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抗战剧《伪装者》日点播过亿,因禁欲而动人

薛静
2015-09-30 13:37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自开播以来,抗战剧《伪装者》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该剧阵容强大、智商达标、制作精良、情节新颖,在众多陈词滥调的抗战“雷”剧中脱颖而出并不意外。真正出人意表的是,在贡献收视率的主流人群——二线城市中老年——之外,这部电视剧在网络平台的点击量和话题度,同样高得令人咂舌:该剧在网络上的日点播量破亿,而微博话题的阅读数超过14亿并仍在持续增长。追过《古剑奇谭》、爱过尊上与小骨的年轻受众,再次将他们的热情贡献给了《伪装者》,而对其实为“九三抗战纪念”主题下的主旋律命题作品的事实浑然不觉,或毫不在意。

《伪装者》改编自张勇小说《谍战上海滩》,讲述汪伪政府时期,身为特工明家三兄弟为抗日而隐藏身份,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爱恨纠葛。主演胡歌、靳东、王凯都称得上英俊倜傥,不过该剧成功的逻辑,并非简单是在革命抗日题材的内核外,包裹了一件“高颜值谍战剧”的糖衣。而是在这个从物质基础到社会心理都已经远离了革命的时代,尝试用一种完全不同、甚至非常颠覆的手段,重建革命的情感结构,让一代全新的受众,理解那段过去的历史。

明家的影帝影后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爽文”。如果说“文革”中样板戏《红灯记》是集体认同带来的“爽”,十年前的经典电视剧《亮剑》是个人自我实现带来的“爽”,那么《伪装者》则完全处于这两种“爽文”的路径之外,反其道而行之,极力书写着“不爽”。这里是伪装、是压抑、是表演,是喜怒不形于色,是本能和欲望的禁断。

不像“痛说革命家史”的慷慨激昂,《伪装者》尝试用节制和压抑的方式,来重新讲述这个革命历史故事。剧中最精彩的戏份,不在于中共、军统、日军三者之间的暗杀与清剿,而在于明家一家四口,同居一室、同属中共却互相演戏。大姐明镜直爽,作为红色资本家暗中资助中共抗日,但不知明楼是忠是奸、不愿明台卷入政治,所以伪装;大哥明楼沉稳,表面是汪伪政府要员,暗中身兼军统特工与中共地下党,因而伪装;亦仆亦主的管家阿诚,一心为大哥做事,也免不了跟着伪装;小弟明台装作在念书,但是先是意外成为军统特工,后又因恋人的影响转投中共,同样要伪装成不谙世事、天真无害的大学生。

于是明镜以为明楼当了汉奸卖国贼,耳光、下跪、指鼻骂一个不落,小阁楼里鞭子甩得啪啪响;明楼作为秘密上级,指示明台暗杀自己;不知内情的明台在餐桌上投石问路、欲语还休,痛苦得辗转反侧,水落石出后怒不可遏地大闹天宫,转脸见大姐回来,又是笑嘻嘻若无其事、撒娇卖萌;阿诚接电话,却还义正词严地告诉对方“明先生知道了,非扒了我的皮”,身旁的明楼似笑非笑地看他演戏。明家四口互飙演技的场景让网友们看得不亦乐乎,连连高呼“奥斯卡欠明家一车小金人”。

同样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革命之家,《伪装者》与《红灯记》的表现方式却完全不同。这里不是阶级相认、共同革命的痛快豪迈、视死如归,而是恢复到血缘家庭与传统伦理,越是革命抗日,越要互相隐瞒。因为在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知道的越少就越安全。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血雨腥风,我可以为之贡献生命,而我的亲人怎么可以?“伪装”背后的情感逻辑是“我去做,你不要去”,而这,远比拉帮结伙、策反宣传更加真实地传达出“革命”二字意味着的鲜血与光明。

人人都爱“老干部”

除了小少爷明台和官配女主角专供群嘲的爱情线之外,《伪装者》再没有叽叽歪歪的儿女情长。大姐明镜,沪上知名企业家,终身未嫁;阿诚,在看不见光明的暗夜战线中,与大哥明楼亦兄亦友已是全部依赖;而大哥明楼,青梅竹马的姑娘效忠日本皇军,便只剩下痛惜与利用。他们不是没有故事的男女同学,恰恰相反,没有爱情的表象下,是不想、不愿、不能,内心深处更有比爱情远为复杂的情感在涌动。在国破家亡的时代浪潮中,在掩藏身份的谍报工作中,无论是个人情爱,还是民族恩仇,都不得不被压抑下来,成为明楼眼中的一抹深邃,成为阿诚脸上微蹙的眉头。

他们伪装,从内到外都包裹得严严实实。明长官每次出场,都是西装、马甲、长裤的标准三件套,领带系好,风衣穿上,有时还带着皮手套。偶尔换成日本制服或者中山装,一定要把扣子全部扣好,还不忘把领钩也挂上。头发一丝不乱,皮鞋精光锃亮,戴上一副金丝眼镜,威严和禁欲感扑面而来。

