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转铃专栏:赞美怨妇

小转铃
2015-10-15 17:50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随着复旦历史系教授婚变门的曝光以及女权思潮的进一步发酵,人们对怨妇的嘲讽和挖苦已甚嚣尘上:经济独立的单身职业女性厌恶她们,仿佛从她们身上看到了输不起还色厉内荏的上一辈;许多女权主义者会为荡妇正名,却不喜欢怨妇,因为她们深陷于传统婚恋价值观之中无法自拔,“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讽刺的是,自认妇女之友的男性恰恰宣称“99%的女权主义者都是怨妇”,对女权主义者们发动了满点的怨妇攻击;至于男性普罗大众,则对她们极尽嘲讽之能事,在他们看来,怨妇身上丝毫没有女性的柔美、优雅和善解人意,全部是心智失常的黄脸婆。怨妇们何其荣幸,成为了各大群体共同的假想敌,可以说,2015年是怨妇年!

其实,对怨妇的评价一落千丈,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把怨妇两字拆开看就不坏。怨,有讽刺之意,子曰,诗可以兴观群怨,怨刺上政,是士人的本份之一。妇,有柔美闲雅意,荀子乐论里写,“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妇好是琴之象,古琴,又是知识分子的基础装备。总之,怨也好,妇也好,都是士人生活之象,所以唐诗宋词里一大半的闺怨诗,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士人们扮怨妇毫无心理压力,反而觉得这种表达方式知情识趣,是委婉要求加薪升职的职场必备技能。

就像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标签一样,怨妇,与其说是一个真实的群体,倒不如说是顺势而生的一种社会心理投射。举个例子来说,美国已婚女性,在二十世纪之前,地位是相当低的,她们不仅在公共议题上毫无发言权,也不能继承财产,甚至工作领薪,换言之,她们的政治主张和财产权都要倚靠她们的丈夫才能实行。1867年,美国伊利诺芝州最高法院判决说:“让一个已婚的女性像单身者那样控制和享用她的财产是绝对办不到的,这样实际上就等于给了她废除婚姻的自由了。”与此同时,在文艺作品里,家庭主妇却是甜美、优雅和道德的化身,文人们怀着柔情蜜意百般歌颂家庭主妇,仿佛她们是一切美善之源。

直到1920年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境况才开始变得稍微好了一些。她们开始积极参与慈善、权利争取等各种社会活动,著名的13年禁酒令就有她们的功劳。可这时文艺作品里的主妇形象却一落千丈,男人们对女性的公共议事权厌烦透顶,主妇从甜美小天使的化身,变成了整日唠叨、神经质的恶毒泼妇,就跟现在人们说的怨妇差不多。就像老人们常说的,好的妻子是死的妻子,或者至少是沉默的妻子,如若不然,那就是个怨妇。

其实,暂时做个怨妇又有何妨呢?恋爱失败都要缓上一阵,婚姻失败,还不许大家有点起床气吗?多发几句牢骚也无妨。其实,男人思维、谈论、刻薄女人的篇幅远较此冗长,所谓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日记里写,“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就连物理学家霍金都承认自己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想女人。女人谈论男人,被叫做八卦,男人讨论女人,自称为信息交流。说女权主义者都是怨妇,不算侮辱,只是不太准确。我感觉中国现在的女权主义者还是以单身的职业女性为多,可怨妇的确应该是最有潜力成为女权主义者的一个群体,婚姻生活就是她们的萨摩亚岛,婚姻生活中的种种变态仪式她们都曾亲身经历,个个都有资格成为反省力MAX的人类学家。美国的每一次妇女解放运动都少不了“怨妇”的主导,从二十世纪早期的白人“怨妇”运动,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薪阶层“怨妇”运动,她们从令人压抑的婚姻生活中解脱出来,做了无数扶贫爱幼、主张女性权利、增进社会组织的大功德事。所谓的怨妇,多半比年轻女孩有更多的经济资源,有学历,有经验,务实,还见识过人性中的黑暗与悲哀,领袖需要具备的一切素质,怨妇身上都有——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怨妇,我看好你们唷!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