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中国影视“铁娘子”赵依芳谈如何拥抱好莱坞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林佩 发自洛杉矶
2015-09-24 11:5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近日,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兼总裁赵依芳与极光影业(Arclight Films)总经理盖瑞·汉密尔顿,于洛杉矶签署了华策影业与极光影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新成立的合资公司极光联盟影业将在未来共同打造达3亿美元的12部电影。

身为国内电视剧龙头,华策在上市后逐渐涉猎大银幕:2013年,华策签下郭敬明,投资开发了《小时代》系列电影;近期的口碑作品《刺客聂隐娘》也是华策全程参与,贯穿策划、投资、制作、发行及营销各个环节的项目。从去年开始,华策开始大规模地进军国际市场,收购了韩国电影公司N.E.W.,并在本月和多个美国主要影视传媒企业达成合作。

《刺客聂隐娘》由华策全程参与

华策与极光影业联合开发的12部国际大片有望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制作既符合华人口味,又具世界市场的电影。这12部电影将在未来几年陆续上映。目前,已经有一部动作电影的导演敲定为曾执导影片《V字仇杀队》和《忍者刺客》的著名澳大利亚导演詹姆斯·麦克特格(James McTeigue)。他将携手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多国的一线明星, 为观众带来一部中国版《敢死队》。

另外确认将由双方共同开发的电影包括动作惊悚题材影片《Lights Out》和犯罪动作题材大制作《Safe Cracker》。据悉, 华策正在积极接洽曾执导首部《碟中谍》、《疤面煞星》和《铁面无私》等39部电影的好莱坞殿堂级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希望由他担任《Lights Out》导演。 曾担任包括《蛮牛战士》和《战略特勤组》等卖座动作大片的导演格雷格·乔丹(Gregor Jordan)则有望执导《Safe Cracker》。

中美电影合作这样的新闻在近期似乎并不陌生。就在上周,华纳兄弟和华人文化合资成立了旗舰影业,预计首部电影明年上映;今年上半年,华谊兄弟与美国STX娱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联合投资、拍摄、发行不少于18部合作影片;电广传媒与美国狮门影业的合作,双方于今年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合作拍摄14部影片。

中美电影合作为何层出不穷?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华策会选在此时积极扩大国际版图?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哪里,会成为第二个好莱坞吗?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北美特约记者受邀来到了位于洛杉矶比弗利山庄的极光影业总部,记录华策和极光影业的签约现场。在签约仪式间隙,记者采访了赵依芳女士,就此次合作和中美电影发展来一次管中窥豹。

尽管被业界称为“铁娘子”,在记者接触赵依芳女士的期间,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她积极开放的态度和年轻的心态。作为一个60后,她仍然与时俱进,对现在年轻人中大热的TFBOYS等偶像群体如数家珍。郭敬明谈起和华策的合作的时候,也说过:“华策影视赵总甚至比我自己更相信年轻的力量。”

赵依芳和极光影业的Gary Hamilton

【对话】

澎湃新闻:请谈谈华策和美国影视公司合作的规划?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点?

赵依芳:华策上市以后一直致力于国际化战略,这是我们的重点。我们去年大规模地和韩国公司进行合作,包括投资韩剧、邀请他们的团队参与我们的创作和制作中韩合拍片。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稳定的阶段,一定要去走国际合作这条路。如果中国公司太封闭和自娱自乐的话,很快就会碰到创作的天花板。只有不断地和国外优秀团队互动和合作,才能促进本国的行业发展。我们认为,现在到了这个时间点需要更多地去跟国外公司合作。中国现在的主流观众是80后和90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欧美文化,所以这批观众培育了美国影视在中国的市场。这个市场是很大的,和美国影视公司合作是一个顺应时代的举措。

中西方走到了一起,一方面受益于中国票房的快速增长和北美票房的疲乏。去年北美电影总票房为104亿美元,同比下滑了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2014年总票房高达48亿美元,同比增长34%,一跃成为北美之外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这个趋势看上去还会一直保持。整个中国每百万人拥有的银幕数只有18个,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125。

而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电影票房快速增长不匹配的国产电影质量的滞后。如果太固步自封的话,很快就会碰到创作的天花板。于是,急需发展的中国电影将目光投向了对岸拥有完整电影生产流程的好莱坞。

现在中国影视公司如此积极地拥抱好莱坞,除了学习整套电影生产流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根据国家政策法规,2017年后中国将不再能够对进口影片施加配额。彼时,国产电影将不再受到保护,而只能直面好莱坞的竞争。这不免让中国电影人竭尽全力加速发展。

好莱坞需要中国市场,而中国需要好莱坞来做市场,这自然而然成为中西方合作的契机。然而,中西方的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澎湃新闻:请谈一谈华策为何选择极光影业作为你们的海外合作伙伴?

