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人拍的“抗战剧”,有在反省侵华战争吗?

李思园
2015-08-08 17:3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8月1至2日日本TBS电视台连续播出的特别企划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在日本反响平平、收视率一般,却意外在中国引起热议。先是《环球时报》做出了积极评价,又有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撰文推荐。

口口相传之下,本剧已经被定位为“反省侵华战争的日剧”,“松岛菜菜子演绎大爱精神”,主流媒体一片赞誉。这情况实在教人看不懂,一部日本人拍给日本人看的电视剧,怎么说得好像是中国拍的主旋律?

首先要澄清的是,每年终战纪念日(8月15日)前后,日本各电视台都会推出二战题材相关的特别剧,这并非今年的特例。TBS电视台更是将“终战特别企划”当做一项传统。2005年曾经推出由松隆子主演的《广岛~昭和20年8月6日》作为台庆50周年纪念(讲述一家四姐弟的故事,他们的生命与梦想在广岛原爆中被瞬间毁灭)。2010年推出由北野武主演的《归国》作为55周年纪念(讲的是战死在南太平洋的日本兵亡灵,在终战65年后回到故土的架空故事)。可以说每次都是大手笔。

日本投拍的二战题材影视剧,多数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描写中国战场的相对并不多见,这姑且算是《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的一个新鲜之处。仔细推敲,本剧的内核却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的日本女性天野希代(松岛菜菜子饰演),战争爆发后收到入伍通知,来到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成为日本陆军护士的故事。在东北的村庄里,她与开拓团中的日本人结婚生子,放弃回国机会。战争全面爆发后丈夫阵亡,与儿子离散,多年颠沛流离的随军生活,坚持救死扶伤,然而儿子却误会自己被抛弃,多年后故国相遇,竟相见不相认……

一个女性励志剧的开头,家庭伦理苦情剧的结尾,借着侵华战争的背景,电视剧讲的仍然是 “日本人也是受害者” 的老套主题。

在“政治正确”上,《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狠下苦功。或许选择在中国拍摄外景,尤其在表现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着墨颇多。护士们救死扶伤不分敌我,冒着巨大风险抢救中国伤员;日本开拓团与中国老百姓友好相处,伪满洲国一片欣欣向荣;希代的儿子博人从小就说着流利的中文,不歧视中国人;博人在流浪途中被中国地主收留,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撤离医院前,中国伤员向日本医务人员深深鞠躬……

当然本剧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解放军的描写:战败后,被苏联兵折磨凌辱的日本女护士们又遇上了解放军。恐惧绝望之际,许多人宁愿选择自杀,“如果再被玷污的话,就真的不想活了”。然而解放军占领医院后,毫不费力地找到医院地窖的暗门。面对惊恐万分的日本护士们,解放军却发表了如下这番宣言:

“都是治病救人,红的黑的又有什么关系?”女护士们用这个理由,选择了加入解放军部队传授医术。共产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同志,一边学习医疗技术,一边教中文,宣传共产主义理念,人手一本《毛泽东指导思想》。在一部日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违和感不小。

本剧花费1个月时间在沈阳拍摄外景,使用多名中国本土演员,比起同题材日剧中让日本演员念蹩脚的中文台词的做法,质感有所提升。剧中原本不多的反面角色也没有交给中国人来承担:日本人拐卖日本小孩、苏联兵欺侮日本女护士……这样看来,国内将本剧渲染成日本“抗日神剧”确实不无道理。长达4小时的叙事中,仅对刻画中国人角色这一点,观众看到的是一反寻常的友好立场。

中国人民饱受战争摧残——这固然在《红十字》中表现不少,但全剧重点还是放在了“日本兵民在战争中苦苦煎熬”上。烽火战乱的岁月里,一个个普通的日本人无助而渺小,无非是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往前走。战争是残酷的,即便如女主角希代一样心怀人间大爱,也无法躲开命运的捉弄。

《活着》里的富贵,先是在国民党部队里演皮影戏,被俘虏后在解放军部队里还是演皮影戏;《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给官僚唱戏,给国军唱戏,给日本兵唱戏,给解放军唱戏……本剧中,女主角穿上解放军制服时也说,这是“为了活下去”。无论是成为关东军护士,抢救日本兵和中国百姓,后来又治疗从抗美援朝战场送来的伤员,始终是秉着“红十字大爱精神”。

因此《红十字》选取的立意十分微妙。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亲情的难以割舍,敌我的融合与冲突,阶级立场的多面性,本剧巧妙避开了对战争责任的话题,选择不对战争本身的正义性进行讨论,转而渲染红十字会女护士是如何“无论敌我、救死扶伤”,如何以博爱精神在战争期间进行人道主义援助。

如果要对《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做出评价,只能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日本主旋律电视剧。娴熟的煽情技巧,主打博爱理念,却选取刻意讨巧的视角,迂回地讲述一个架空的故事,避免对战争本身进行深入的反思。

同样是描绘日本开拓团的电视剧,NHK在2012年播出的《开拓者们》根据幸存者的口述历史改编,在细节上更加真实动人。《红十字》中宣扬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的桥段,总是生硬而充满说教意味,刻意地为剧中人的动机贴上理想主义的标签,让全剧显得尴尬而刻意。

虽然传达了反战主题,但本质上《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只是一部煽情赚眼泪的战争肥皂剧,与真正的反省战争仍相距甚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