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二 | 白山松水展新颜——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2021-07-26 17: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推进“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充分展现各地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探索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现推出“十三五”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

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二

白山松水展新颜——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打开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在波澜壮阔的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幸福的底色浓厚绵长,其上陈列着“一个也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几年来,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坚持把脱贫攻坚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在手上,牢牢把握正确工作方向,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攻坚路径和方法,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带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翻越贫困高山,全省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决定性成就。

现如今,从长白山麓到西部瀚海,整齐漂亮的农家院舍和充满活力的创业人群随处可见。

这其中,有1.4万居住在深山、高寒山区、荒漠化区、地质灾害和地方病多发等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从环境恶劣的老旧居所中搬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开启了往后余生的幸福时光。

溯源·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图为和龙市高岭村远景

初夏刚过,微风不燥。站在延边州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村口放眼望去,一栋栋白墙蓝瓦的房屋分布在道路两侧,墙上画着一幅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图画,一派幸福的美丽乡村景象跃然眼前。

院子是清一色的木栅栏,水泥路在院子前后延伸出去,路边石头砌成的花坛里,一棵棵小树迎着暖暖的春风摇曳着。这个边境线上的朝鲜族小山村在静谧、祥和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作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整村易地搬迁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老柳洞村,房子破旧,住起来也不舒坦。2016年新房建好后,我们拿着锅碗瓢盆就搬进来了。现在,环境好,房子好,住得是真舒心。”提起切切实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村民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村书记金浩介绍,搬迁前,柳洞村7个自然屯分布在15公里的公路沿线上。由于外出打工人员较多,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不足10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2016年年末,柳洞村整村实施了易地搬迁,新建56栋房子,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村民们在新家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2016年以来,吉林省遵照“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特征,将分布在东部长白山高寒山区和西部科尔沁沙地干旱盐碱沙化地区人口作为搬迁重点,兼顾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和地方病严重及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经过几轮精准识别,国务院扶贫办确认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056户14074人,涉及白城、延边、白山、通化4个市(州)的13个县(市、区)。其中,通榆县9418人,占全省总量的66.9%;柳洞村所在的和龙市3479人,占全省总量的24.7%;两县市搬迁规模占总规模的91.6%。

选址、重建、搬迁、后续扶持……时间紧,任务重。为顺利实现万余人举家迁徙,吉林省建立了健全的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机制。

做好顶层设计。吉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完成《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为指导协调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省政府同意,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配合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分别出台了《吉林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和《吉林省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和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办法》。

强化人员培训。4年来,多次召开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培训会和工作推进会议,指导各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加强调度协调。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和扶贫办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牵头部门,对各地搬迁工作定期调度,及时推进,对项目进展进行跟踪。

严格监督检查。制定《省发展改革委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包保帮扶工作方案》,成立吉林省发展改革委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项目县进一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内容和要求,对搬迁对象精准、工程组织实施、资金管理使用、投融资主体运行以及脱贫政策制定、脱贫效果等情况进行逐项监督检查。

筑巢·微光成束聚沙成塔

每天上午10点至11点,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五井子村在搬迁新区新建的村部里都热闹非凡,村里准时在这组织志愿者们为大家免费理发、磨刀剪和代充燃气费。自从搬进了新盖的楼房,这座远近闻名的“穷”村从环境到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大大变了样。

村里搬迁前,成排的泥草房随处可见,房龄大多为三四十年的老房子,屋子里的设施也很简单,家家都是一个老炕柜,两面挂在墙上的大镜子,一个老式摆钟,家庭条件好的能有一个电视机。全村除一个豆腐坊外,没有一丝工业气息,这样的环境让驻村第一书记纪德永等外来帮扶的人心里酸酸的,“入屯的道路坑坑洼洼,遇到下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进屯入户,遇有紧急情况,只能靠人传递或拖拉机运进运出”。

易地搬迁开始后,五井子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各屯代表都把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做了宣传。但乡土之情难以割舍,老年人,不想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年轻人心里在打鼓。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与村班子一起研究对策,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针对各户面临的不同问题,逐一给出解决方案。由副书记带队核对各家各户需补偿的数量,丈量各户面积,全程公正、公开、透明。

