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美国大学的奇特“文字狱”

澎湃新闻记者 彭渤
2015-09-07 08:3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美国校园逆向歧视:新政治戕害言论自由

美国大学正酝酿一种奇特的“文字狱”。去年,有人投书建议大学教授不要教性侵法,并且不要使用诸如“违反”(violate)等词,因为它有“性侵”的意思;今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9个院系举办了新学年教师领导培训课程,培训目的是教老师们如何避免冒犯学生和同事,该课程建议教师不要使用一些可能构成“微冒犯”(microaggression)的话语或行为,比如“你英语说得很好”,“你数学真棒”,“世界上只有一个种族,那就是人类”,“我觉得最有能力的人应该得到这份工作”等,因为这些可能构成“微冒犯”的用语,被认为是潜意识里“种族歧视”的例子。(详参: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42563)

最新一期《大西洋月刊》封面文章《被娇纵的美国心灵》猛烈抨击了这个新兴范畴。和普通的歧视行为不同的是,“微冒犯”没有很明显的攻击意味,大多是日常中的习惯用语或行为。很可能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例如,问亚裔或拉美同学“你从哪来的?”就会被认为是一种用种族鉴别身份认同的“微冒犯”,应当避免。而非洲作家阿契贝的《瓦解》或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类小说,因为分别描写了种族冲突和性别歧视,可能对有受创经历的人带来二次伤害,教授要指派阅读时也必须事先说明,让有些人可以不用阅读。

《大西洋月刊》分析认为,与1980年代开始的那波校园后现代运动不同,这一波“政治正确纠察运动”目的不是要大家宽容多元视角,而是要保护脆弱的“玻璃心”,从而使学生失去与异议交锋的能力。玻璃心一代的养成,跟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高发的犯罪案件有关,恋童、绑架、校园枪击等事件,使得婴儿潮一代的父母对于少子化的下一代更加宠溺呵护;另一方面,美国政治在这些年间极化严重,也使得两党愈来愈少有协商对话的言论典范。

的确,总有人会强调“自己有不被冒犯的权利”,但从维多利亚时期到1970年的言论自由运动,激进派不断扩充自己的地域,将前一代人争取到的“尊重”贬为他们新定义下的歧视或霸权。

《大西洋月刊》总结说,在许多校园诉讼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些敏感的受害人使用了自己的情绪造成“逆向歧视”,用学校行政手段惩戒了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他们感情的人,但这长远下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心理卫生、生涯发展等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大学所要学习的批判思考、沟通协商的能力,绝不是加害者与受害者的粗略二分。

法国拟新课纲,着重政教分离

法国《世界报》报道,在新学期之际,法国拟微调新课纲,加入“文明道德课”,强调政教分离。

法国女权与教育部长认为,推行世俗道德课程刻不容缓。

《世界报》说,法国女权与教育部长瓦洛-贝尔卡森(Najat Vallaud-Belkacem)目前负责主持“后查理时代”的课纲微调,准备在2015-16学年度的德育与公民课程中采用。尽管教师工会在今年春天本来希望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进行详尽的课程内容评估,但教育部官方回应“学校为共和价值大动员”一事绝不能等到明年!

2012年9月开学前,时任法国教育部长的文森·佩庸(Vincent Peillon)倡议在中小学设置道德课程。但引起了很大争论,他的前任部长吕克·夏特尔(Luc Chatel)即批评这项“重新树立知性与道德”的意愿具有当年亲纳粹贝当政府的色彩。但今年“查理周刊”惨案后民意大转,该课程提前到今年开设。

在佩庸的设想下,这份新课纲叫做“世俗道德”(morale laïque),在中小学一共要上300小时,然后在大学则为选修,属于一贯教育的一部份。这份课纲的重点放在“政教分离”的世俗观念,初中时课程重点在于“信仰与不信仰,以及思考的自由”。在高中阶段,它改革了旧时的“公民、司法与社会课”,在政教分离观念、媒体解读,以及反歧视方面更加着重。小学阶段则会教导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的“敏锐度”、“法律与(共同生活的)规则”、“(对多元意见的判别力”,及“公民社会参与”等。

