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科院博导的十年农业实验:化肥农药“六不用”却有五倍效益

澎湃新闻记者 梁月静 发自山东平邑
2015-10-10 16:44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10年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他山东农村的家乡筹办弘毅生态农场,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农村变革实验。

他的农场严格执行“六不用”原则: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农膜、不用添加剂、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让乡亲们颇为不解:“这不明摆着是要绝产吗?”

10年过去,农场开的淘宝店销售规模稳步上升,市场化尝试初获成功。

这场实验背后是中国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和食品安全问题。

在蒋高明通过社交媒体广为流传的《调查:千疮百孔的中国农村》一文中,他像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写的,用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家乡数十年来的环境巨变:

“山东省平邑县卞桥镇蒋家庄村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叫金线河。村里人对这条小河有着很多的回忆:河里有很多的鱼,夏天发洪水时可以在浅滩上抓到几十斤重的大鲤鱼,鱼是从上游水库里跑出来的,水流平缓时也能看到一些鱼儿在浅浅的水底下静静地呆着。有一种鱼,我们叫它“沙里趴”(学名沙鳢,鳢科鱼类),用手就能抓住,至于深水里的螃蟹、虾米、青蛙、泥鳅等就更多了。孩子们用笊篱就能捞虾,手巧的还会织渔网,并织成簸箕的形状,绑在长杆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

今天,这条小河已经严重变臭,不能游泳,更不能喝了,水里的鱼虾没有了,沿河的芦苇荡没有了。村民们因病去世的多了,而更多的病,都是在医院里查出的癌症。农民死亡原因中,90%以上为各种疾病,其中以癌症为主。最近10年来,除了写明服毒、上吊死亡、事故外,该村农民死因多为癌症,而自然死亡的比例很小。”

蒋家庄只是中国农村污染的一个缩影。于是蒋高明投身其中,探索改变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由于观念滞后和认识偏差,包括政府官员和农民在内,每个人参与其中而不自觉。“化肥越来越便宜,当地政府有补贴。但这反而带来负面影响,污染了环境,没有被庄稼吸收掉。”

蒋高明“对农业的西化现象有不同意见”,“唯洋是瞻,美国怎么干我们怎么干”,他认为“农业不能不计成本地提高产量,必须得改革了”,必须“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不要把这么多人都吸到城市里来,如果农村的生命力恢复,农民能就业,生活有尊严,能挣钱,其实农村是很养人的”。

而他认为主要途径则是“唤醒城市消费者,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他们的食物是哪儿来的,就算造假了都不知道谁给你生产的,吃出问题都找不到人,把钱都交给医院了”。

蒋高明的实验刚开了个头,要实现中国农村环境和食品安全形势的改变,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

“这样的一种生产技术如何能够让更多农户学到,可能不是弘毅模式本身的问题,蒋老师作为一个科学家身体力行做试验,而涉及到农业政策和农技推广那就需要政策上的改变了。”建立中国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的石嫣就此评论说。

2015年9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赴蒋高明家乡,在田间地头对话这位51岁的科学家。

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

“当地政府补贴化肥,反而做了坏事,污染了环境”

澎湃新闻:弘毅农场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建立起来的?

蒋高明:实际上在当选泰山学者之后我就开始(筹办)了,2006年动工。

澎湃新闻:当时就已经提出了“六不用”?