整整三个月,干部们走访完全部住户,有些住户是反复入户解答,核实多次后才完成草签合同,使五井子村完成了易地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

但是,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如果不搬迁,百姓想要过上好日子只能难上加难。

为了掌握群众搬迁工作第一手资料,和龙市福洞镇扶贫办主任在武金元主动学习搬迁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政策宣讲、入户调研、座谈了解等形式与镇村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及村内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走屯入户的宣传动员、农户申请、村民大会评议、村委会初审及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等程序,和龙市福洞镇累计安置搬迁贫困群众259户567人。“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好,给我盖了新房子,谢谢你们对我这个老头的关照”,79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曾北富从武金元手中领到新房钥匙时激动地说。

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冲锋号吹起,包括纪德永、武金元这样的村干部、扶贫干部在内,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都动起来、干起来。吉林省委、省政府督促各地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开展踏勘和论证,科学确定搬迁安置点:一是选择交通较为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的中心村、小城镇、产业聚集园等;二是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满足环境承载力要求,有安全可靠水源保障的优质建设用地区;三是选择旅游景点、历史古迹、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突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地区;四是规避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隐患点。同时,认真谋划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捆绑使用”原则,严格按照国家的建设要求,严把工程质量关、安全关,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谁监理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

遵循以上原则,五井子村与临近的铁西村、腰围子村一道,在边昭镇政府所在地北侧、231国道东选址建设起三村联建安置新区。作为通榆县在2017年实施的20个集中安置点中投资额度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项目,安置新区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覆盖边昭镇铁西、腰围子、五井子3个村,共20个屯、24个社,涉及常住人口1287户3622人。

“全村原有贫困户182户,2019年年末全部脱贫,多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如今村民们过得乐,还在小区里结交了新朋友。”腰围子村党支部书记欣喜地说,“村民们在2017年年末搬到新家后,多年的生活习惯也随之改变”。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十三五”时期,吉林省共建设集中安置点73个,其中依托县城附近和乡镇建设集中安置点28个,建设移民新村45个,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03户11374人;采取自建房、购房和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53户2700人。

新颜·新环境新观念新生活

走进白山市靖宇县花园口镇花园村,整齐平坦的街道、干净整洁的庭院,一排排灯架向远处延伸。据副镇长崔景仁介绍,灯柱都在两边住户的院中,下面栽种了葡萄,一到夏天,灯光从叶子中照射出来,景色更美。

“快进屋。”70岁的王桂兰热情地邀请着。5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一间卧室、一个客厅,厨房、卫生间俱备。谈到之前的居住情况,她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老两口以前住在营南沟的泥草房里,年久失修,都快塌了,一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

2016年,县镇村三级对花园村标准沟、营南沟屯22户50人实施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同时,在帮扶单位和镇、村各级的共同努力下,22户搬迁群众借助因户施策、以奖代补和“一谷一城”等各类惠民利农政策资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收入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无独有偶,2017年1月,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的村民们也第一次住进了有自来水、有地热、有网络、有燃气的新家,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图为通榆县陆家村(迷仁村)安置点

搬迁后,陆家村安置点内建成了公共文化广场、幼儿园、敬老院,还建设了包括村卫生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商服务平台、农村金融服务站、村办事大厅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1251.2平方米,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一在安置区建设项目的施工范围内。

同时,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有房屋全部拆除,并于2017年全部复垦耕种;耕地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出台《陆家整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明确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用途基础上,将股权化的土地经营管理权出租给市场其他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陆家村整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本村农民成立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

2018年春节期间,五井子村昭福家园小区华灯初上,宽敞明亮的新居内传出阵阵的欢声笑语。随着年初易地搬迁新址完工,拿到楼房钥匙的村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带着在春节时能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的愿望,在一周的时间内集中搬迁进了新建成的昭福家园小区。

