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三体》的价值观难题

2015-08-24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刚刚获得科幻文学大奖“雨果奖”。

获奖理由是基于现实批判的高超想象,比诺贝尔文学奖更加接近文学的实质:虽然刘慈欣一再认为,对现实的描绘只是给读者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科幻文学的本质是要“好看”。但毋庸置疑,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好看、想象之外,往往会提出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正如《纽约客》所认为的,该书对人类的终极存在问题提供了思索。对于《三体》而言,这些问题的提出,还具有宇宙的高度和深邃性。其中一个问题便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会毁灭人类吗?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面对着宇宙间高级文明三体人的进攻,人类的一个应对方法是建造逃生飞船,离开地球、太阳系。至于后续如何,另当别论。三体人和人类的背叛者“破壁者”一致认为,人类不可能逃脱,因为,“谁走谁留涉及到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过去的时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在这种终极灾难面前,它就是一个陷阱,到现在为止,甚至连人类自己的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陷阱有多深。”

这个观点也为正派人物所同意。

创造了宇宙社会学的罗辑这样解释:“宇宙逃亡根本不可能实现,关键在于谁走谁留啊?这不是一般的不平等,这是生存权的问题,不管是谁走,精英也好,富人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只要是有人走有人留,那就意味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的崩溃!”果然,人类宣布逃亡主义为非法,谁要制造逃亡飞船就是与全人类为敌。

这个观点深受把每一个人看作目的的思想的影响。初看起来很有道理,罗辑甚至不无讽刺地说:早知道当初干嘛文艺复兴啊?干嘛大宪章啊?干嘛法国大革命啊?“人要是一直分个三六九等并用法律固定下来,那到时候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谁也没二话。”似乎人类唯有平等主义或者等级主义两重选择。不能不说,刘慈欣在这方面既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又对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存在片面认识。

文艺复兴以来,对于人的价值,既有把每一个人看成目的的思想,又有在重视个人的感性欲望的基础上,对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利益表示关注的后果论,此即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他们同样有效地论证了人类的基本价值:生存权,平等、自由等。

或许不无矛盾的是,刘慈欣又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肯定了功利主义。

人类建造出能够和三体人抗衡的宇宙舰队需要三四百年的时间。在这之前创造宇宙社会学公理、宇宙战争理论体系等等各方面基础性工作的人是见不到这个结果的。实际上,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参与这些工作,还是醉生梦死,最终结局都是一致的:自身的死亡。有意义的只是人类的后代可能因此而存活。当代人不可逃避、无可奈何地成为子孙后代的“工具”,他们本身不再是目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逃跑主义”未必会危险人类基本的价值和道德。顶尖科技的发展被三体人封锁了,但是,人类自身的组织能力依旧存在,他们可以创造出具有合法性的、与人类基本价值观相符合的甄选程序,这些程序绝非愚蠢到或者是金钱至上,或者是智力至上。只要存在这种程序,哪怕是随机的抽签都能为人们所认可。而这种程序的产生,源于人类基本价值源泉的多样性:在每个人是目的之外,至少还有功利主义,即绝对多数人是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后果论的功利主义不是指的自私自利,或者为了个人目的不择手段。而是说,人能够为了最大的利益——现在的,未来的,——而牺牲当下和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基本价值观也会损伤人类,但这是得小害,谋大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