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军火器运用水平真的倒退了吗?

2021-07-15 16: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治理历法南怀仁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大清帝国15个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治理历法南怀仁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40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相比同时期的欧洲,乃至明治日本,清代步履蹒跚的军事近代化之路常常为人诟病。

◎ 类似的文章在网络上很多

虽然这个锅肯定要由清廷背下,尤其是历任还能握有实权的皇帝来背,但是直接抛出清朝火器水平倒退论就显得不可理喻了。清代的火器战争发展进程自然无法和西方相提并论,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要拿明末清初的水平来碰瓷是必然行不通的。

◎ 松锦大战中明军被缴获的大部分是此类将军炮

例如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明清松锦大战,明军账面火炮数量好几千,皇太极的清军动不动几十门红衣重炮打野。清初的三藩战争,吴三桂军火器精利,康熙治下的清军也十分得力,因为离大明北京陷落只有三十多年,很多东西都可以直接归为明代遗产,所以很容易被顺理成章认定为高水平火器战争。

而随着大明灭亡的年代越来越远,以及清军在各类战争的表现,他们开始认为这就是相比明末清初产生的倒退现象。

◎ 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模式仍旧处在传统范畴内

虽然持倒退论者习惯将1840年后的清代开除出清朝,但笔者认为1860年之前的太平天国战争是处在传统火药战争范畴之内的。

因为这阶段尚未开始洋务运动,洋教习、洋生产线没有掺和进来。交战双方均主要使用旧式火绳枪和前装滑膛炮作战,战术经验没有脱离传统。

湘军有大规模购买和仿造夷炮,其炮型全是18世纪、19世纪早期的产品,在当年来讲是过时的,但无论如何都强过明末清初火炮。

清廷与太平天国在咸丰时期的交手达到了中国传统火药战争的顶峰,其中,发生在1857-1858年间的九江之战堪称经典战例之一。

太平军打穿大清长江沿线后,获取了清廷各地旧存及为鸦片战争而铸造的海量火炮,并且发展了自己的火药武器手工业。虽然始终比不上清廷汲取资源的能力,太平军还是能凭借复杂的防御体系和出色的战术表现和清军长期高强度对战。

◎ 清后期的勇营形象

1857年初,一年多以前尚在长江中游流域顺利开疆拓土的太平军陷入了危机。由于天京事变的影响,太平军不得不在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主动收缩战线。清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断追随进逼,双方的争夺逐渐聚焦于江西的九江府城。九江位居两军长江战线的中央,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 湘军统帅们意识到长江和水师的重要性之后大力强化水师

当时,九江城与其北岸相对的小池口、东岸的湖口形成掎角之势,均为太平军控扼,并且构筑了严密的多层次防线。太平军水师虽然总体难敌清军,但仍旧握有坚实的基地,与其陆师形成呼应,迫使清军水师长期被分割为内湖(鄱阳湖)和外江两个部分。

◎ 北部小池口、南部九江、东部湖口,三地成掎角之势

太平军从不孤守城垣,他们会在城外积极加挖壕沟、壕沟线内外添建炮垒、土城形成交叉火力网,复杂的防御工事连悍如湘军也难以短期拔除。

1857年1月4日,李续宾统湘军陆师约8000人,杨载福率水师约400余艘船只猛攻九江府城。攻势持续了六个昼夜,但只是击破、填平了一些外围工事,对于主城毫无办法。

与此同时,北岸清军对小池口的进攻成果亦仅局限于摧毁外围防御点。直到1857年6月21日,清军的攻势都被堵在了两地的城墙之外。

◎ 九江之战湘军陆营统帅李续宾

因为小池口仍握在太平军手中,相邻的湖北、安徽、江西其他战区均处在双方拉锯状态,尤其是陈玉成部太平军陆师的机动作战和黄文金水师在湖口一带的坚守,导致清军不可能集中主要力量用于围攻九江地区。

李续宾自首次攻势失败之后便有了长期围困的心理准备,他雇募大量民夫来挖掘围城壕沟,总长度30多里,壕深接近7米,宽度则有12米。

◎ 多条深壕沟组成的阻断线是两军的重要对垒手段

清军内部尽管一直意见不一,但最终还是达成了先肃清九江周边的共识。

由于九江守将林启荣没有对围城清军做出强力干扰,李续宾部甚至有机会抽调兵力前往北岸支援其他战场。

陈玉成面对清军的集中攻势力不能支,已经无法再为九江沿线提供有效牵制和增援。更要命的是,天京内讧再起,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决裂,自己集结兵力另图他谋,太平军在长江中游的整体战略彻底被打乱。

1857年9月-10月间,清军先后攻下小池口、湖口、彭泽等九江邻近城镇,黄文金的太平军水师也溃败而走,陈玉成部在湖北、安徽地区行动艰难,因此,九江已经视同孤城,只能硬扛清军攻势。之前战略空间较大的时候,九江城内一度得到过增援,但现在约计2万人的队伍已陷入绝境。

◎ 两军在长江沿线的交战点经常是水陆相连

此时,李续宾主持的围城攻势正在逐步加码。湘军的围城壕沟已达6层,陆师各营分段防守、日夜巡视,将九江城三面团团封锁,江面则完全被湘军水师掌控。

自1858年3月30日起,清军以杨载福、彭玉麟领衔的水师为主,不分昼夜水陆炮攻九江城,攻势均为守军抵住。然而正面强攻确实收效不大,李续宾便考虑通过坑道掘进,直抵城脚后爆破的方式。

◎ 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

太平军靠着坑道爆破拿下过不少坚城,许多人便误以为这是太平军的创举。然而,这种战术本身就是清军在过去战事中屡试不爽的一招。

比较有名的金川战争和清廓战争中,清军便频频使用地道抵进敌人工事实施爆破。就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前不久,湖南的李沅发起义占据新宁县城,就曾迫使清军采用坑道爆破战术攻城。