纪德永告诉我们,在搬迁中,村民都知道这是个好事,但心中还是有不同的顾虑。针对搬迁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帮助村委会出台了多项政策,如在小区建起了天然气站,使村民用上造价更为便宜的天然气,利用光伏扶贫资金开发出一些公益岗,让一些弱、半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通过清扫小区及周边卫生,获得一定的工资收益,并且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努力下,在搬迁新区建成了爱心超市,由驻村工作队负责运营,组织小区里三个村的建档立卡户参加各种活动,获取积分,如组织清扫小区绿地卫生,捡拾小区周边垃圾,爱心菜园种菜,爱心示范田劳动,参加扶贫政策宣传会等都会获得积分,每周都能用积分兑换到所需的米、面等生活用品。

图为通榆县边昭镇昭福家园“爱心超市”第三组清扫队打扫小区卫生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省7056户1407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完成搬迁入住。

奔小康·从此告别“靠天吃饭”

随着全省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断深入进行,贫困户们陆续搬离故土,迁入了城镇。但搬出来后,没有了一亩三分地,他们要靠什么生活?如何才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对此,吉林省有针对性地起草了《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工作力度实施意见》和《吉林省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内容包括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问题、抓好搬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搬迁安置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稳步推进拆旧复垦和土地流转等工作任务和工作举措,任务涉及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等30余个厅局:

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重点支持搬迁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蔬菜、杂粮、特色养殖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在安置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搬迁户家庭经营收入;

图为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基地远景

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统筹做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设立等工作,加强搬迁户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的搬迁对象,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建立基层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劳务对接,优先输出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务工;

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支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从事传统服务业。加大电商扶贫培训力度,鼓励建档立卡搬迁人员开设网店和电子商务服务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吸纳搬迁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对政府投入安置区的设施农业、光伏产业和乡村旅游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土地、矿产等资源开发利用占用集体土地的,通过赋予集体股权的方式,让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引导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折价入股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增收;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搬迁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好搬迁对象迁出地和迁入地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工作。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子女教育、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养老保险政策不变。

方向有了,政策定了,如何能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观念、取得一技傍身?

面对这一新的“课题”,吉林省的扶贫干部们又动起了新“脑筋”。

五井子村村民张洪志四口之家,两个孩子智障,两个大人身体多病,不能劳动,不搬迁,虽然住的条件不好,但有一个庭院能维持全家的吃菜问题,如果搬迁了,不光吃菜成了问题,还要担负水费、物业、取暖等费用,这笔钱解决不了,对他的家庭来说,明知道搬迁是好事,但不敢搬。很多的家庭都有同样的想法,贫困户刘洪斌老两口,本人患有脑血栓,行动不便,孩子都不在身边,看到别人都签了合同,心里一直犹豫,想签不敢签,一是怕上楼后没钱买菜,二是怕抽到高层下不来楼。村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登门给其家里吃上一颗安心丸,为其家协调一个一楼的住房。

自从搬迁后,张洪志受聘于村里开发的公益岗位,收入有了保障;刘洪斌老两口积极参加爱心超市的活动,每月的米、面、油、盐都不用买了,日常衣物两个积分一件,在爱心超市随时可兑换。搬迁后住上一楼的刘洪斌老伴于金兰逢人便说:“做饭再也不会烟熏火燎了,冬天睡觉的时候,后半夜再也不会冻得头皮发麻了,平时没事的时候参加点爱心超市组织的活动就能挣点积分,吃的用的都能兑换到,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老人的这番话,道出了五井子村搬迁村民们的心声。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五井子村通过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特色种养、农村电商等产业为重点,建立健全扶贫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壮大五井子村合作社经济;积极开发各类公益岗位,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大力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定土地流转发展规划;积极建设棚膜经济园区,提升村集体经济,扶持贫困劳动力园区就业。支持扶贫车间做强做大,确保平稳运行,让群众安稳就业;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出务工就业,打通有规模、有组织外出务工大门,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稳定脱贫,有效提高脱贫户家庭生活质量。持续为贫困户提供保洁员、护林员等社会服务类就业扶贫专岗。同时,通过产业开发、公益金分配、扶贫公益岗、爱心超市帮扶等措施,增强村民就业和增收能力,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做到既挪“穷窝”,又换“穷业”,阔步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迈进。

现如今的昭福家园小区,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卫生习惯、大局意识,明显增强,谈论的话题也从原来的家长里短变为爱心超市开展的各项活动,此举既方便了群众的生活,也为他们节省了开支。用大家的话说就是:“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新房子,咱这习惯也得向人家看齐不是!”

