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别担心!虽然《经济学人》被卖了,但它还是会保持新闻独立性

澎湃新闻记者 陶宁宁 王心馨
2015-08-12 20:46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Pearson以4.69亿英镑售出经济学人集团50%股权。

或许在任何国家,媒体要坚持客观中立的报道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这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是靠谁生存。

仅仅半个多月前,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刚刚将旗下著名的财经媒体《金融时报》卖给了日经集团。当舆论还忙着质疑落入日本人手中的《金融时报》能不能对有关日本的报道秉承客观态度时,8月12日,培生宣布同意以4.69亿英镑(约合47亿人民币)出售经济学人集团50%股份。该集团正是创办于1843年的知名杂志《经济学人》的发行商。

经济学人集团27.8%股权,以及所有的B股特别股,分别以2.275亿英镑及5950万英镑卖给Exor,Exor为大财团意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的控股公司。而培生所剩的普通股权,将由经济学人集团以1.82亿英镑的总价买回。

培生频频割舍旗下新闻业务的一大原因不外乎整个新闻业愈发无利可图。而日经集团和欧洲财团家族们之所以愿意高价购买股权,原因也不外乎看中了《金融时报》与《经济学人》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

虽然,股权变动之后的《经济学人》不至于如金融时报一般完全被日本人掌控。但不可否认的是,如阿涅利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等欧洲财团对它的控制力正在变大。

马克思那句“欧洲金融贵族喉舌”的评价莫非一语成谶?不可否认,在《经济学人》身上,“欧洲金融贵族”血统变得更纯正了。

控股股东缺失保障独立性

在此番股权出售尘埃落定之前,《经济学人》的命运始终令人担忧,因为刚刚被培生卖掉的《金融时报》虽然卖了一个好价钱,却从此改姓“日”。于是,舆论随之又开始担心起《经济学人》的命运。

即使在传媒业整体前景不明朗的今天,《经济学人》所在发行市场上取得的成绩依然令人羡慕。它的发行量从2006年的大约100万份增长到了约160万份,而更令同行羡慕的是,《经济学人》的读者主要是那些荷包丰厚、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们。

尽管人们对于《经济学人》的评价并不相同,有人说它是“上层阶级的读者文摘”,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那些追求以博学和老于世故形象出现的人用来伪装自己的装饰品。但不管怎么说,经济学人集团所拥有的复杂的信托制度以及控股股东缺失的结构设置却受到了好评,这一制度被视为能维护该媒体独立性的重要保障。

培生集团在1957年收购了金融时报集团,进而持有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份。但培生持有的股票类型为b类股,只允许该集团委任经济学人集团董事局13名成员当中的6名。过半数的董事局成员都来自于a类股的持有者,如阿涅利家族的约翰o埃尔肯(Exor的首席执行官)。

此外,涉及经济学人集团的任何交易都需获得集团四名托管人的同意,他们中有两名为前保守党政府高官。

“王族”阿涅利增持27.8%股权

在交易完成之后,Exor将再度购得经济学人集团27.8%股权,此前,Exor拥有该公司4.7%的股权。Exor的控制人大名鼎鼎,正是为意大利阿涅利(Agnelli)家族。这个被称为“王族”的古老财团还同时掌控着菲亚特集团和尤文图斯俱乐部。

在此番股权变动之后,经济学人集团依然维持着分权而治的格局,同样没有任何一家股东可以取得控制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财团家族们对于经济学人的控制力正在变大。

除了阿涅利家族,经济学人背后的财团还有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 Family)家族,这是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琳恩-罗思柴尔德(Lynn Forester de Rothschild)和她的丈夫伊芙琳(Evelyn)目前控制了经济学人约21%的股份。

值得玩味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早已将《经济学人》贬为“欧洲金融贵族的喉舌”。是否是“喉舌”虽然仁者见仁,但在此番股权变动之后,《经济学人》身上“欧洲金融贵族”的“血统”却更加纯正了。

抛售传媒业务或因赚钱不够快

夹在靠谁生存和秉承中立的抉择之间,培生集团近期抛售传媒业务的举动显然已将两家在全世界声誉极佳的媒体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今年7月23日,培生集团则同意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向拥有《日本经济新闻》的日经集团出售金融时报集团及旗下老牌知名财经媒体《金融时报》。在《金融时报》易主日经之前,它已在培生旗下经营了长达58年之久。

本为英国“血统”的《金融时报》从此改姓“日”。

对于出售《金融时报》的原因,培生集团的解释听上去冠冕堂皇,但业界评论却普遍认为,培生出售《金融时报》的真正理由,恐怕并不会像其官方声明解释的那样是为了成全《金融时报》和日经新闻的“继续繁荣”。

据英国发行量审计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公布的数字,《金融时报》的销售额从2008年至今一直在走下坡路。2008年工作日期间从英国报摊上售出的《金融时报》总量约在9.2万份,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6.6万份,截至今年5月,又再度下降至3.6万份。

业界认为,培生集团正计划从多元化的家族集团转型成为聚焦教育的公司。而其割舍旗下新闻业务的一大原因便是新闻业愈发无利可图。与其继续经营前途未卜的传媒业,倒不如全心投入赚钱更快的教育产业。

当培生集团紧接着又宣布将出售经济学人集团股份之后,其试图迅速撤离传媒业的意图昭然若揭。

培生的“鸡肋”、日经和财团的“香饽饽”

不过,被培生集团视为“鸡肋”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却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香饽饽”。

最终,日经集团用8.44亿英镑的高价将《金融时报》归入麾下,这个报价是日经2014年净利润的16倍。许多评论认为,日经此举无疑是在冒险,但毫无疑问,这种冒险是日经集团拓展海外市场、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宏图大略。

就在今年6月,日经接棒汇丰银行,获得了除中国以外亚太地区10个Markit编制的PMI数据冠名权。该数据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在业内极具权威性。日经抢占业界知名度和话语权的“野心”可见一斑。

最终,《金融时报》落入了日本人手中,也正是由此,评论开始质疑:易主之后的《金融时报》是否还能对关于日本的报道保持客观。

一些媒体翻出4年前的日经新闻对于有关奥林巴斯新闻淡化处理的旧案,指责它不过是日本企业的传声筒。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于日媒的一贯干预和控制也让业内对金融时报易主日经感到不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