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什么时候起,赖以生存的劳动成为了痛苦的打工?

2021-08-05 07: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失去生产资料开始,劳动者成为了打工人。在工业时代,工人踏进工厂,即成为巨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在流水线上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他们的身体乃至思想都受到控制,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权。

进入后工业时代,信息、知识服务也进入了资本主义体系。律师、程序员、银行职员、金融从业者……这些出入于写字楼的打工族有不错的收入,是社会的精英,但他们也深陷于焦虑和痛苦之中。而互联网的喷薄,又催生了许多数据系统下的零工,打工人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依然需要劳动,需要谋生的当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被充分地讨论。比如,打工令人痛苦的原因何在?人是如何被异化的?不同类型的打工有何不同?社交媒体视野之外的打工什么样?因此,今天单读 Pick 介绍十部聚焦打工的影像作品,它们都出自 VCD 策划的 2021 夏季影展“打工”。这些创作者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打工人的苦痛,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抵抗和批判,借由他们的镜头,我们能够以更丰富的维度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与打工之间的关系。

打工

撰文:VCD

001

一镜中的劳作

《一镜中的劳作》 ©️ Antje Ehmann & Harun Farocki

Labour in a Single Shot /2011-2014 /共约 60min /数字

《一镜中的劳作》是安吉·阿赫曼和哈伦·法罗基在 2011 年开始的合作计划。他们前往世界各地组织影像工作坊,邀请参与者每人用一至两分钟长、没有任何剪辑的单镜头影片,联合创造了一部收录不同工作形式的百科全书。在这些影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进行手工劳作的纺织女工,流水线上的零件加工者,也可以看到坐在办公室面对着电脑屏幕的职员(工作在不可见的维度进行着),在不同的维度发生的工作行为被揭示。其主题则是关于法罗基一生致力于研究并践行的——劳动。

安吉·阿赫曼

Antje EHMANN

生于 1968 年,德国艺术家、作家、策展人、制片人。策展及艺术项目包括:《哈伦·法罗基:谁是负责任?》《我该如何命名我所缺少的?》《一镜中的劳作》。出版物包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和生活》《严肃游戏:战争-媒体-艺术》(与拉尔夫·贝尔合著)。2011年,阿赫曼与哈伦·法罗基在十五个城市开展了《一镜中的劳作》(Le Travail en une seule prise)工作坊,项目要求参与者利用任何种类的拍摄设备记录在一到两分钟之内劳动的过程。

哈伦·法罗基

Harun FAROCKI

哈伦·法罗基,德国电影制作人、艺术家和媒介理论家,1944 年生于当时附属于日耳曼的捷克斯洛伐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影像作者之一。法罗基的创作横跨论文电影、实验影像、直接电影和录像装置等多个领域,探讨媒介体制、现代视觉规训和军事图像等广阔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文字、声音和图像间的关系被不断地暴露和审视,以始终保持对事物和事物的副本间距离的清晰意识。在法罗基看来,当下的世界在流动的景观内已然丧失了物质的重量,因而现实必须不断重新开始,必须通过抵制媒介一体化,抵制其视觉和知识工具来实现。

002

八小时不是一日

《八小时不是一日》截帧 ©️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Foundation

Eight Hours Don't Make a Day /1972 /德语对白 Dialog in German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500min /数字HD

《八小时不是一日》是一部由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执导拍摄的时长八小时的家庭剧集,于 1972 年和 1973 年分五部分在德国电视台播出。影片聚焦于 70 年代的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讲述了一家三代在时代氛围下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法斯宾德用封闭的古怪家庭暗喻都市的牢笼,暗讽地将工会罢工、劳资谈判等国家经济问题在每一次的冲突中表现出来。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为《世界旦夕之间》《恐惧吞噬灵魂》等。法斯宾德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者导演,14 年的拍片生涯总共执导过 41 部电影。他热衷于舞台剧与间离效果的艺术风格,以冰冷残酷的视角审视社会现实。法斯宾德相信电影的教育作用,通过影像,他不断批判社会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同性恋群体的压迫。这位天才型的导演在他 37 岁时因用药过量猝然离世。

003

工人们

《工人们》截帧 ©️ 蒋志

Workers /2003 /无对白 No dialog /5min /数字SD

《工人们》是艺术家蒋志 2003 年拍摄的短片。在这部 5 分钟的短片中,蒋志聚焦于建筑工人这一群体,他们身着鲜艳的黄色制服,却是城市生活图景中难以被看到的那一群人。蒋志使用纯色背景将他们凸显,并将工人形象进行剪贴,拼接出不同的符号。扁平二维的工人形象被抛起、跌落、拉伸、折叠、或首尾相连,通过先锋艺术手法制造出一场微小的劳动者庆典。