◎ 北部江面红点为湘军水师,蓝色范围为九江旧城城墙以及外围工事线,下方与蓝线平行的红色线为李续宾部包围工事大致位置,与蓝线垂直的短红线为地道示意线

李续宾等人一番勘察之后,决定从九江城大东门外一处高地下方开挖三条地道。1858年4月11日,清军在高地上方建立起工事向太平军阵地射击,同时其他各处都组织佯攻,以掩护地道的施工。

5月8日,东门地道成功爆破数丈城墙,5月12日,南门地道也被爆破十余丈。太平军的防御却非常及时,两次都用火药桶将准备登城的清军击退。

◎ 清军将城墙爆破

5月19日,清军通过自东向南挖掘的其他地道成功抵进城脚,直接将九江城墙爆破一百多丈(约300多米)。东西南三面的清军见势发动全面进攻,江上的水师炮船也开始猛烈炮击北面临江城墙。

自凌晨至正午,孤立无援的九江守军拼死抵抗,几乎伤亡殆尽,九江的失手也使得长江中游的主动权落到了清廷手中。

◎ 太平天国自铸铜炮

太平军在当时的长江中游战场究竟拥有多少火炮难以考证,但从他们动用过的多艘搭载20门2000斤火炮的大船、遍布陆地防线的炮垒、江上连绵的各类炮船、炮筏来看,其火力是相当强劲的。

对面的清军则更加卖力,总攻九江之前,彭玉麟和杨载福的湘军水师火炮超过2000门,陆师用炮亦难以计数,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大力购置的夷炮和仿造的新炮。

◎ 清末内河战船

双方火炮数量巨大,又多围绕城防、江防和各类工事展开争夺,因此,两边使用火药武器的战术非常纯熟,弹药消耗量极大。

以这场九江之战为例,自1858年3月下旬至5月19日的总攻期间,湘军水陆两师耗掉炮弹、火药各达300余吨(各50余万清斤)。虽然无法确知太平军的弹药消耗情况,但他们除了枪炮之外,还有使用火药桶暴砸清军之力。

◎ 民国初年的九江城北岳师门,曾承受湘军水师炮击,后重建

清方官员的善后勘验显示,九江城高约8米、厚约6米多的城墙被炮弹处处洞穿,炮台、月城和营房全部倒塌,城楼只有西、北两处还剩木架,东南角和东北角坍塌的城墙加起来有足足350多米,战后的城墙根直接化为深深的泥洼地。

而城外除了清军的进攻地道,还有太平军挖掘的抵抗地道,和各自的平行壕沟纵横交错,双方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 清军与太平军的水陆交战

反观明清松锦大战,持续数年之久,实际上展示出的火器作战水平无法和这场九江之战相提并论。

明军没有足够的野战力量,只能凭借吴三桂等人打造的规模不大的精锐部队在松锦防线各城、堡、台之间与清军周旋。清军除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数量并不多的大小火炮搬来搬去之外,实际长期对松锦防线的主要城池造成不了多大的破坏。而几十门重炮打野的情况也不过是刚好将攻城用的炮就近搬出去和明军野战军斗法。

清军经常炮击效果不明显,基本上就是射击城堞垛口,围攻松山被击退后一直不敢大举攻城,因为没有把握同时抗衡明军的野战精兵和临近的城头火力。此时的清军不但用炮不行,就连爆破城墙都干不好,孔有德之流直接让人怼到城脚下挖洞来埋火药,同样没有收得实效。

◎ 吴三桂的定辽大将军炮,明末清初的交战双方自铸火炮都无法在质量上和西方原品抗衡

双方只是在许许多多试探性的交战中熬过了几年,最终明廷先沉不住气,驱使前线主动压上才崩盘。

清军在松锦防线缴获的明军火炮数千,其中红夷炮的数量非常稀少,多是本土造轻炮。而朝代粉最奇葩的一点也体现在这里,主要是布置在城头和库房的火炮被人一锅端了,凭着一个被缴获清单上的合计数目居然都能吹嘘。动辄言称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密集的火力,力都用不出来,还怎么个恐怖法?

三藩战争双方的火力照样是不能算强的,虽然清军和太平军挖出吴三桂军和康熙时期清军火炮来用的佳话深入人心,但这不代表那场战争就真有多高的火器水平。

清吴两军的岳州对峙更适合与九江之战对比,因为岳州前线也是水陆交战。然而,现存不够详尽的史料只是看起来热闹,细究过后也能发现不过尔尔。

◎ 吴三桂军在岳州的火炮也多为轻炮

清军最大规模的火炮调动不过是4、500到1000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子母炮、百子炮这些十分轻型的火炮,红夷炮位数量稀少。还有,清军成万斤的火药调动记录都极为罕见,笔者目前所见前线向后方开出的最大一笔火药需求申请仅仅十多万清斤。

吴军没有构筑出太平军那种水准的城防、炮垒和壕沟线结合,利用炮船、炮筏衔接水陆阵地的多层次防御体系,康熙清军也没有湘军那海量的夷炮和成熟的土工能力,两边围绕坚城和工事的坑道爆破与反坑道交战无迹可寻。

当然,笔者也认可清代在洋务运动之前所谓的火器战争水平进步仅限于应用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相应攻防战术经验的越发成熟,但这并不能直接导向倒退的结论。

如果有人质疑,两百年过去才取得这点点进步,是否值得称道,笔者的回应是,探讨一个客观现象无关称道与否,既然已认可存在进步,那就请把质问甩给倒退论者吧。

(END)

原标题:《清军火器运用水平真的倒退了吗? |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