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给你一千万美元,你会怎么做一台儿童剧?

澎湃新闻记者 吴海云
2015-07-27 17:53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继去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完成中国首秀后,加拿大美人鱼剧团的儿童剧《好饿的毛毛虫》再度光临上海。不过这一次,他们展开的是一场历时近两个月、遍及中国十个城市的大型巡演。而在世界的范围内,该剧的观众人数已超过2250000人次。
如此骄人的成绩,引来国内儿童剧及戏剧领域许多艺术专业人士的好奇与艳羡。7月26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举办的《好饿的毛毛虫》主创分享会上,一位衣着亮丽的女士向剧团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你有一千万美元,你会对目前的这个作品做出怎样的包装和改进?”

剧团艺术总监吉姆·莫罗的反应是:“一千万!你是说要给我一千万么?”

在一番故作夸张的惊喜后,他笑着向坐在身边的剧团总经理丽莎低语:“我们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其背景是,这个加拿大美人鱼剧团的常驻工作人员、算上所有高层管理者在内,一共只有七个人;他们的作品,以今天国人的衡量标准,每一部都是绝对的“小制作”。

演出结束后,两位表演者向小观众展示毛毛虫与变色龙的木偶道具。

然后他这样回答提问者:“如果真有那么多钱,我也许不会把它们都花在舞台上;这笔钱更好的用途,可能是资助艺术家——资助加拿大的、中国的、全世界有才华并有志于儿童木偶剧的艺术家。”

如此一轮问答构成一幅有趣的图景:一边是有着雄厚资本、野心勃勃、但缺乏优秀原创作品的国内儿童剧市场,一边是体量微弱、但保持着艺术家真澈的世界顶尖儿童剧创作者。

也有国内儿童木偶剧的同行兴致勃勃地向剧团提出“改良”的建议:“这幕剧的结尾,那条毛毛虫变成了蝴蝶,小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但我觉得,此时舞台上可以出现更多的毛毛虫、更多的蝴蝶,大家一起随着音乐跳舞,这样现场气氛会更加热烈!”

“这是一个好主意。”吉姆·莫罗说,“但这样一来,我们就在舞台上展示了原书中没有的内容。而我们剧团在1972年创立的最初,就抱定了一个宗旨,即严格遵循原著文本的内容,不进行额外的添加或改编。”

《好饿的毛毛虫》绘本封面

事实是,《好饿的毛毛虫》确实是一个完全忠于原著的儿童剧作品,几乎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吉姆·莫罗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并非是因为受到了原著作者艾瑞克·卡尔的限制,而是因为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向作者致敬,“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的绘本作品简单、美丽、而有思想深度。”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乎台下小观众的想法。“你要知道,我们在舞台上展现的这些绘本,是孩子们心爱的图书。他们也许每天晚上都要读上一遍,对里面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情节都烂熟于心。这是他们心中的珍宝;任何的添加和篡改,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都是粗暴的。

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

在7月26日的演出现场,记者发现,剧团对于绘本的忠实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舞台上的毛毛虫结束第五天的“吃货之旅”、即将进入星期六的时候,观众席上已经知道“前方高能”、提前沸腾起来,小朋友的笑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在绘本中,毛毛虫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吃一种食物,但在周六那一天,它一口气吃了好多东西)。

吉姆·莫罗认为,对原著文本进行内容与剧情上的改编与添加,看似困难,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相反,在严格依照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将平面作品立体化、剧场化,则是一个困难得多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好饿的毛毛虫》这么著名的绘本,剧团将它搬上舞台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在极为狭窄的创作空间内,一方面让小观众为他们心爱的故事喝彩,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感受到剧场的独特魅力。

美人鱼儿童剧团着力做的,是挖空心思制作木偶,让那些道具看上去仿佛是从绘本中直接跳出来的;是绞尽脑汁设计机关,以求完美而精准地再现原书中的经典画面;是将绘本场景化为一个个表演工作坊,并在原创音乐的辅佐下,为绘本内容注入戏剧节奏;是执意将木偶操纵者严格限制为两人,这样当演出结束,演员谢幕时,小观众发现刚才那些斑斓场景竟然是区区两个人制造出来的,便会发出“哇”的赞叹声。

为了追求对于原著绘本的“神似”而不止是“形似”,美人鱼剧团还特意将《好饿的毛毛虫》制作成了一出黑光剧。众所周知,艾瑞克·卡尔的绘本之所以独步天下,不仅是因为他画得好、故事讲得好,还因为他对书的版式有着革新与创造;以黑光剧来复现《好饿的毛毛虫》,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殊的舞台形式,来完成对于原作立体感、魔法感的嫁接。

《小云朵》

值得一提的是,《好饿的毛毛虫》的绘本很短,读一遍大概只需要五分钟;美人鱼剧团对此的舞台呈现,也不过区区二十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剧团并没有刻意拉长这个故事,而是加上两个同样根据艾瑞克·卡尔作品改编的短剧——《小云朵》和《拼拼凑凑的变色龙》,来构成一台总时长一个小时的演出。

“家长带孩子进剧场,也许是想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也许是想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但最终,我们是想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吉姆·莫罗表示,“因此创作儿童剧,最重要的是以儿童为中心。比制作经费、市场包装更重要的,是贯穿于演出的爱、温暖与尊重。”

《拼拼凑凑的变色龙》剧照。为精准再现变色龙吃苍蝇的绘本画面,剧团尝试了好几个方案,最后专门造了一个“舌头机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