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祝贺与反思

2015-10-07 19:5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中国大陆科研人员打开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大门。

现年八十五岁的屠呦呦长期处于中国科学界边缘,若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院长饶毅的“再发现”以及她于2011年获得美国“拉斯克奖”,她及中国青蒿素相关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已经被中国社会遗忘。

这种状况原因颇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屠女士作为以现代药物学、化学方法研究中药的药学家,她与现行中医药研究格格不入,多年来既不能申请课题,也无法获得国家项目经费支持。

这不是屠女士一个人的遭遇。以现代科学方法从中国传统药物中寻找新药的道路,在中国早已越走越窄。与屠呦呦受到中医药界冷落和排挤适成对照,化学成分不确定、适应证不明确的中药,仍然被为数众多的中国药厂用来牟取大量利益。

屠呦呦及其所在的青蒿素研究项目,启动于1967年,与“冷战”密切相关,因此带有明显的军事动员色彩,可谓不计成本。科学界因此认为青蒿素项目的成就难以复制。而反观当下中国科研,研究经费与设备正快速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但科研体制却陷入另一个极端。

科研人员受制于官僚化的考核体制,科研项目申请程序无比繁杂,检查考核过于频繁,使得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精力花在申请项目、应对考核上,滋生许多腐败问题。另外,来自政府的科研资金分配,往往由多个部门负责,科研聚焦不够,项目碎片化严重,产出低下,浪费严重。这些体制问题制约着中国科研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种世界级科学奖。但科研的目标绝不止于获奖,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国家进步,提升人类福祉,展示科学研究的美与尊严。

不合理的体制让屠呦呦一生中遭遇很多不公平之事,并至今消磨着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意气。我们希望,屠女士获奖能促使中国直面这些问题,并谋求改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