包括五井子村在内,边昭镇易地扶贫整村搬迁3个村共有建档立卡户516户940人。有劳动力家庭数为311户,无劳动力家庭数为205户。安置点主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光伏产业和劳务输出扶持搬迁群从增收脱贫。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劳务输出、当地企业吸纳共提供岗位413人。通过发展光伏扶贫项目、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项目,带动搬迁群众217户,户均增收3258元。

2016年,通榆县陆家村实现了整体搬迁后,宅基地复垦与长春新区用地指标挂钩,全村原有宅基地改造为高标准水田,节余建设用地指标103公顷,全部出售给长春新区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实现收入16326.6万元,支出工程投资、现金补偿、复垦土地费等共计11378.3万元,收益4948.3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2018年,陆家村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加上政策补贴人均纯收入达1.75万元,是原来的3.2倍。复垦后的高标准农田归村集体统一发包,2018年村集体收入158万元,是原收入的3.4倍。

易地搬迁完成后,陆家村还建起了蔬菜种植园区,园区内为每户村民统一规划了5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园,农民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种植时令蔬菜,在满足家庭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对外出售。

通榆县震泽牧业有限公司鉴于陆家村具有优越的种植养殖资源及开发建设条件,投资建设年出栏5万只肉羊养殖及年屠宰16万只肉羊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970万元,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建设占地32公顷(盐碱地)肉羊养殖园区。陆家村贫困户、养殖户拿羊作价入股通榆县震泽牧业有限公司,作价标准不低于市场行情,没有羊源的可以用资金入股,按股分红。由公司统一管理肉羊养殖园区,贫困户、养殖户可以到公司务工(贫困户优先),长期工每年基本工资24000元左右,可解决50名搬迁人口就业。公司可为贫困户、养殖户提供担保贷款,专项用于贫困户、养殖户入股养羊。村集体帮助公司协调解决养殖饲料供应问题,公司与租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的6个家庭农场签订玉米、花生等饲料购销合同,实现共赢互利。

而吉林省另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大户”和龙市,则依托产业园实现搬迁户项目收益全覆盖。重点发展以种貂、黑毛驴、延边黄牛、冷水鱼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有机大米、药用菌、有机蔬菜、林下参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景区、民宿为主的旅游产业,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和行政村产业双覆盖,脱贫资金有保障。同时,因地制宜开发公益岗保障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结语·吉林答卷笔力千钧

经过全省上下几年的辛勤耕耘,吉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的成效不言而喻——

搬迁群众生产居住环境明显。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深山区、石山区、偏远山沟等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周边及中心城镇等,彻底改善了搬迁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更加优越,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到位,改变了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用上了室内卫生间,洗上了热水澡,从根本上实现了安居,搬迁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为加快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发生改变。凡是搬出来的群众基本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过去室内环境卫生较差,搬迁后群众家里基本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使搬迁群众接受了新环境、新观念,整体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搬迁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逐步拓宽。大部分搬迁群众原来都是务农,入不敷出,搬到新的安置点以后,因交通便利、离城镇近、信息渠道广、就业选择多,不再依赖原有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而是依托居住地附近的城镇、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畜禽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第三产业等多种渠道,极大地拓宽了增收门路。

搬迁群众民生工程得到保障。教育、卫计等部门持续跟进帮助搬迁群众解决了上学、就医等困难,适龄儿童享受到了县城的优质教育,得病老人享受到了县城的医疗条件,住院后的费用报销更加便利。民政、残联、人社等整合部门资源,主动上门服务,通过衔接好农村低保、城市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增强了搬迁群众劳动技能。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项谋生技能。各地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外出务工组织引导。搬迁群众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增收方式正在逐步由“靠土吃饭”向“农旅工商共同发展”转变。

挪穷窝,改穷业,换新颜。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是搬迁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最好诠释;一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战役,让1.4万贫困群众搬出了活力,搬出了奔向小康的坚定信心。

原标题:《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巡礼之十二 | 白山松水展新颜——吉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