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日围棋擂台赛30年︱从Go到Weiqi:围棋如何国际化

沙青青
2015-10-16 14:3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85年,聂卫平代表中国围棋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成功逆袭日本,实现了外国棋手战胜日本“超一流”棋手的历史性突破。此事不仅震动了整个中日棋界,也是影响全世界围棋发展格局的一件大事,甚至有美国学者将此事件的重大意义与1972年鲍比·菲舍尔(Bobby Fischer)击败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的国际象棋“世纪之战”相提并论。那一年,鲍比·菲舍尔为美国夺取了史上第一座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奖杯,成为冷战背景下美苏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之一。

业余围棋已蓬勃发展多年的美国、欧洲棋界,忽然惊讶地发现长久以来的“师傅”日本居然被中国击败。英语世界最重要的围棋杂志《围棋世界》(GO World)将此次赛事翻译为“China-Japan Super Go”(中日围棋超级赛),前后花了多期杂志的版面来报道该年度擂台赛的所有赛事。通过杂志,大量欧美爱好者第一次知道了“聂卫平”的名字,惊讶于这位三十岁出头的中国小伙居然能一举击败日本的“终生棋圣”藤泽秀行。

《围棋世界》(GO World)杂志跟踪报道了聂卫平的“逆袭”壮举。

欧美人眼中的围棋是日本“国技”

虽然,围棋起源中国,但在当时绝大部分欧洲棋手眼中,围棋其实是日本的“国技”。西文中“围棋”的译名“GO”,便是取自日语发音,而非汉语的“Weiqi”。在30年前的西方围棋界,“只知日本,不知中国”算是非常恰当的描述。而欧美人的此种印象既是因为之前日本围棋界总体水平独步天下,也与围棋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过程有关。

虽然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献中便曾出现过有关围棋的描述,但西方人最早真正开始接触围棋确实始于19世纪的日本。

1860年6月16日,美国《费城晚报》(Philadelphia Evening Bulletin)上有过一则非常有趣的报道。当时,江户幕府外国奉行新见正兴率领的日本万延元年访美使节团途经费城。访问期间,费城当地的国际象棋俱乐部曾邀请使节团表演他们眼中的“日本象棋”——将棋。欣赏将棋之余,《费城晚报》的记者却注意到有几位日本使节还在对弈另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棋类游戏,“看上去像是跳棋,棋盘由19X19的格子组成”。

相较于记者的好奇态度,美国的棋手们却对这种完全陌生、抽象的棋种兴致寥寥。只看了一会儿,就又回去围观将棋了。而这正是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第一次真正目睹围棋的真面目,只可惜与之擦肩而过,以至于又要等上十余年才能再有机会窥得其奥妙。

1875年,一位名叫奥斯卡·科尔施特(Oskar Korschelt)的德国化学工程师受邀赴东京大学授课。之后,他曾出任明治政府的工业顾问。在日期间,科尔施特非常意外地结识了方圆社首任社长村赖秀甫(第十八世本因坊),继而拜师开始正式学习围棋。与费城的棋手们截然不同,这位德国工程师对抽象、神秘的围棋游戏非常痴迷,短短几年间从零开始而进步巨大,乃至认为“围棋才是国际象棋真正的对手”。还有传闻称本因坊秀甫仅让六子,科尔施特仍有棋力与其同盘较量一番,或有方圆社初级二段的棋力。

奥斯卡·科尔施特

早在1880年,他已在《德国东亚自然与人文学会会刊》(Mitt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日本人与中国的游戏——围棋》(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 Go),首次向西方人系统介绍围棋的规则与历史。

1884年,科尔施特告别日本,将围棋正式带到了西方。归国后,出版了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写成的围棋教程——《围棋理论与实践》。书中,科尔施特虽从中国“尧造围棋”的传说讲起,也提到了“吉备真备渡唐东传围棋”等典故,却非常坦率指出“由于江户幕府的支持,日本围棋水平远胜于其祖国中国”,甚至认为当时“中国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日本初段的水平”。

