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失孤》原型父子相认,坚持24年的不止郭刚堂

2021-07-14 0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 | 令狐卿

7月13日上午,公安部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电影《失孤》原型拐卖案件的侦破情况,已抓获两名拐卖郭刚堂儿子的嫌犯。11日,山东和河南两地警方在聊城举行了认亲仪式,郭刚堂夫妇与郭新振相认,后者上了大学,现在是一名教师,认亲场面感人。

香港演员刘德华曾出演以郭刚堂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失孤》,听闻老郭找到了儿子,刘德华也录了视频表示祝贺,号召社会关注打拐事业。此前的报道显示,郭刚堂寻子成功,也是公安部名为“团圆”专项行动的成果之一。可以说,郭刚堂认亲的圆满结果,是个人与公安部门决不放弃的合力使然。

郭刚堂的儿子郭新振于1997年9月21日在家门口被拐走,次年下半年,郭刚堂骑着摩托车踏上了寻子之路。郭刚堂设定了以聊城为圆心的寻子地图,北到漠河,南到海南,除了新疆、西藏和台湾,寻亲足迹踏遍全国所有省市。算下来,郭刚堂跑坏了10辆摩托车,行程50万公里,风餐露宿未曾放弃。

郭刚堂在寻找儿子上,承受了巨大、持续经年的压力。他既要安慰好懊悔自责的妻子,也要时刻处理好彷徨无着的内心。背负着失孤家庭常见的心理创伤,郭刚堂在漫漫寻亲路上获得了不同凡响的体会。他那句“只有在路上,才感觉我是个父亲”,道尽24年寻子历程的煎熬,终于守得云开。

令人感佩的是,郭刚堂在24年东西南北的奔波中,没有被绝望吞噬,没有被愤怒打倒,而是以罕见的毅力和勇气,始终用理性指导寻子活动,在具体操作上耐心且顽强。他打印了8万份寻亲启事,寄送给全国各地的派出所。他将郭新振头像印在大大的旗帜上,努力吸引尽可能多的关注度。

郭刚堂上过鲁豫的电视访谈节目,上过无数的地方报纸版面,他理智地借助大众媒体和口口相传的传播,将寻亲经历推向聚光灯下。在这过程中,郭刚堂不只为自己家的痛苦呼喊,也热心帮助其他失孤家庭,积极参与打拐志愿活动。而这所有的行动,都被他长年坚持,一个人的寻亲成为打拐寻亲网络的重要标志。

刘德华电影《失孤》于2015年上映,是郭刚堂个人寻亲史的顶峰。那不是一部悲情戏,反而展露了原型郭刚堂理性平和、坚持坚守的普通人形象。郭刚堂以一人之力,串联起民间打拐网络的汹涌感情,并且恰当地结合公安及公益机构的工作,融通理性寻亲与技术进步,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郭刚堂寻亲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好的结果。这一个结果既是郭刚堂个人作为父亲坚持的结果,也是公安机关从1997年开始坚持的结果。前期受当时条件所限,案件没能及时侦破,2000年DNA技术开始应用到打拐工作当中,公安机关及时采集郭刚堂夫妇的DNA信息入库比对,随着技术发展,又多次补充完善DNA数据。

技术的应用让寻亲更加具备针对性和精准性,只需被拐孩子的DNA数据入库,就可以第一时间匹配,由此会极大地提升效率。最终结果也是如此,6月中旬河南发现疑似郭新振下落,通过采血进行DNA比对,最终确认了郭新振的身份。从发现疑似下落,到最终认亲,中间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相比较于郭刚堂24年的寻亲,这样的速度可谓“神速”。

确认了郭新振的身份,警方便是抓住了这件拐卖案的线头,围绕郭新振当年被收养的情况循线追踪,通过细致走访、深入调查,确定呼某(男,现年56岁,河南人)为该案犯罪嫌疑人,通过呼某确定了另外一名嫌疑人,其当年的女友唐某(女,现年45岁,山东人)。

相比较于公安机关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权限,个人寻亲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这并不能否认个人寻亲的作用。包括郭刚堂在内的许多失孤家庭以及不少志愿者群体参与到打拐事业当中,对于公安机关的打拐行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事实上,公安机关也借助他们提供的线索促成了不少家庭的团圆。

个人和民间力量与公安机关就如同打拐网络上的经纬线,两者的相互配合将会让这张网络更为紧密,打拐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在郭刚堂寻亲这一事上,考虑他及其家庭所受的煎熬,上下求索24年之久,是很难用“胜利”来形容这件事的,挺住就是一切。可同时也要看到,郭刚堂与民间、官方寻亲网络、打拐机制与舆论期盼的结合,是支撑他理性寻亲的强大后盾,这也是他家的好运可以复制的希望所在。

从公安部“团圆”行动半年多的成果看,尤其令人欣慰。它借助郭刚堂郭新振时隔24年相认的新闻,给社会传达了打拐寻亲的积极信号。公安部门将这“团圆”行动加入日常警务的优先清单中,对个人寻亲、民间打拐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相较而言,官方“决不放弃”的打拐寻亲行动,更是人间团圆的强有力基础。

这么多年下来,社会在打拐一事上凝聚了同仇敌忾的心理,对夺人子嗣、毁坏团圆的犯罪分子尤其愤恨。郭刚堂一家的重聚值得浓墨重彩的书写,不只是24年的离别之痛终有机会疗愈,更因为这一团圆背后,要赞赏一个父亲有策略的理性寻亲之路,而机制内外凝心聚力的效应也值得期待,令人鼓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