赵依芳:我们和极光影业已经接触有两三年了,有很多项目一直在推动着。基于一段时间互相的考量,评估下来觉得极光影业有很多优势。

比如说极光影业的团队其实是有中美背景的,这样非常有利于中美两边的资源整合、互相理解和项目的促成。毕竟中西方差异很大,之前我们和别的好莱坞企业谈合作,经常谈到一半就断掉了,再沟通就沟通不下去了。但是和极光的话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创业团队里面有中国人,沟通比较畅通,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方向。

极光的第二个优势是,他们也非常有志于中国方面的合作。极光是历史最长的国际发行销售公司之一,也曾经发行过大量中国电影。他们已经和中国公司合作过两部合拍片,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其他纯好莱坞企业不具备的。再者,华策在好莱坞的口碑也非常的好。我们觉得极光影业是靠谱的合作伙伴。

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如今并不满足于资本上的投入,而是开始探索起长期的深度合作。或者说,中国电影公司终于有底气能坐到和国际影视公司的谈判席上。就像极光影业的总经理Gary Hamilton所说:“我们希望华策能基于中国文化和市场的了解,和我们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受中美观众喜爱的电影。”

好莱坞现在想要的不是中国资本,而是中国市场。或者说,处于娱乐业顶端的好莱坞从来就不缺投资,而从前中国人面对好莱坞只会投资。在双方加强沟通和增进理解后,也渐渐明白了对方的需求,所以更能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但是,现在的合作仍属于探索阶段,很大程度上仰赖着双方之间“盲目”的信任。

实际上,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从“眼里只有钱”到携手并进,走了相当漫长且曲折的一段路。众多的合作中不乏失败的例子,双方谈着谈着就突然撤了,这对中美双方影视合作是不小的挫折。例如前几年,华谊、复星竞购Studio 8的计划,以及媒体盛传的阿里巴巴、万达集团与狮门影业有关洽购股权的努力都功亏一篑。

澎湃新闻:两家成立的新公司“华策极光”会开发怎么样的影视项目?

赵依芳:我们重点考虑的项目一是内容上比较偏向中国题材和适合中国价值观的电影;其次我们也希望吸收好莱坞的创作力量,制作高水平和更加国际化的电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借助极光影业在好莱坞的创作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加国际化。

澎湃新闻:所以,你们的项目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市场?

赵依芳:接下来,我们会和包括美剧导演和电影导演等影视人才合作 。之前华策的海外发行走了很多年,电影也发行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但是如果在制作上不国际化,电影最终也是海外华人看得多,非华人市场还未完全打开。只有电影能通过好莱坞团队打造成国际一流水准,才能吸引到非华人观众。

国际制作的“中国故事”是个炒得很热的概念。在所有人都鼓吹着要让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面前有多重屏障。走不好,很容易就变成“四不像”电影。

什么内容才能同时赢得中国市场和被全球观众所接受?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对电影的接受度有很大差异。例如,西方思维下的电影更习惯直来直往,庞大的故事和繁多的人物下,往往核心还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然而,东方电影中有更多的“隐喻”,读懂这些文化符号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

但这不代表东西方电影没有共通点。实际上,好的故事仍然能跨越种族和文化等差异,在全球观众中达到共鸣,例如前几年大获成功的《功夫熊猫》。如何平衡好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中美合作的重点。

澎湃新闻:据说华策影业也有兴趣和好莱坞的后期动画特效公司合作,对于动漫和视效这个巨大的市场,您觉得中国市场急需什么样的资源?

赵依芳:互联网和高科技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导致了影视内容创作变化挺大的,观众的消费习惯也是变化很多。今年的《大圣归来》和《捉妖记》都是动漫结合的电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也到了这个阶段了,观众想要看到电影有更好的后期特效效果。所以,我们要跟国际的先进技术学习,和国外的先进团队交流,这样来推动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 希望通过和好莱坞的特效公司等后期制作团队的合作,使我们之后的作品能运用到前沿的科技,适应市场的需求。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的巨大成功也让很多中国影视公司眼红。国产动画目前处于“转型期”,从以往的《喜羊羊》类低龄动画逐渐过渡到“合家欢”型的动画。很明显,华策嗅到了这个市场需求。

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向好莱坞学习后期制作技术固然重要。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链。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开发往往在其下映后还在继续,各种根据电影开发的网络游戏、产品甚至主题公园,都是电影盈利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好莱坞电影收入中的票房收入占三成左右,高达七成收入来自于衍生品。这也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路径之一。

澎湃新闻:现在中国小型影视公司层出不穷,这对华策是一种威胁还是大盘整合前的契机?

赵依芳:我觉得,任何时间点都存在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在一个行业洗牌和变化的过程中。 要发展,就希望要有变化。我的理解是,只要努力和做好战略部署,就是一个好的机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