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战军史回眸|侵华日军师团漫谈(下)

李清拙
2015-08-20 14:4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

在对侵华日军师团进行梳理时,本文使用了甲乙丙丁的分类方式,但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日本《战史丛书》第102册第572页的解释,按照旧日本陆军军语,甲类师团系指预计对苏作战时首批向北开进者,乙类师团系指对苏作战时第二批开进以及在中国拥有机动攻势能力者,丙类师团则指专以治安警备任务为主者,可见是以主要作战目的区分。本文的分类则是以步兵联队编成,师团炮兵部队规模,特殊兵种情况为基准的一种更易理解的分类方法,希望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主打中国战场“治安战”的乙类师团

1939年2月至6月间,为了应对在中国日益增大的占领区,日本陆军又陆续扩充了多个师团以专职中国战场的“治安战”,它们就是所谓的“治安师团”,最初,这些的师团仍旧以甲类师团的标准编成,以32师团为例,其编制表如下:

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无法保证全甲类编制的日本陆军开始对这些师团进行改编:将师团野战炮兵联队改编为炮兵队,此编制大体相当于一个加强炮兵大队;个别师团最后甚至将炮兵队也予以撤销。而这种师团的步兵分队也进行了调整,分队人数缩小至13或14人(注:甲类分队15人)。

 一支日军乙类分队的构成,注意“班内有组”的配置适应着其三角进攻的战斗战术。

这些师团便是包括全部17个“治安”师团在内的日本陆军的乙类师团。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太行山间,在冀中平原,在山东大地,八路军面临的敌人都是蹲在炮楼里,偶尔出来烧房子抢鸡鸭的“鬼子”;而日军的“治安作战”,也似乎成为了轻轻松松,打打“土八路”的代名词。

治安作战,按照日军的定义,全称应该是肃正治安作战,根据1939年日本陆军华北方面军制定的作战方针,计划于1939年1月至1940年3月间实施所谓的肃正治安作战,方针称“要用扫荡作战彻底地消灭敌军,从而实现高密度的分散布置。要反复进行机敏神速的是扫荡,不给残敌以安身的机会与场所”,又称“扫荡作战要与治安工作紧密结合,最终使其慑服。”

对于日本陆军的这套作战计划,基本可以总结为“寻找八路军主力,扫荡根据地予以歼灭,进而解放兵力实施固守镇压,最终通过伪化占领区得以全面控制华北。”然而,直至战争结束,所谓第一阶段“扫荡作战,歼灭敌军”的作战目标都未能完全实现。

例如1938年冬,刚刚在武汉会战中耀武扬威的10师团与27师团北调天津,与原本驻防河北的110师团一齐加入了冀中平原的整肃治安作战中。1939年1月,110师团140联队第3大队木曾中队(注:加强有大队炮)于达龙华遭到攻击歼灭;1939年2月,10师团40联队安田步兵中队(注:加强有大队炮,配属汽车若干)于香城固被伏遭歼;1939年4月,27师团中驻第三联队第二大队于齐会被伏遭歼。

“游击战中并不放弃运动战,在敌人进行多路扫荡之时,集中兵力打掉一路”至此成为了敌后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制胜法宝。而随后的五台反扫荡与陆房突围更是告诉了日本侵略者,这支部队不但能攻更能坚守。此次扫荡,战场范围包括山西、绥远、河北、山东,日军先后动用16个师团另6个混成旅团参战,皆为甲乙类师团。

1940年3月,日军所谓的“整肃作战”终结,其占领区从重要城市,铁路沿线扩大到华北的312个县城,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或被歼灭或投降化伪,八路军主力化整为零进行游击作战。

八路军主力中使用日械的部队,火力配置已经达到了日军甲类分队的水平

随着10支“治安师团”的调入,日本陆军认为华北战事进入到“治安战”阶段,然而1940年8月迅猛而来的“百团大战”证明这不过是自欺欺人。面对“野火烧不尽”的八路军,日本陆军只能打着“治安作战”的旗号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整肃作战”的扫荡:

1940年10月至12月针对“百团大战”发动的晋中,太岳,冀中,一系列反击式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6个师团另7个混成旅团参战;

