:思客讲堂

【编者按】

中国700多万大学生毕业,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结果还不是最难的,明年可能更难。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赵勇认为,就业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球的问题。大量失业造成的原因实际就是两个因素,一个是机器化,一个是全球化。

赵勇认为,传统教育是消灭差异化的教育,消灭了创新能力,美国可能是传统教育实施最不成功的,所以有很多漏网之鱼,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任何考试考的都是平庸,第一名就是平庸里的最高水平。解决创新能力欠缺所造成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我们需要教育的大改革。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赵勇发言内容的摘录:

传统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就业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球的问题,美国大学生就业同样困难,美国大学生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但是很多人在选择的时候都在考虑是否还上大学的问题,因为美国近五年大概有超过一半的大学毕业生所干的工作要么是不想干的工作,要么是不需要大学学位的,要么就是半日制而不是全日制的工作。

为什么没有具备创业的人或者创新人数比较少?真正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觉得我们首先需要很多能创新和创业的大众。

传统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每一个孩子是希望他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就传统来说就是我可以给你定义你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我经常和国内的朋友打交道,经常被问一个问题是,孩子要学什么专业,哪个专业最热。每隔几年或者每年都有一个排名,哪个专业就业最好、哪个专业就业最不好。这个追逐就是希望孩子有一条直通车,保证孩子学完这个专业后就会就业。

但这个结果往往是让我们失望的,结果今年热的专业明年就不一定热了,今年、明年热的专业后年可能就不热了。国内包括国外学校也是一样,经常突击开新的专业,因为有新的现象出现。批专业要花几年,再招教师,再培养,等到学生毕业,这个专业和这个行业可能就不存在了,这个演变是非常快的。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我觉得可能就会导致我们新的教育的出现成为很大的困难。

传统教育在消灭独特性

一个需要创业创新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和价值观?或者是思想境界?我觉得第一步是要多元化的。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中是不欣赏多元化的人才,但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的多元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

大家可能知道,生态的多元化是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然,人才多元化也是一个必然。而对于周围人来说与生俱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天生下来都有他的强和弱。

传统认为人只有聪明或者傻,但其实人在某方面聪明某些方面就傻一点,比如人有音乐、艺术、体育、逻辑、人际交往、语言、数学能力等等,一般来说不管信上帝也好、进化论也好,人在天赋上面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特别强。

第二,即使在某一方面除了天赋之外,还有人的动机方面的差异,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追求的是好奇心,喜欢掌握知识,追求新的知识,有些人追求的可能是权力欲,喜欢控制别人,在一伙人中间可能有些人天然就想当领导,有些人天然追求的是被社会所接受,当服从者。俄亥俄州立大学提出人类有16种天生的天然动机,每个人追求不一样,16种天然动机里面每个人选择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追求不一样就会导致你在某一方面花的力气不一样。

另外,差异是后天导致的,这就是教育、环境和家庭的关系。即使你在某一方面特别有潜力,但是没有机会发挥潜力,这个潜力可能永远都不会被知道。比如即使你有音乐天赋,如果从来没听过音乐很难成为一个音乐家,基本上不太可能,比如你会艺术和绘画,如果从来没接触过画画你要成为有创意的艺术大师的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同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即使你有天赋必须通过努力,我们知道有人提出“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至少得1万个小时”,我们称之为“一万小时规则”,不管八千也好、九千也好,大家要知道一点,我们人一辈子没有多少个一万个小时,说实话很多人为什么在某方面没成为专家,外语没学好、数学没学好很多时候是没花足1万个小时,基本上适用于每一个人,基本上没什么天赋一万个小时也可以让你做得很不错了。

所以综合起来看如果你一万个小时正好花在有天赋的、感兴趣的方面就会成为这方面的大师,如果用一万个小时弥补你的短板,你又不感兴趣,我强迫你做,你就成为非常平庸的人才,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独特性,但是就业教育的问题在哪里呢?它是要消灭这种独特性。传统就业教育里面,我们认为你是要找工作的,你必须满足我的需要,我的工作需要你做什么你就要知道什么东西。所以每个传统教育里面都必须有课程,课标、考试,你必须学语文、数学、外语,这些是我们假定的今后社会所需要的,这是传统教育模式里面做的很大的一点。

让我们每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就是把传统的所有的东西灌输给你,这就导致你花1万个小时(我们大概读书下来12年,中国大概时间长一点1.3万多小时,美国大概是1万多小时),让你成为掌握所有知识的人才,有些人没有天赋,有些人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我们造就大批平庸的人才,掌握的是同样的知识,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整个教育同质化,每一个人都去抢这些工作,每个人都追求这些工作,但这在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必要的事情,我们必须消灭这种差异性,因为在传统社会中间,我们没有机会能够充分利用每个人的才能,不能真正做到我们所说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因为传统的工作就是要求你掌握基础的知识、同样的知识,比如我们在组装生产线上的很多工作是同样的,如果在某方面特别超出、特别伟大的人基本上被认为是“没用的”。大家可能也抱怨很多工作是很无聊的,要稍稍超出一点肯定被压下去,传统是不欣赏叛逆和特别伟大的。所以传统的教育适应了传统的社会。