蒋高明:当时的概念还没有这么完整。当时是开始养牛,因为我之前是做草原生态恢复的,只要管好了牲口,春季以后草原生态恢复得非常好,现在恢复得最好的草原还是我们做的。你(恢复生态)就要给牲口找吃的,我们当时在内蒙古种玉米给牛吃。因为我是山东人,当时还来回跑山东,在我们山东玉米秸秆就全被烧掉了。都是牲口饲料,为什么这边烧那边开垦?国家为治理沙尘暴一年要花掉一百多个亿,这头秸秆烧掉又污染,也不让烧,我就想有没有一举两得的方法,既治理沙尘暴,又把秸秆焚烧问题解畜决,同时带动牧业。

后来我们就提出了方案“畜南下,禽北上”:内蒙的牛羊吃内地的秸秆,把秸秆变废为宝,给牲口当饲料,产生的有机肥再回到田里,还能提高产量;把笼养鸡放到草原上去,因为这里有空间,死鸡问题会比较少,解决牧民收入问题,还有利于生态恢复。从那时候开始,整个“六不用”的概念是一步步完善的。

澎湃新闻:2005年的时候提出“生态农业”概念的农场多吗?

蒋高明:不多。其实生态农业这个词在八十年代就产生了,但是一直是理论没有实践,没人具体去做过。到底生态农业的产量会不会低,病虫害能不能防?大家都很关心。我们这里算是一个比较严苛的、极端的实验,“六不用”还要增产,搞农业的人都不相信,以为我们吹牛呢。但自然界的威力确实很大,人类不可想象。我们在草原上也造林,但反而是自然恢复的草,长得前所未有的好。自然力恢复起来,回报是相当大的,现在就做了好多错误,来干涉自然界的事儿。

澎湃新闻:在山东的实践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蒋高明:比如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多。我在2006年做的时候化肥全国使用量是四千万吨左右,现在已经到五千多万吨了。配方施肥想控制这个量,反而越施越多。这个结果是因为施肥的思路是错误的。按这个比例来看,接近四千万吨根本没有被庄稼吸收的,是污染了环境的。农药也是一样。

澎湃新闻:平邑也是如此?

蒋高明:一样的。因为化肥越来越便宜,当地政府有补贴。但这反而做了坏事了,污染了环境,没有被庄稼吸收掉。农药用量也相当大,我估计有90%都不是杀虫,而是被环境吸收了。在生产链条上,已经有了污染。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粮价太便宜了。你这么做的话谁都不去干了,因为难吃,卖不上价位,谁也不卖,就是恶性循环。我们经常看到白菜、桃烂在地里的新闻,因为土地肥力下降了,口味不好。再加上大量进口,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再加上转基因的问题。所以农业的事儿是很复杂的,不一定单指产量,也不能再不计成本地提高产量,所以我们觉得必须得改革了

澎湃新闻:您一直做的是农业实验,但发表的调查文章是关于农村污染的。

蒋高明:对,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做生态农业,农药化肥全停了,但周围的人还在用传统的方法,就污染嘛。实际上,污染调查是个副产品,我们也是做环保,但是主要是从农业上,怎样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提高产量,取得收效,把污染停下来,这就是有破有立。现在是破立同时做,没想到破的工作已经宣传出去了,立的方面大家还不知道,因为微信传得很快。那份调查报告肯定不像我们做实验那么严谨,实验是需要数据支撑的。

生态农业可以一揽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澎湃新闻:据你所知,现在农场周边的居民接受你的观点吗?

蒋高明:影响很大,他们要采纳是取决于我们,要是我们的营业额大发展,产品不够销,我们肯定要带动他们了。农民也知道我们的办法好,他也承认物理方法比化学方法好,也承认产量高,也承认口感好,他自己也想吃,但就是贵,他舍不得吃,有的可能买了给孩子吃,给老人吃,像鸡蛋、苹果……

所以如果把生态农业做成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农民、城市消费者,就会做出巨大的贡献,因为这个可以一揽子解决,零污染,零农残,好的口感,而且和健康有直接关系

澎湃新闻:您的农场怎么从普遍污染的大环境中做到独立

蒋高明:好多人都问这个问题。像臭气是有影响的,毕竟会熏。但像农药这一块儿,以前就有人担心,别人打我不打,别人的虫子会不会跑我家里来。但根据我们的实验,是不会的。因为别人在用有害的方式控制的同时,我们也在用无害的方式控制,都在控制,所以不用担心,这个我们是有严格的数据的。

但是像除草剂肯定有扩散,他用了多少会对我这里有伤害,所以我也希望大家都搞生态的,因为除草剂是会飘很远的。农药的话就是对用药的人体伤害比较大,不太扩散,打药的农民都是近距离接触。在美国就是飞机喷洒。距离近的话会对人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在我们的调查报告里也提出来了。现在得癌症的很多,近距离接触有毒农药,尤其草甘膦等除草剂,是很要命的。

澎湃新闻:现在生态农场很多,弘毅的特殊之处是什么?