蒋志

JIANG Zhi

蒋志,70 年代生重要当代艺术家之一,1995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北京。蒋志的创作媒介涵盖范围很广,包括录像、摄影、绘画、装置、文字等。从其艺术生涯早期开始,蒋志便在摄影的同时写小说,这也使其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度的兴趣。蒋志常常将自己定位为诗歌、社会学和艺术的交叉点。在作品中他将熟稔的、私人的以及世俗的社会经验编织在一起,与此同时保留了日常生活与我们阅读文本之间的张力。他的作品微妙、开放,充满了诗意的活力。

004

团结者

《团结者》截帧 ©️ 新工人影像小组

The Solidarity /2015- /汉语对白 Dialog in Mandarin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60min /数字SD

《团结者》是一部由众多影像片段组成的集锦,分为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居住+儿童、和斗争五部分,每个部分从5分钟到20分钟不等。《团结者》聚焦于打工者从个体困境到走向团结过程中所面临的双重困境:既遭到外部的压迫,又有处理内部自身的不成熟(比如,工友群体里对更女性和儿童的漠视、歧视甚至欺侮)。这部合集着力表现底层群体善良的本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相互团结的愿望。

新工人影像小组

The Migrant Workers Video Collective

新工人影像小组成立于 2016 年,是一个共同创作纪录片、剧情片等视频作品的集体,已完成剧情长片《移民二代》和纪录片《野草集》。新工人影像小组希望通过影像的手段,展现新工人在走向自我认知和建立主体性的过程中,其内部的主观动力和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影像的手段对新工人之间现阶段的合作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005

点击工

《点击工》截帧 ©️ Martin Le Chevallier

Clickworkers /2017 /法语旁白 Narration in French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8min /数字HD

《点击工》是马丁·勒·舍瓦利耶于 2017 年拍摄的影像作品。影片中的不动主义与沉浸式纪录片实践背道而驰,它是以第三方新闻(书面新闻、新闻图片等)体系为基础的。不同的室内场景的固定静态空镜,配合画外女性配音朗读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工人的自述。七个虚构的肖像映照了七个不同的“影子工人”的缩影。一部文本大于影像的作品,同样声音的叙述道出了每日为了微薄薪水做着无用功的隐忍女性的证词。

马丁·勒·舍瓦利耶

Martin Le CHEVALLIER

马丁·勒·舍瓦利耶,出生于 1968 年,法国独立视觉艺术家,曾担任法国日报 Liberation 艺术总监。他的作品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它们采用视频、装置、现场干预或过程的形式。自上世纪 90 年代就一直致力于拍摄创作具有批判性地审视当代意识形态和影像作品和艺术装置。

006

父亲:“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

《父亲:“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截帧 ©️ 胡伟

Father: “Tomorrow, don’t act smart with the boss, find out what he wants first.” /2018 /汉语普通话旁白 Narration in Mandarin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25min22s /数字HD

《父亲:“明天不要再去跟老板叫板,先想想他到底要什么。”》是胡伟 2018 年同名个展中展出的影像装置。这一题目取自法国电影《人力资源》里父子之间因为工作引起争执的一段对话。这件作品通过对不同劳动主体的采访和跟踪式拍摄,以穿梭于虚拟与现实的方式讨论了从“后福特”转向“后工作”的生产模式的过程。作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包括自我资本与治愈、爱的经济化以及债务数字身体。

胡伟

HU Wei

胡伟是一位工作生活于北京的艺术家。他使用包括录像、装置、摄影、表演以及写作等多种媒介进行艺术实践,试图在外部现实与艺术叙述之间建立起可思辨的联系。作品中也会经常讨论艺术工作和其他工作作为一个劳动的概念的相似与不同。劳动与资本——这也是他的作品乐于探讨的方向。他曾获得韩国艺美基金会“东亚艺术扶持计划”大奖,并被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2018)。胡伟也是独立艺术空间“激发研究所(IFP)”的运营者之一。

007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海报 ©️ El Sur Films

La Mano Invisible /2016 /西语对白 Dialogue in Spanish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83min