为什么大量青少年失业

现在,我们到了另一个时代,也看到了一个机会。为什么现在青少年面临大批失业呢?实际上就是两个大的因素,一个是机器化,一个是全球化。机器化意味着这是大数据时代,今后凡是可以程序化的工作基本上都会被机器所取代,不管是高技术还是低技术基本上都会被取代。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美国在1970年代面临的问题现在慢慢转移到中国了,就是我们所谓的全球化,全球化就意味着外包的增加。比如你这个工作如果能找到同样质量、干同样活的工人,但价格只有我的1/5,工作肯定会转移。从珠三角转到西部,长三角走向越南,这些工作会慢慢消失。我们这些工作以前也是从美国来的,到亚洲四小龙到韩国到中国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这个工作需要人干,而雇佣你这个人他的判断就是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这就提出两个问题,我们是否继续培养学生和机器竞争还是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没有办法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竞争的问题。但机器化和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机会,让多元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有了发挥能力的机会。

现在我们进入了“人类生活富足”的时代,当一个社会发展到中产阶级以上以后,当我们考虑的不是每天衣食住行的必需品的时候我们开始消费不同的东西,在旅游、医疗、教育上的消费更多,就是说我们更多地关注自我心灵和精神上的需求。

你如果能够制造新的满足人类精神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你就有价值,这是机器不可能取代的事情。这就导致不管什么样的才能都到了可用的时候了。比如说艺术才能,在传统社会中,尤其在过去很贫穷的时候会艺术的人很多,有天赋的人很多,但是不可能让他发挥,因为绝大部分人不会享受艺术。

每个人只要你某方面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你的长处是必然有价值的,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是没有接受这个概念,我们教育认为由某些人规定的所掌握的知识和才能才有价值,如果不掌握这个技能这一辈子就没有价值。传统的考试、升学都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的。实际上这是过去的神话,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从同质化人才到个体化人才

我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如何从培养同质化的人才,到培养个体化的人才,帮助每一个人提高。

哈佛大学最近建了一个中心叫“个人机会中心”,他们认为传统的科学是研究平均的科学,研究大众的科学,现在我们应该科学到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确实是不一样的,而教育作为创造机会的产业和行业,应该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要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帮助他们平均化。

追求同质化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一点,凡是教育不仅是时间的牺牲,每个孩子追求三门课的考试,花了1万个小时,如果没有这个技术和才能就变成了平庸的会考试的学生而已。大家可能知道菲尔普斯从小有多动症,学习不是很好,如果他要花1万个小时让他阅读他可能读得很好,但他没有1万个小时游泳了,所以你要让他成为非常优秀的游泳健将还是非常平庸的做阅读的人?

现在很多事实证明了这个事情,大家知道学生有一种学生困难是阅读障碍,在传统来说不能阅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阅读障碍一直作为特殊教育的现象,一直想办法说我要帮你学会阅读。

但是,最近脑科学研究慢慢发现阅读障碍的人实际上是有一种天赋,可能是潜在的天赋。为什么呢?有阅读障碍的人对立体的识别、图形的识别能力特别强,所以,他们发现很多大的画家、天文学家,都有一点轻微的阅读障碍或者重度的阅读障碍。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走向彻底的个性化,而这种个性化不是帮助你通过同样的方式达到同一的目的,而是让每一个学生达到他自己最成功的方向。

成绩与自信心不相关

传统教育中,我们短期掌握知识的同时,可能牺牲你长期的能力。一个人的自信心是长期的,一个人的好奇心是长期的,一个人的创造力是长期的,但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消灭掉自信心,打掉自信心,消灭好奇心。

大数据来看,国际科学数学的考试测评中,从1995年以来亚洲国家永远是名列前茅,但是你要看这个考试同时有另外几个参数,包括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科目的喜好,这完全是负相关。分数越高的国家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信心越少。比如韩国最近一次考试,2010年是全球第一,学生的信心也是全球第一,倒数第一;中国香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俄罗斯并列第一,信心也差不多倒数第一。大家就提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成绩越好对这门学科越没信心,越不喜欢学这个,那是否是短期的学习效果破坏了长期的教育效果?大家可以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个数据是全球创业情况汇总报告,是美国最好的商学院做的调查,其中有一点讲的是创业信心,我当时就分析,创业分两种,一种创业叫做必要性创业,没办法的创业。比如以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了,刚刚回城的知青,刚刚出狱的犯人没法生存叫做被迫性创业,这个作为社会发展没什么价值,但是作为就业是很有价值的,以创代就,越贫穷的国家这种创业可能越来越多,比如到街上摆一个小摊。

