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梵高X蒙克:疯狂的生命在艺术中重合

松子
2015-09-28 08:04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一声枪响与一声尖叫在那栋黄色的房子里回响,回声传过海峡,使9月25日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开幕的“蒙克X梵高”(Munch Van Gogh)充斥着遗憾与恐怖的气息。

展览海报,梵高和蒙克的绘画中存在着某种隐秘的关联。

此次展览展出了荷兰梵高博物馆和挪威蒙克博物馆收藏的100多幅画作,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将这两位艺术家作品进行比较展出。

挪威皇后和荷兰女王共同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参观“蒙克梵高”展。

1890年,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在法国乡村开枪自杀。三年后,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在日落时分的奥斯陆峡湾漫步。多年以后,他这样回忆到,随着太阳渐渐落下,一幕可怕的景象紧紧地抓住了他:

“空气变得像血一样红,火一样的线条刺向天空……我感觉到了一声刺耳的尖叫,我确实听到了一声刺耳的尖叫。”(“The air became like blood – with piercing strands of fire ... I felt a great scream – and I actually heard a great scream.”)

呐喊,蒙克,1893

蒙克1893年的画作《呐喊》(The Scream)由奥斯陆蒙克博物馆借出,如今正悬挂在《乌云下的麦田》 (Wheatfield under Thunderclouds)边。

乌云下的麦田,1890年7月梵高作于瓦兹河畔

《乌云下的麦田》是梵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创作的。在《乌云下的麦田》中,梵高描绘的天空华美恢宏、潮湿厚重、甚至过于厚重,画中涂抹着大片的蓝色与白色。但在《呐喊》中,蒙克描绘的天空像一道不祥的极光,又像一道放射状的火焰。

面对梵高,我们需要揣测画中蓝天表达的情感状态。然而,蒙克的这幅画并不存在歧义。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穿着长袍的僧侣,没有头发,脑袋像个骷髅头,眼睛闪现着痛苦,嘴巴张成椭圆形,也表达着极度的苦恼。

左:蒙克《呐喊》(1893);右:梵高《特兰凯塔耶的铁桥》(1888)

也许,其他的散步者在峡湾前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而这位孤独的艺术家却能听到那声把自然撕裂的尖叫,并表达了出来。

展览现场

当我们走在展厅,欣赏蒙克和梵高用作品对话的同时,其实也是一场探索“表现主义”诞生的旅程。

然而,在现实中两人从未谋面,梵高应该不知道蒙克的存在(活到1944年的蒙克最终肯定听说过梵高)。但两人都凭直觉感受到了某种相似的东西:

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大声疾呼,他们试图要用色彩表达自己,他们听到一阵音乐或者一声尖叫,他们将天空和田野联系到一起。

梵高和蒙克将这种极端的敏感完整记录下来,而记录的方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艺术。

左:梵高《黄房子》(1888);右:蒙克《红色弗吉尼亚爬山虎》(1898-1900)

“蒙克X梵高”比较了这两个伟大艺术家的一些最伟大的作品。除了《呐喊》四个版本中的一个以外,蒙克的另一些代表作有《红色弗吉尼亚爬山虎》(Red Virginia Creeper,1898-1900),画中描绘了一栋看似在滴血的房子,似乎比《呐喊》中的更恐怖。另一幅黑暗色情的《玛利亚》(Madonna,1895-1897),甚至带有世纪末启示录的意味。

蒙克 《玛利亚》

而梵高则以《罗纳河上的星夜》(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8)以及《黄房子》( The Yellow House,1888)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好像是一出戏剧,两个热情激进的艺术家都永远地生活在盛怒与疯狂中。

左:蒙克《星空》(1922-1924);右:梵高《罗纳河上的星空》(1888)

如果,蒙克和梵高成为朋友,他是否比高更更理解梵高?

彼时,梵高租下了地处阿尔勒的黄房子,并且用色彩明亮的向日葵装饰它。在梵高乌托邦的艺术之梦中,他幻想着艺术家们能亲密无间地一起工作。但事与愿违,梵高接收了保罗•高更作为留宿宾客,最终乌托邦的美梦在自我伤害与住院治疗中破灭了。

那么,蒙克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艺术伙伴?在蒙克1889年的画作《夏夜,英格尔在海滩》(Summer Night: Inger on the Beach),自然是一种神圣而鲜活的存在,它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内心之光”,就如同梵高笔下蓝色里的点点星光。

蒙克,夏夜,英格尔在海滩,1889

在艺术上,梵高和蒙克都被法国印象派点燃,两人也同样欣赏高更用抽象的、象征的手法进行大胆创作。蒙克那些噩梦似的版画表现了孤独的心灵和堕落的性欲,这些更多受到了高更的影响。

左:梵高《作画时的自画像》(1887-88);右:蒙克《拿着调色板的自画像》(1926)

蒙克(左)和梵高的照片

如果问一个精神科医生,我们熟知的画家中谁的困扰最多?答案将会很简单——蒙克。

很显然,蒙克的病态从他的作品中一眼就可以读出。不仅仅是因为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尖叫的僵尸。想想他那幅名为《嫉妒》(Jealousy)的画作吧。在那幅画中,当一个女人向一个喜好窥阴的男人展示她的身体时,一个长着胡子的年轻人睁着大眼睛,却只盯着虚无。或者想想那幅《红色弗吉尼亚爬山虎》。当血色覆盖了整个房子,并蔓延到泥泞的小径,与《嫉妒》中同样痛苦的脸庞却只盯着恐怖的深渊。

嫉妒,蒙克,1895年

相比之下,梵高的作品似乎没有受到病态、绝望或者自我怜悯的影响。他写信时喜欢用“握个手”作为结束,他还推荐大家像自己一样抽烟斗以便保持清醒和快乐。他的画就摆在蒙克的那些画旁边,都是对和睦与希望的金色梦想。他看到了根本的魔法,他看到了神的力量。他听到的并非是一声尖叫,而是狂喜的呐喊。

左:梵高《林下》(1889);右:蒙克《春天的榆树林》(1923)

蒙克是一个可怕的诗人,他吟诵黑暗、吸血鬼、谋杀。他的艺术是充满性欲、堕落反常的。

而麦田里的梵高是一个信徒,直到乌鸦到来之前,他都充满了爱。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蒙克X梵高”(exhibition Munch Van Gogh)

展览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5年9月25日-2016年1月17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