1941年8月至9月先后发起对晋察冀与沂蒙山的冬季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7个师团另11个混成旅团;

1942年2月对晋绥,太岳发动的春季扫荡,此次扫荡,日军先后动用3个师团另5个混成旅团......直至1942年4月至9月间连续发动“四二九”、“五一”、“九二七”三次大扫荡,严重打击了八路军的主力,此系列扫荡,日军先后动用10个师团另4个混成旅团。

“决战”式的大扫荡确实给八路军带来了巨大损失,一时间日本陆军认为华北已经完全控制,陆续抽调了六个师团支援太平洋前线。镇压华北大地的,只剩下了少数几个甲乙类师团与新组建的丙类“警戒师团”。

 1939年4月,日军驻山东114师团102联队兵力布置图,我们可以看到分布在各县城的中队与小队。

抗日战争中后期,日本陆军每每策划发动大规模战役之际,其兵力计算的基本依据便是其步兵大队的数量。在敌后战场,日军经常将其师团联队化整为零,拆成大队乃至中队进行作战;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也经常以大队为独立单位作战,日军通常认定一支步兵大队相当于国民党军中央军的嫡系师级部队。

相对于纷繁多种的师团编制来说,日军步兵大队编制较为固定,各类师团的步兵大队基本上都是以四支步兵中队为主力,并配置机关枪中队与大队炮小队。总数1000出头的高级战术分队却被算作基本战术兵团来投入与敌人的对抗之中,这并不是日本军国主义的狂妄幻想,而是惨烈抗战中的事实。

1937年忻口战役,地处南怀化的204高地扼守要冲,敌我双方反复争夺,一昼夜易手13次,国民党军守军一天内有11个步兵团被打垮,然而正面攻击的日军仅是加强火力后的的第五师团第21联队的步兵第二大队。

1938年藤县之战,国民革命军122师、124师固守藤县,122师师长王铭章牺牲殉国,合师几近覆没,而日军直接攻击部队仅是第十师团第10联队的1个半步兵大队。

1939年昆仑关战役,国民革命军“机械化王牌”第五军几乎打垮,方全歼日军,攻克南国雄关,而昆仑关内外守军仅是第五师团第42联队的步兵第二大队与21联队的步兵第一大队。

1944年灵宝战役,国民革命军106师反攻陕县,对岘山庙阵地发起进攻,激战三日形成相持,而日军守军仅为六十九师团独立步兵第八十二大队的两支小队......

正面战场两军悬殊对阵的背后,根本来说,是两个国家实力的巨大差距。日军步兵大队虽然依旧是单一的步兵部队,但其兵员固定,训练充足,后勤足够,火力配置齐全,层次分明。这样的部队当配属坦克、火炮乃至航空兵的加强后,面对兵员靠抓丁,训练靠临战,后勤靠凑合,有的在师一级才有重机枪的国民党军部队时,取得胜利也并不是值得惊讶的事情。

1944年攻坚汾阳的八路军部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与日军步兵部队的常年对抗中,八路军的战术也带上了日本陆军的影子

然而,军队的装备、训练、组织固然是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决定战斗进程的却仍旧是人本身。当国民革命军的将领们面对日军的中队、大队就手足无措,只能以士兵的血肉之躯死拼硬战之际;他们的另一群同胞,拿着更差的装备,依靠着更紧张的后勤,却一次次的依靠着人民的支持,掌握着近乎单向透明的情报,以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着同样的敌人。

从1938年起至1943年,将编制拆散成大队、中队并为之加强火力的日军与八路军在华北大地围绕着扫荡与反扫荡、以运动战与游击战为形式反复拉锯,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日军常常爆发团级战斗,旅级对抗,大量甲类与乙类师团被阻拖在了华北。中国人民的敌后抗战与抗战前期的正面战场一样,战斗同样激烈,意义同样重要!