另一种是机遇性创业,找到一个机会,但这种机遇性创业需要你冒险,比如谷歌的两个创始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他们发现了这个东西很想把博士读完,但是导师说别读了,如果他们没有冒险今天可能就没有谷歌。而其他的机遇性创业都是要冒风险的。硅谷的很多大型创业公司,甲骨文、苹果、微软、戴尔的这些创始人基本上都是辍学之后,不读书了干这个事,一大部分是肄业生,实际上就是冒了很大的风险,机遇性创业就需要信心,我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创业的问题。

我们在有时候追求某种短期效益的时候,看到某种教育成果的时候,他是会有一定代价的,也就是说我们教育中间必须要做一种选择,这个选择是我们怎么选择的问题。

教育是在扼杀创造力

在1970年代美国有一个心理学跟踪了2000多个孩子,5岁的孩子基本上98%的创新能力是天才级别,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型的创新人才;5年以后,当他们10岁的时候,这个比例降到32%。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五年的小学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创新人才的问题,灭掉了一大半。

消灭最快的时候一般是三四年级,当孩子成为好学生、背着手听话的时候这就基本上消亡得差不多了;再过十年到初中毕业这个比例达到10%,在成年人中间只剩2%。美国的教育也是这个情况,所以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扼杀创造力的过程,这是正常的,因为传统教育设计得就是如此,就是干这个事情的。

到目前为止,所有国家的教育范式都是按这个来办的,只不过有些国家在传统范式中间是最成功的,有些是最不成功的。美国可能是最不成功的,所以考试老考不好,同质化不成功所以有很多漏网之鱼,乔布斯、比尔·盖茨是传统教育没改造好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差异。

如何做创业教育

我们每个教育牵扯到三个问题:教什么的问题?就是课程;二是怎么教,也就是授课;三是哪儿教的问题,就是环境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教什么的问题不应该再焦虑了,教什么应该是遵循学生的强项,遵循学生的兴趣,一旦一个学生有兴趣追求他的长处的时候自然会往上学习。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就是基础知识的问题。一个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知识,也就是所谓基础知识怎么办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如果真是基础知识的话逃不掉。当一个学生想做好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今天的科技这么发达,你跑不掉基础知识。你专门教基础知识,学生不一定学到,所以真正的基础知识是一般能够掌握的,如果少部分不能掌握的基础知识千万不要强迫他掌握,所以有时候我们好心办坏事提出很多标准,这个标准反而阻碍了人才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创业教育要有大的改变,就是我们的课程要改变,我们的课程要跟着学生走。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和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强加他一种共通的所谓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是怎么教。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教育是预防式教学,就是三年级可能要用的知识先帮你教上。其实当时可能没什么意义。我们幼儿园是为小学打基础,小学为初中打基础,初中为高中打基础,打了以后都没意义了,因为到后来就不存在了。所以我认为教学法的转变应该是及时性教学,尤其现在科学信息技术这么发达,也就是说当学生追求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这个信息、需要这个知识,他是可以自己发展的。

在这里我称之为“项目驱动”,基本原则是有道理的,但是在传统范式里面还是追求传统教育。我在书里面称之为“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每天做真实的作品,从做真实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一个创业者的责任。我做真实作品的时候必须对作品的质量负责任。现在我们学生做的作业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它不真实,如果这个学生不做,除了老师家长着急之外谁也不着急,因为他没有做真实的产品和作品。做对社会和个体有意义的产品,这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

我要想做一件事情必须满足一个需求,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这同时也要求他真正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老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如果你不能发现问题,老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就是给别人打工的。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老是解决别人的问题,所以通过做真实的作品,每天做作品,你就会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候就会想到我的独特性在什么地方。

通过从事真实性作品让学生知道寻求伟大和卓越而不是平庸。当外面真的有消费他的产品的时候他的质量会高得多,我经常开玩笑说你让爱因斯坦考国内高考的物理最高水平也不就和高中拿满分的水平差不多吗?任何考试考的是平庸的,考平庸里面的最高水平。但是我们在做真实产品的时候就有创新,就有创造出来。这是教法的问题。我称之为“以作品为导向”的教育。

最后是在什么地方学的问题。信息技术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成了传统教育的帮凶,就是把传统教育弄得更好、更有效果而已,而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是帮助学生做真实的作品,做创造。你们想想一个简单的苹果手机上面,所具备的制作多媒体的价值可能相当于在1950、1960年代的100万美元,摄影、摄像、制作、发布,好莱坞都买不到这些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拿过来呢?我们没有做成完整的产品。二是让校园国际化,让学生每天都在参与和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做真实的产品,相互为对方服务,这是学习的环境。我们每个校园都应该达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的不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办一个创业专业,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教育范式的大改革,彻彻底底的改变,做石头斧子不管用了,青铜器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做铜器的人。这时候我们怎么改变?我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其实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实现,很多学校已经开始了,而我提出来的这个教育思想一点都不新,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儿童是想学习、会学习的人,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学什么,我们要尊重儿童,这种思想一点都不新。到现在为止我们到了必须改变的时代,而且也能够改变的时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