于是乎,“中国围棋水准低下”的印象伴随着“Go”这个日语发音一起进入欧美人的围棋认知之中。

东方围棋的国际化之路

1905年,享有极高声望的国际象棋大师爱德华·拉斯克(Edward Lasker)在柏林通过科尔施特所写的教程学会了围棋,长期乐在其中。移民美国后,他又在纽约创办了围棋俱乐部。1908年,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围棋专著《围棋:日本国技》在美国出版。

而在德国,甚至有了专门的刊物《德国围棋》(Deutsche Go-Zeitung),以双月刊的形式发行至今。至二战前,围棋在欧美已有一批较为固定的爱好者及团体组织,而日本棋院也开始向西方国家派出棋手教授围棋,直至二战爆发。

战后,围棋运动迅速在欧美复兴。1949年,《美国围棋杂志》(The American Go Journal)正式问世。此刊物以美国国内围棋比赛的报道为主,并会翻译转载日本围棋杂志上配有详细解说的棋谱,辅以报道全球围棋新闻及比赛信息等。此外,日本棋院针对欧美国家,专门发行英文刊物《围棋评论》(GO Review),为围棋在欧美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国内出现正规的围棋赛事,而赞助商大部分都是日本企业。

著名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中,围棋作为重要道具曾多次出现。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美国高级知识分子中,下围棋是相当“时髦”的消遣。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除了“GO”这个译名外,大量日文术语也成为英语世界约定俗成的“围棋术语”。直到20世纪80年代,即日本围棋开始走下神坛后,欧美人才注意到日本之外的围棋天地。日本“超一流”选手的落败,对于那代欧美围棋爱好者影响之大堪称“改朝换代”,以至于他们不再只将视野聚焦于日本。用美国围棋协会主席罗伊·莱耶德(Roy Laird)的话来说:美国棋手开始关注中韩围棋,正是最近二十余年的事情。

“中日围棋擂台赛”宣告了日本围棋一家独大的统治格局正式结束,但日本围棋的影响力在欧美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犹存。例如美国唯一的职业九段迈克·雷蒙德(Michael Redmond)便是日本棋院的注册棋手,他的师父正是1985年带领日本队参加擂台赛的日本棋院秘书长——大枝雄介九段。

1996年,美国宇航员丹尼尔·巴里(Daniel Barry)与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在航天飞机上下了一盘别开生面的围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外太空举行的围棋比赛。事后,日本棋院还授予两人“名誉初段”称号。

中韩围棋的崛起

就在同一年,第十一届即末代“中日围棋擂台赛”拉开了序幕。《读卖新闻》英文版围棋专栏作家、欧美最权威的围棋评论人理查德·波祖里奇(Richard Bozulich)曾如此评价这届擂台赛:“日本棋界在这一年遭受了羞辱式的惨败——整个日本队几乎被年仅20岁的常昊全部扫荡出局。于是,这项赛事随之取消了。”

近年来,中国围棋的崛起乃至称霸也引起了欧美学者的关注。“Weiqi”的译名也开始越来越多与“GO”同置于一处。例如Marc L. Moskowitz, Go Natio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the Game of Weiqi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时至今日,欧美围棋界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围棋不再被视为日本的专属“国技”。七届欧洲围棋冠军俄罗斯棋手亚历山大·迪诺契廷(Alexandre Dinerchtein)三段自1996年后便在韩国学棋,也是韩国棋院的注册选手。2013年,韩国围棋界“怪才”李世石公开宣布:计划在三年后去美国普及围棋,希望有朝一日让围棋在美国的人气超过国际象棋。如今美国围棋人口已经超过了欧洲,或突破百万人大关,各类层级的业余比赛比比皆是。

在李世石宣布进军美国的同一年,站在哈佛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演讲的常昊惊讶地发现台下坐满了来自全美各地的围棋爱好者。他对记者讲过这么一段话:“过去在围棋的推广上日本韩国相对做得多一些,以至于欧美很多人误以为围棋是他们发明的。过去我们走出去少与我们的国力也有关系,现在中国完全有能力更多地走出去,让中国围棋走出国门到世界更多的地方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