从独立混成旅团发展来的丙类师团

1942年起,为了保证一定的机动力量,将甲乙两类师团从地方守备中解脱出来,日本陆军又以原有的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新建了所谓的“警备师团”。早期的独立混成旅团,拥有五支独立步兵大队(注:采用甲类步兵联队的大队编制),又配备了炮兵队,工兵队,辎重队,通讯队甚至骑兵队等特种兵种,可以说它就是一支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小型化师团。由于编制更小,集结更方便,在南北中国战场,比起“治安师团”,独立混成旅团担负着更多的守备任务与扫荡任务。

警备师团编制如下:

师团司令部

步兵旅团x2:步兵大队x4(旅团下直辖大队)大队下辖步兵中队x4,机枪中队x1,大队炮小队x1

师团工兵队:工兵中队x3

师团辎重队:辎重兵中队x3

师团炮兵队

师团通信队

新组建的警备师团一般会继承其独立混成旅团前身的编制,但由于“节省资源”的考虑,其步兵小队也会改用丙类编制,即辖六支分队,三支纯步枪分队,三支轻机枪分队。而这些师团的炮兵队亦得不到满编待遇,甚至出现迫击炮替代山炮的情况。而在以此类师团为主力的豫湘桂战役中,为了弥补炮兵火力的不足,还出现了两支师团合并炮队共同使用的状况。这些师团便是所谓的九个丙类师团。

日本陆军中国战场历年师团调动表,仅含关内战场,仅统计步兵师团

侵略者是怎样诞生的:日本陆军动员体系

进入昭和时代的日本陆军,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军备战。1927年三月经过对明治时代《征兵令》的修改,《兵役法》得以出台,抗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征兵动员体系由此成形。该法案将日本国民兵役分为常备兵役,后备兵役,补充兵役。具体到实施,则是由应征者年龄身体状况来区分其所服兵役,每年四月至七月,各地将会对年满二十岁者进行征兵体检。

日本陆军将兵员分为六等:

甲等兵员,身高至少高于1.52米,体格良好。该类人员将征入现役,在经历两年的军营训练后复员归乡,并继续以预备役身份服役五年四个月(每年征召一次),在这之后转入第一补充兵役服役十年,最终完成自己十七年的服役期。

乙一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良好者。其兵役状况与甲等兵员相同。

乙二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良好,但视力与听力较差者。在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军事训练后,该类人员进入第一补充兵役,为期十二年(每年征召一次)。

乙三等兵员,身高高于1.5米但低于1.52米,体格一般,视力不佳者。该类人员纳入第二补充兵役,为期十二年,期满后自动纳入第一国民兵役。

丙等人员,身高高于1.5低于1.52,体格较差,或者身高高于1.45低于1.5,无身体残疾者。该类人员一般不服现役,但会被征召,成为民夫,此种称之为第二国民兵役,也包括“本土决战”中可能征召的所有17岁至45岁男性。

丁等人员,身高低于1.45或患有严重疾病者,这类基本等同于《举起手来》里潘长江饰演的“罗圈腿鬼子兵”,实际上是免服兵役的。另外还有特殊的戍等人员,这是在体检时正好生病或者大病初愈的。

 正在进行征兵体检的学生们

而关于服役年限,该版《兵役法》针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兵员还规定了许多特例情况,大体如下:

1. 师范学校毕业生(完成学校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5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2. 师范学校毕业生(未完成学校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7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3. 完成青年训练所(继续对小学毕业后辍学的社会青少年进行军事训练的机构)军事训练或完成初高中军事训练者可以缩短6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4. 军务优秀者可以缩短2个月以内的服役时间。

旧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触角随处可见,即使在本该充满欢笑的学校也是如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日本学生便要接受学校常驻教官的军事训练,进入国中与高中后,更会接受队列训练,基本战术动作,步枪射击拆解等系统教育。这样的训练每周都会进行两个小时以上,而每年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实际上也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技能演习。

 在靖国神社门前进行军事训练的小学生们

各联队管区将体检合格者纳入征召,最后通过各市町村警察署将“召集令状”发到应征者手中,应征者会于次年一月自行到各部队军营报道,开始自己两年严格枯燥的军队生活。从一月入伍直到五月,士兵们将完成自己的新兵训练,内容包括最基本的指令、队列、刺杀、射击。在此期间,在寒冷的二月中,新兵们会迎来一场五天左右的野外行军,以训练他们的抗寒能力。

