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常州一麻醉医生自当“小白鼠”体验全麻:以患为友,方成仁医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刘楚 实习生 黄靖芳
2015-08-26 17:46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自当“小白鼠”体验全麻的麻醉科医生高操,拍摄于六一儿童节。

江苏常州一名29岁的年轻麻醉科医生“麻骑士”,目前成为网络上的“红人”——原因就在于,前不久,他在“知乎”上详细分享了自己曾亲身试验过的全麻的经历。

这段“甘当小白鼠”的故事,不仅满足了众多网民的好奇心和求知心,还收获了诸多网友的赞叹。不少人都为“麻骑士”的敬业精神点赞,有人甚至用“舍生取义”来形容其行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日前联系到了“麻骑士”。他叫高操,是常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一年几乎要做900台麻醉手术——除去休息日,平均每天要做5台手术。

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他说,通过亲身体验“全麻”后,能对整个手术的过程有着真实的感受,这样自己在给其他病人做麻醉手术前后,可以更好地、感同身受地与患者沟通,减少患者术前恐慌和术后恐惧,帮助手术成功。

全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事情起源于,前不久知乎网站的一个提问。有将要上手术台的网友在知乎上提问:“全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所谓“全麻”,是“全身麻醉”的简称,医生在给患者做大手术时,通常会给患者做全麻手术。

高操无意中刷到这个问题,他想起自己在2012年读研究生时也曾经有过亲身试验全麻的经历。当时他在常州一家医院做实习医生。

于是,他特意翻出了读硕士时厚厚的笔记本,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一番既详细又活泼的体验式回答,成为众多回答者中最高票数的答案。

那么,当时他为何会想到亲自体验一下“全麻”呢?

高操告诉澎湃新闻,在读研究生期间,他从网络上了解到美国麻省有一位医生亲身体验了全麻。想到今后自己也是麻醉科医生,且“帮别人做麻醉”将是他职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他却没有亲身体验过全麻究竟是怎样一种感受,这让他觉得似乎总有点缺失。他想尝试一下。

于是,在同事的帮助下,他开始了时长1.5小时的全麻体验。当时,在他看来,这1个多小时,“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般漫长。

醒来后,他及时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一开始“没啥感觉”,“并试图通过说话证明自己清醒”,然后感觉“要被放翻了”,慢慢变得没有知觉,直到醒来后进行麻醉复苏。“我被拍了两下脸,有点醒了”——这也是他觉得比较痛苦的一个过程。

描述身体感受的同时,他也记录下了当时用药的药剂名称和用量,步骤清晰,还穿插心得体会和补充说明。

他也没有放过卖萌的机会。总结部分,他写下了麻醉中发生的趣事,列举了被同事“恶整”的经历——“万恶的同事把我的脉氧降到70才插管,我可能因此脑缺氧,智商从180降到了150,我永远恨你。”最后他以调侃的语气总结道:“不要相信同事”,并顽皮地把这句话重复了三遍。

麻醉,并非“打一针就搞定”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好像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既简单又轻松——“打一针,就搞定了”。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在网上,有过麻醉医生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病人不知道,当用麻醉药物使他‘睡着’以后,生命多姿多彩的‘外表’就暂时离他而去了。这时候,生命的形式,不是喜怒哀乐,不是悲欢离合,也不是爱恨情仇。生命,就表现为监护仪上千篇一律的心电图、血压、血氧……这些数据。哪个数据偏离了正常,生命就出现了危机。”

作为手术中的一部分,麻醉医生需要全程监控病人的情况,通过身体各种指标数据的变化改变剂量和用药,来确保病人的安全。这就需要麻醉医生全程精力的集中和准确的判断力。

因此,在患者的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要承担着很大的压力。

除了身体上的压力,还有伦理、情绪等各方面的考验。高操说,在遇到需急救的病人时,都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家属,有家属就曾“跪倒在地上”恳求他把病人救活。害怕丧失亲人的痛,人心同理,高操很理解,但他坦言,身为一名医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作出的保证只能是“尽力了”。

“我也不能说‘一定能把他救活’,因为不一定能做到。”他有点无奈。他说,“尽力”这词从医生口里说出,似乎是电视剧上重复千百遍的桥段,也被有些人理解为他们试图推卸责任,然而“真的只能这样保证”——“我们会尽全力,但结果真的很难说。”

做一名“仁心”的医生

如今医患矛盾日渐激化,高操说,他曾经也被一名“不肯排队挂号的病人”砍过,“我身边的同事也时常受到这样的威胁”。

高操的父亲高建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也非常担心儿子的人身安全,有段时间还建议过高操“要不要带些防身武器”。

但高操没有答应。高操说,在他看来,解决医患纠纷,最佳的办法是,双方都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医生理解病人急切的心理,病人也理解医生的难处”。

有件事一直在激励着高操成为一个敬业、仁心的医生。

从业之初,当时在肿瘤科的高操遇到了一位肿瘤晚期的老爷爷。这位病人需要输液,但是经过之前的化疗,老人家的血管已经变得很僵硬,只能从颈静脉输液——对比起其他输液方式,这种方式对病人更痛苦,也更有难度。

当时高操不到1年工作经验,他一开始觉得很紧张。“我还不太熟练,请多多包涵。”在输液之初,高操有点忐忑地向病人坦白。

“没关系,所有医生都是从小医生过来的。”面前的这位病人没有责怪,反而以理解的心态回应他。

后来输液的过程比想象中还要顺利,没有发生状况。老先生最后还鼓励了他:“我觉得你以后一定会成为好医生”。高操后来翻起病人以前的病历时,发现之前给这位爷爷输液的都是资历最好的医生,都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

“很感激。”他回忆起3年前的这件事,高操依然藏不住自己的情绪。这种陌生但发自内心的善意——他觉得,这就是最原本、也是最重要的医患相处的模式——互相沟通和鼓励。“医患为友,需要相互信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