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先人祭》让我们了解了他国文化的前世今生

阿之
2015-08-09 13:0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先人祭》剧照 。文内图均来自网络

继今年五月来自波兰的戏剧《伐木》以近4个小时的篇幅在中国的戏剧界骚动了一把后,八月初,同样来自波兰的《先人祭》以旗鼓相当的篇幅以及更大的来头再次在业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该戏改编自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的同名诗作。而密茨凯维奇在波兰文坛的地位究竟如何?这么说吧——中国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而设立了“孔子学院”,而不少西方国家,为了传播本国文化也设立了类似的文化机构,如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德国有“歌德学院”,波兰则有“密茨凯维奇学院”。

由于受俄国沙皇的血腥压迫,当时东欧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常兼具启蒙意识和革命精神,密茨凯维奇就是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另外一位集大成者,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则更为熟悉,他就是创作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先人祭》作为一部诗剧,同时也是密茨凯维奇最重要的作品,尽管我们对那个国度的戏剧现状不甚了解,但可以合理推测,它在波兰剧坛的地位一定举足轻重,好似北京人艺的《雷雨》和《茶馆》,曾有过数个不同版本。此次由波兰剧院排演的这个版本首演于2014年2月,是一个较新、并能相对代表波兰当代戏剧水平的版本。此次在首都剧场演出的这个新版本,是只有第一、二、四部的。据悉第三部目前还在排练中,将于不久后的将来面世。

第一部伊始那个阅读的姑娘,串起了序幕里吟游的幽灵以及之后祭祀的那场戏。写实的书房场景里,一个穿着T恤、牛仔裤的青春少女正读着浪漫小说《瓦莱丽娅》。序幕随着书房的蜡烛燃尽,把沉迷于小说的她带回了现实世界,而第一部伊始的漫长独白,充分展示了她如何痴迷于书中的虚幻世界,于是回到现实中的她,又重新堕入了书中的世界,祭祀的场景也随之开始。

不少观众表示,因为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因此戏看到最后还是云里雾里的。其实,一切的答案都藏在第三部的序言中——作者明确表示,创作此剧的目的,就是为了声讨当年的沙皇压迫爱国青年的罪行。并且由于沙皇极权扼杀了波兰人民所有的言论自由,在波兰取得了民族解放后,作者将压抑已久的仇恨都抒发到了第三部中。

“先人祭”盛行于许多东欧国家,是乡民自发为往生者举行的祭奠仪式。但作者在书里的第二部做了强调:“我们的先人祭却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把异教时代的仪式同基督徒的想象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万灵节和这一祭典的日子很接近。”这句话给全剧的理解和想象提供了有力依托——反抗的爱国主义青年们,就是这个极权时代里的“异教徒”,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实现他们追求自由、为祖国寻求独立的信仰。

若想更充分地看懂这个戏,就不得不了解原著的背景。《先人祭》全书共有四部,作者在二十三岁到二十五岁期间写成了第一、二、四部。这段时间,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的祖国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故。在感情上,身为大家闺秀的挚爱女友与更加门当户对的公子哥喜结连理,这给他带来了终生无法抹灭的情殇。

说到这,大家是不是看到了第四部中,那位为爱痴狂而一路喃喃自语的诗人的原型了?豆瓣上一位网友说,那段戏简直就是男版的《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听罢真有种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而后已接近分崩离析的波兰又遭遇了俄国沙皇的恐怖镇压,作者和朋友一起共同创办的爱国文学社团“爱学社”和“爱德社”也未能幸免。自此之后,作者不但有朋友遭遇迫害身亡,他自己一直活在服刑、流放的颠沛流离中,直到十一年后才又创作了《先人祭》的第三部。最晚完成的第三部不但篇幅最长,而且拥有独立的前言、序幕。从现有的文学评论中可得知,《先人祭》中最享誉盛名、最灵魂的部分是第三部。

了解了上述的历史背景,其实我们已经可以把一、二、四部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然后把第三部看成一、二、四部的“后传”。按理说,只有第一、二、四部的《先人祭》也有着很强的政治隐喻,但由于第三部的缺席,不能与之进行互文,这给了主创更大的创作空间,也给了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次的这个剧场版本,淡化了政治隐喻而强化了宗教感和仪式感,也和十九世纪的立陶宛(当时是波兰领土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的故乡)关系也不大。第一部中女孩在书房的阅读场景和黑暗的森林场景切换颇为巧妙,书橱逐渐让道,舞台不知不觉就被一片枯藤老树所占领。而后,舞台上开进了一辆汽车,一群年轻人从隐处现身,狂欢随之开始。能把车开进森林的场景搬到舞台上,也着实佩服主创的想象力。

虽然剧场的呈现做了重大解构,但文本却十分忠实于原著。离经叛道的场景配上郑重其事的念白和演唱,简直可以让观众脑洞大开——这群年轻人究竟是嗑药了还是加入邪教了?第二部里,场景从黑森林转移到了乡村的教堂,在这场狂欢里更加明目张胆地植入宗教符号。这场戏,是“先人祭”的高潮,舞台上的灯光几乎全灭了,演员蜷缩在舞台上那个庞大建筑物的角落里,摄影机则把他们的面部表情放大,在投影仪上播出。

偌大的舞台上,这场戏的调度几乎是完全缺席的。早前的《伐木》也使用了多媒体,但那部戏的影像,是作拓宽舞台空间用,把舞台以外的空间(即剧情中乔安娜的生前访问和葬礼)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先人祭》中的这场戏则在明明可以使用舞台调度的情况下非要让舞台保持暗场使用投影,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地看到细节,还是用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来满足观众的窥视欲?主创玩得很大胆,虽然我看得有些压抑,但这不也说明了祭祀典礼本身的隐秘性吗?

第四部则几乎成了男主角古斯塔夫的独角戏,他那彪悍的台词功力也让观众们津津乐道。他把这个戏推向高潮后,戏却落幕了。在尚未排演出来的第三部里,大家对他会有什么期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