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应打扰的“温柔”:南京环保NGO“阻击”都市观萤人

实习生 黄靖芳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楚
2015-07-17 13:29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林琨是南京一间旅游公司的总监,业余时间,他还有另一重身份——捕捉南京本土文化的摄影师。每到盛夏,可爱的萤火虫总会成为他镜头下灵动的主角。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像林琨一样,在盛夏开始加入到与萤火虫的“约会”中。一些网站也会开始趁机推出各种各样的“赏萤攻略”,里面列出了不少观赏萤火虫的“绝佳”胜地。

难得一见的夜色下,微弱汇聚的星光,总能成为吸引游客前往观萤的理由。 CFP 资料

“以前在南京到处都有萤火虫。”在南京的“80后”看来,萤火虫曾是他们儿时夏天里最平常的点缀,而如今,竟成为都市里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源、农药、垃圾等污染日益严重,这使得萤火虫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它们的数量也在日渐减少。观看夜空下发光的萤火虫,也逐渐被认为是件奢侈和浪漫的事情。

有不少商家抓住这种心理——就在今年,武汉、宜昌、南阳等城市都相继举办了萤火虫主题公园。

上海的萤火虫主题公园也原定于7月10日开放。然而,就在活动开放的前一天,突然被上海市公安局喊停了。松江公安分局的官方微博称,该项目“未经审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但在一些环保人士来,这个突然“叫停”,实则是政府在委婉回应他们此前发起的抵制活动。“我们感谢这么多支持者,一起合力叫停了上海的萤火虫主题公园,没有让上海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萤火虫坟墓’。”南京青年环境志愿者服务中心在微博上如此写道。

这家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环境NGO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保护萤火虫。其负责人朱翔宇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之所以将这些主题公园称为“坟墓”,是因为除了安全隐患外,“这样的主题公园对于萤火虫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他解释说,萤火虫发出光亮本身是求偶的信号,是这个物种延续下一代的方式。如果人为地更换环境,带来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影响了繁殖,就会减少第二年后代的数量,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这个生物链。

研究昆虫生态学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志春也表示了相同的担忧。他还补充说,萤火虫的消失或许还会带来文化的割裂——“囊萤映雪”的故事可能永远只会出现在课本上了。

林琨拍摄萤火虫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每次选取拍摄的地点都会耗费不少的时间,因为“人太多了”。在南京观赏萤火虫的胜地南京中山陵景区,据中山陵园管理局保卫处处长于应强估计,最高峰时,一个景点可能会有超过一千人。

然而市民的保护意识却远远没有跟上。

不少被赏萤攻略吸引过去的游客,并不了解自己试图近距离接触萤火虫的举动——比如,打开的手电筒的光亮,因为惊讶而提高的音量,拍照时的闪光灯,开车到来时的强光,抓取萤火虫的身体等行为,都会给这些发光的小精灵带来伤害。

“萤火虫的生命周期很短,大概1周左右。”朱翔宇介绍说,如果游客大量做出这样干扰萤火虫的行为,更会加速它们的死亡。

朱翔宇所在的NGO正为阻缓这一死亡而努力。他说,每一年他们都接纳不少从全国各地特地过来的学生志愿者,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再把他们派到各个可能汇聚观萤人数较多的地方,现场为市民提供劝导和科普服务。“主要是一些小知识的科普,包括怎样分辨萤火虫的雄雌的普及等。”

在萤火虫出没较多的南京中山陵景区,园方也将在7月20日施行新的管理措施,比如:在灵谷景区全面禁止车辆进入,在萤火虫密集的区域设置警戒隔离,禁止游客进入。

“其实近几年不文明的行为已经越来越少了,”朱翔宇说,“现在志愿者的工作主要以科普为主。”

昆虫生态学专家张志春说,萤火虫并非珍稀品种,“环境好的深山树林里都会出现”,而萤火虫数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环境的改善”。

“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微信、微博上透露萤火虫的具体栖息点。”中山陵园管理局保卫处处长于应强呼吁,“保护萤火虫的同时,也是在保护环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