六月至七月间,拥有了基础技战术的士兵们将会开始中队、小队合成战术演练,内容为一般的进攻、防御、野战工事作业以及每日三十公里的急行军。八月至九月,演练的规模将上升到联队,训练内容增加了更加激烈的射击对抗与拼刺对抗,泅渡、急行军强度提高到每天四十公里。到了年末,师团级别的演练将会展开,最后进行年度大演习。

再经历过一年同样强度的日常训练后,一名日本士兵便会退出现役,回到家乡,保留预备役身份的同时继续自己的平民生活;当战争爆发,他们也会被第一批被征入军队,成为军国主义血淋淋的爪牙。

在我国河北长城地区进行冬季行军的第八师团三十二联队新兵

留守师团:维持大规模侵略战争动员体系的重要一环

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共有一千余万各类在役兵员,这些预备役、补充兵役和国民兵役人员分别由16个留守师团与师管区负责动员,编制,训练,最后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师团,走向中国大陆,走向太平洋,最终走向了灭亡。留守师团,既是日本陆军的预备役师团,又是现有师团的征召补充机构,还是新建师团的动员编组机构。

一般来说,留守师团与常设师团一一对应,他有着与常设师团一致的编制框架,只是其部队番号为某联队补充队。某大队补充队,以示区别。在和平时期,留守师团的职责更多是以征兵师团管区所体现的。每年12月征兵令下达后,一般各留守师团长会担任起征兵师管区动员管理官,将任务分配至各联队管区司令部。联队区司令部一般由大佐或少将领导,内设两个科部,第一科分管内部人事,征兵动员,在籍军官管理等事务。第二科分管在乡军人会,青年训练所等民间军事组织管理事务。

当前线师团开始了自己侵略之路的同时,各留守师团会先充实自己的编制,各步兵联队补充队,炮兵联队补充队,将不再是只有主管的架子部队,由于留守师团驻扎本土,战斗单位不用达到满编,亦无需过多后勤机关,所以全员约1万人左右。

这样,日本陆军每一支在前线战斗的部队,上至师团下至大队,理论上都有了一支备份部队(随着不断的扩军,不同师团的不同部队开始共用一个“备份”),这些“备份”在本土进行备战训练,一旦前方需要,补充兵员便会及时到位,恢复前线部队的战力。在尚未陷入战争泥潭的1938年前后,这种制度对于日本陆军来说,确实是极为有效的。以1938年的106师团为例,在经历了武汉会战历次苦战,截至1938年11月,总计伤亡达7000余人(次),另有7000余人次住院。但这并未影响其战斗力,仅仅在三个月后106师团就作为进攻主力,兵临南昌城下。

而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日本陆军需要更多的师团与联队来添补不断扩大的战线。留守师团此时便会以部队动员编成机构运行。留守师团首先会对新编成师团的军官进行动员,这部分工作分为现役军官的分配与预备役军官的征召,在各部队主官选定的同时,新设师团陆续接收由各联队区动员起来的在役兵员,这个时候新设师团将会组成自己的动员编成委员会,接手装备后勤,训练编制等工作。

 当时反映日本陆军士兵军营生活的漫画

对于一支新建师团来说,其司令部与步兵联队,炮兵联队一般是来自于负责编组他的留守师团,而工兵联队,通信队这样的后勤单位也有可能是其他师管区负责。22师团作为特例,其编组单位是留守14师团,而兵源补充是由留守第2师团负责的。

随着战争的不断吃紧,这些工作也必须快速完成,新建师团从编成到上战场一般都只有一到三个月,仍以106师团为例,1938年5月15日动员令下达,20日部队军官动员完成,27日各步兵联队士兵报道完毕,仅仅一个月后的6月20日,其部就到达芜湖,投入到了战场。

苦心孤诣的动员体系,使得小国寡民的日本在战争前期历经多次苦战却仍有着看似用不完的人力。但随着战争规模不受控制地扩大,日本整体国力的不足在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反法西斯阵营时,即使有再好的动员体系,也仍然无法挽回最终失败的命运。

(作者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研究员,军事历史爱好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