《世界报》报道说,为了不陷入教条背诵,课纲还制订了要在每个主题有辩论、活动、舞台剧、媒体参访等等。只是它目前就要开始执行,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老师知道具体该教些什么。

法国历史上就有道德课,1968年五月风暴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根本变化,该课程被取消。

心理学的危机,以及社会科学的尴尬

社会科学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后兴起,依照词典的解释,它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包含了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经济学、法律学、行政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对象,又借来科学方法,于是处境变得奇特,其中不少学科如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等,同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

然而这些学科作为“科学”并非没有危机,比如心理学。最新一期《科学》(Science)杂志上一篇杂志透露,来自五大洲超过270位研究者挑出三份顶级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100项研究发现,试图进行再现,结果表明,超过六成的心理学实验不可再现。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再现项目之一,这一研究在心理学界至于整个科学界都引起了关注。

心理学的危机。

关于心理学这一次“危机”,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Lisa Feldman Barrett在《纽约时报》9月1日刊上发文称,科学实验有其局限性,心理学的许多经典实验,只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有效,而科学就是要找出这些条件是什么。再现失败并非出了什么bug,而实在是科学实验的一个特征,它让我们在科学发现的曲折道路上继续探索。

这自然是为心理学乃至社会科学辩护的一种声音。不过有趣的是,有人甚至认为社会科学根本就是一种伪科学,比如哈耶克就曾经讽刺,主张“某某社会科学是科学”的人,科学观往往是落伍的。

近日,美国作家、Politico网站共同创立者迈克尔·林德(Michael Lind)在The Smart Set网上发表了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称如果他创办一所新大学,其中只会设两类学院: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将被彻底废除。

林德说,社会科学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梦想拥有全面研究社会的科学是19世纪的巨大幻觉之一,这种科学将像大自然的物理因素或“规律”一样阐明“历史规律”或“社会规律”。它的两大创建人奥古斯特·孔德基于“实证主义哲学”创立了人性宗教、卡尔·马克思相信他已经发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使他成为社会科学中的达尔文和牛顿。

到20世纪中叶,曾经激发创建研究社会的整体科学的早期尝试的乌托邦热情已经耗尽。但是在1945年之后的英美学术界,模仿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野心依然存在。比如,经济学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伪科学,它充满了“对物理学的羡慕”,伪科学已经感染了研究人类行为的其他学科。“政治科学”这个术语本身就暴露了一种野心,即创建一门研究政治、政府和世界政治的科学,这是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一样真正的科学。

林德指出,20世纪后期,一种被称为“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方法传染了美国政治科学院系。瞧不上他们的学者称它是“老鼠选择”(Rat Choice)。“老鼠选择法”是从另一种伪科学——新古典经济学中借过来的。它淡化文化和制度的作用,好以理性的个人追逐自我利益的战略来解释政治上的后果。

至于他自己所处的国际关系研究界,以及古老的人文学科——法学,在林德看来,也慢慢受到伪科学的侵袭。不过林德也指出,在学界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公开反对社会科学的堕落。2000年,厌恶不食人间烟火的数学方式经济学的法国学生起来造反,该运动席卷大西洋两岸,取名为“真实世界经济学运动”。在经济学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诺亚·史密斯(Noah Smith)所说的“数学模型”感到厌烦。

林德风趣地说,“在我的新大学,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将作为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由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适当的时候用统计学的方法或者其他有用的数学工具作为补充。……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异的区别是运动和动机的差异。”同时,“所有人类研究从根本上说都是心理学的分支。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做出的区分,精神或心理学(Geisteswissenschaften)、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

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是“理解”(Verstehen)。这种练习要求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拥有的技能类似于那些小说家和剧作家的技能,而不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技能。诠释学是基于共同的人类心理,由其他人解释人类的言行。林德说,它应该是所有的人文学科使用的研究方法,而非科学方法,因为它只适用于自然科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