“禁欲”不是“无欲”。剧中的“官配女主”共产党程锦云因为无欲成为大家吐槽的对象。追根究底,这个人物的设置,沿用了非常传统的高大全、伟光正、从无成长、永远正确的路线。《伪装者》小说中,大姐明镜对程锦云的一句评价十分精准:“我欣赏你的一切,唯独不相信,你会爱他到永远。”因为无欲,她对明台也谈不上爱情,顶多带着淡淡疏离的好感。她无父无母,无惊无喜,宛若行走着的符号,正面写着“党员”,背面写着“我要革命”。

“无欲”的形象太不真实,“禁欲”的人物反而显得血肉丰满。他们不是没有情感,无所执着,而是有着喷涌而出的感情,却不得不克制和伪装。于是,革命时的热忱无畏和自处时的节制纯粹拉扯出极强的戏剧张力。“禁欲”这两个字,你不得不承认,写出来就有一股让人想破戒的冲动。于是荧幕上不苟言笑的明楼和阿诚,比风流潇洒的小少爷明台更吸引人。

与时下流行的“小鲜肉”并行,许多成熟气质的男性艺人,借“老干部”的标签焕发了事业之春。大哥靳东之前,还有尊上霍建华,以及音乐才子李健。“老干部”这个有趣的称谓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中国社会语境。一方面,它牵连到中国的革命历史背景,昭示着某种原则、坚守、理想、信仰曾经被真诚地奉行着。人们尊敬这种“慎独”的态度,并希望以“演艺圈老干部”的称谓,让这种精神在文化层面得以复归;另一方面,它又带着戏谑的色彩,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人物多少显得有些脱轨,有些格格不入,有些比时代慢半拍。人们调笑靳东不知CP,霍建华不识“傲娇”,但绝对不是要让大哥主动卖腐、尊上变身逗比。

当“小鲜肉”与“老干部”同时风行,谍战剧的看点是西装革履、内外兼修的男特务,而不再是美艳火辣的女特务,这种欲望视角的变化,暗示着男色经济时代的到来。如果说“小鲜肉”贡献的是阳光俊朗的“思无邪”,“老干部”塑造的就是板正严谨的“非礼勿行”、“克己复礼”。据调查,特别是在高地位、高收入、高学历的女性群体中,“演艺圈老干部”的类型格外受欢迎。霍建华此前代言高端女性护肤品,也正是瞄准了这批女性的需求。

没有人想成为老干部,现代人都在变本加厉地攫取资源、满足欲望;然而又没有人不喜欢老干部,我们都迷恋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中难得的禁欲气息。“调戏”正是我们表达喜爱的“阴险”手段。我们尝试打破禁欲,又不希望欲望被释放,而是在他们的迟钝、害羞、拒绝中,找回残存的理想时代的影子,获得内心的一丝抚慰。“老干部”的赞赏和拒绝、禁欲与破戒中,正扭结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矛盾心态。

用CP乱炖参与革命叙事

从宣扬到克制,革命历史叙事路径的变迁,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是《伪装者》所处的语境,是一个彻底的“后革命时代”。大众文化的年轻受众,哪怕以八十年代末的历史事件计算,也大都已经没有关于革命的任何记忆。而社会的经济发展节奏与意识形态话语,也不再要求革命。特别是屡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人们更加透彻地意识到历史终结、社会板结的现实:即便是经济领域,金融巨鳄之下的小鱼小虾,存活已是拼尽全力,又何谈一跃龙门?因而整个意识形态宣教重点,已经从说服人们认同革命、参与革命,转为让人们理解革命。

这种理解,即有距离的介入,直接表现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受众,不会再将自己投射为故事的主人公,而是投射为故事中的旁观者和小人物。于是随着《伪装者》的爆红,网络上“明家阿香”、“明楼正牌女友”、“大姐的小皮鞭”等ID层出不穷。人们在主角叙事的边角留白处,寻找自己的位置,放好马扎、托腮观看。

《伪装者》中的男人群戏,以及刻意节制的表现方式,为观众留下了充足空间,形成了网络上的剪辑狂欢。楼诚党、天台党、台历党、双曼党……各种CP(CP是英文coupling的简称,本意指二次元中有恋爱关系的同人配对,近年来在其他场合也广泛使用)都有大量拥趸,涌现了各种自制小剧场。《伪装者》的制片人侯鸿亮专程发微博表示:“CP党都是腐女么?当然不是! 当我们谈论CP的时候,其实我们萌的是:父子恩、兄弟情、师生道、朋友义;我们yy的是:男人之间的权谋智斗、惺惺相惜、亲密无间、热血青春;我们挚爱的是:为了家国大义最终选择牺牲自己、兄弟、学生、下属、爱人时,那一瞬间的男性荷尔蒙大爆发!”侯制片的这件护盾,比郑晓龙说《甄嬛传》的主题是反封建,要贴身许多。

CP党绝非都是腐女,但在精彩的故事中,发现若有若无的情感与线索,然后脑洞大开地加以剪辑,形成属于自己的番外篇,正是人们参与故事和历史建构的重要方式。“发现即创造”,身处大众文化与革命历史叙事两条脉络中的《伪装者》,引发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粉丝文化与意识形态宣教在此相遇,受众以粉丝的“有爱”,完成了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再创造。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理解历史的方法,而给人们以充足的进入自己的方法,才是历史叙事因势赋形的关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