蒋高明:不太一样。我是在真正的农村,我是一竿子打到底,是在带着农民做。我们更偏重科研,是用严格的事实在说话。另外我们不是提前收消费者的钱,我也不去宣传,就是放在朋友圈里,然后越扩越多。别的都市型的农业也是一种新方式。

澎湃新闻:我可以理解为,都市型的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创业盈利?

蒋高明:弘毅也可以盈利啊,都能,农民不能赚钱吗?从现在的实验结果来看,我一亩地的效益,至少顶农民五亩地的效益了,那四亩地的效益哪儿来的,就是(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这是很明显的,我们的东西是有人愿意买单的,污染东西你也不愿意吃,一样的。尤其给孩子吃的时候,很多妈妈就很着急找放心的食物给孩子吃。其实这个东西是不是放心的,首先是有技术能做出来,其次也能测出来,一测出来你造假了,连有机的也造假,那当然做不成功。

“我对农业的西化现象有不同意见”

澎湃新闻:弘毅的模式是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都是有影响的?

蒋高明:对,一个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另外不要把这么多人都吸到城市里来,如果你农村的生命力恢复,农民能就业,生活有尊严,能挣钱,其实农村是很养人的

如果按照生态农业的做法,首先环境会好起来,所以这篇文章写出来后,地方政府是很紧张的,打电话找我,我说你找我没用,事实就摆在那儿呢,他让我删,我可以删掉一两篇,但扩散了这么多怎么删啊。他们认为(环境)不能改变,其实是能改变的,只是不愿去改变,实际上为什么污染一直存在,还不是纵容的,交点钱又让干了,细追查问题就大了去了。很多农业部的领导和专家,我都把他们说服了,以前他们觉得我这个是不是闹着玩儿,产量低,我说是这么回事吗,产量是高的,是看农民愿不愿往里投入劳动,为什么(弘毅的产品)高附加值,因为投入了劳动,现在人力成本高,如果大家都不投入劳动,那产量肯定高不了。造假太容易了,但身体肯定会受不了的。

澎湃新闻:这么多年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来自哪里?

蒋高明:最大的困难还是一些不理解。目前还是我们课题经费、科研组在苦撑着,并没有得到国家大的补助,甚至同行们还在有意地边缘化你。我们也写了一些报告、内参,但往往石沉大海。农业部认为主流应该是美国式的大农业,我们是正相反的。这是一个压力。但我比较有信心,我觉得慢慢还能说服很多人,我觉得主要是要唤醒城市消费者,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他们的食物是哪儿来的,就算造假了都不知道谁给你生产的,吃出问题都找不到人,把钱都交给医院了。要说困难也有困难,但我都熬过来了,有时候资金紧张,养鸡一天就要两三百块钱的料,好多钱都是我自己掏腰包在做,挺难的,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循环链能不能接上,现在看来是接上了,尤其是和城市消费者这一块儿

破容易,立难,污染了有味儿都知道,但要立的话,用十年都不一定立得起来。不过也值,在这十年中我培养了很多研究生,发表了五十多篇学术论文。最近欧盟的人看到我们的成果了,他们也在介绍,一万九千个决策者看我们的成果,他们自己替我们写稿子,发达国家都注意到了。咱们基本还是唯洋是瞻,美国怎么干我们怎么干,没必要,我现在对农业的西化现象是有不同意见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