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拯救童年

2015-09-04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花钱、花精力,平时陪着孩子在灯下作业,周末则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学习班之间,是当下中国家长的必修课。每当看着孩子疲惫的睡去,许多家长也黯然神伤:原本应该快乐无忧的童年去哪里呢?怎么才能拯救孩子的童年?

不可避免的事实是,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人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随着中国的市场化发展,竞争越来越大,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向童年转移。不过,即使我们承认十五六岁的少年应该为学习付出,承认高考压力也是人的历练,却绝不愿、也不能接受四、五岁,十来岁的小童为了幼升小、小升初而挑灯夜战,奔波于各种学习班之间。中国幼童的压力之大,的确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超过了应有之必要。

市场竞争的压力,向童年传递的时候,本来是平缓的,年龄越小,就越感受不到,可是,中国的教育系统却可以高效地传递这种压力——“我们不学,别人在学,幼升小落后了,上不了好小学,小升初失败了,上不了好高中,接下来就会与好大学失之交臂,最后就会错过好工作、好人生”。于是,在一系列的连环套中,上个阶段的胜利会固化为下一个阶段的优势,于是,每一个阶段都变得非常重要。与此同时,成年后的压力顺着这个连环套,高效的侵蚀了我们孩子的童年。

由此可见,取消示范校、实验校等一切名目下的重点学校,打破目前高效的压力传导机制,方能延缓社会竞争压力向低龄段扩展,降低低年级的负担。而不设重点校重点班的本质,是教育资源均等化。

均等化首先是投入的均等,即财政投入上一视同仁,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应该是差不多的。除了财政投入上的均等化,均等化还应包括师资力量的调配均等化。

好学校的优势在于有较好的教学质量,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好学校集聚了较好的生源,但是,生源是因为学校好,才慕名而来,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好学校的优势,主要还是好教师的聚集。

学校师资力量很多时候源于强者愈强的路径依赖,师资与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成长与学校本身的培养与传承确有关系。但是,公立学校体系中的所有资源,都应该考虑公平性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教育资源的调配,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转移支付。既然同为一国国民,这种转移支付是公平的,也是国民义务与权利。

当教育资源均衡了,孩子们努力所取得的胜利,不再被固化为下一个阶段的优势,苦与累就变得低效,压力的传递就被高效地阻止了。他们就可以得到本该得到的童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