近年来,由于劳动条件和劳动方法的改变,在许多情景下,工作近乎于一种表演。《看不见的手》根据艾萨克·罗莎(Isaac Rosa)的同名小说改编,对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劳动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粗略又不失精彩的观察。影片讲述了一艘工业船上,一群工人受雇佣在观众面前的“工作”。瓦工、屠夫、裁缝、电话推销员、服务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和清洁工每天习以为常地执行工作任务。而数十名观众则在黑暗中观察着他们的表演。该片作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获 2017 年 Feroz 大奖的特别奖提名。

大卫·马西安

David MACIÁN

西班牙新生代影人,导演、编剧、制作人。大卫·马西安出生于西班牙港口城市卡塔赫纳,因其喜剧短片及奇幻短片为人所知,曾多次获得西班牙国内或国际奖项。代表作品包括《看不见的手》《The Amazing Scarlet Thunder》《Zero》《Tropezones》等。马西安的《Tropezones》曾在2009年无畏电影节获最佳外语片奖,2010 年空前电影国际短片节获金像奖,《看不见的手》获 2017 年图卢兹西班牙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处女作。其作品亦曾展于包括伦敦劳工电影节在内的世界各地电影节。

008

复印店

《复印店》截帧©Virgil Widrich, courtesy of Re:Voir

Copyshop /2001 /无对白 No dialogue /10min /数字

《复印店》讲述了复印店员工阿尔弗莱德·凯格尔每天起床重复着同样的流程,后来发现自己被完全复制的故事。该片借助“自我”被“复制”和复印机“复制”生活的奇妙故事传达了导演维吉尔·维德里希对于机械时代人类整体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复印店》的制作本身也十分值得玩味,每一帧画面都是在拍摄完成之后,由 DV 机录入计算机中,再由计算机激光打印成数万张黑白图片,最后把图片做成 35mm 的动画电影。本片获 2001 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提名,同时入围包括香港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西雅图国际电影节在内的数百个国际电影节 。

维吉尔·维德里希

Virgil WIDRICH

奥地利导演、编剧、制片人,1981 年,维吉尔·维德里希自编自导动画短片《Auch Farbe kannträumen》,正式开启了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剪纸拼贴大电影》《复印店》《1000 个小时的夜晚》。维吉尔擅长运用不同媒介来进行电影创作,他的作品通常将真人表演与视觉效果融合在一起,高度注重艺术手法的革新。曾获得第 22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第 74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第 56 届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提名。

009

让娜·迪尔曼

《让娜·迪尔曼》截帧 ©️ 1975 - Olympic Films

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 /1975 /法语 Dialogue in French /中英字幕 Chinese & English subtitles /201min /DCP

《让娜·迪尔曼》是阿克曼的成名之作,也是影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权作品”。即便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者本人也并不希望被这样归类,影片对于女性超乎真实的描绘却让它始终立于此位。这部影片用长达 3 小时 18 分钟的时长记录了一名中年寡妇三天的日常生活。大量固定的中景镜头下,迪尔曼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家务劳动。每个琐碎的细节都记录在案,与影片的高潮部分的平分秋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女性形象。这部影片也是阿克曼电影语言探索的一个重要并成功的尝试。本片自上映以来获得了包括1975年法罗岛电影节最佳影片在内的诸多殊荣。

香特尔·阿克曼

Chantal AKERMAN

香特尔·阿克曼,上世纪 70 年代后欧洲先锋艺术电影届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她的电影往往被精准的镜头设计、自然而强烈的女性主义以及源远流长余味十足的情感所包围。1971 年阿克曼移居纽约。受到美国实验电影创作观念的影响她创作了实验影像作品《蒙特利旅馆》。然而真正造就阿克曼的作品还是她回到欧洲后拍摄的《我你他她》和《让娜·迪尔曼》。阿克曼和她的女主角德菲因·塞里格一起共同创造出了大银幕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一种审视女性日常生活的新视角。也因此在电影史以及女性主义电影史当中留下了创造性的一笔。2015 年,遭受抑郁症折磨的阿克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 65 岁。

010

人 ⇄幽灵:作为本地人,异乡人和游荡者的外卖员们

《⼈ ⇄ 幽灵:作为本地人,异乡人和游荡者的外卖员们》截帧 ©️ 陈俪莎

HUMAN ⇄ GHOST: Food Delivery Drivers As Locals, Strangers, And Wanderers /2021 /普通话、英语对白 Dialog in English & Mandarin /中文字幕 Chinese subtitles /13min31sec /数字 HD

科技革新,产业转型和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零工。“你一天接触真人的时间有多久?”在这部目前仍在进行中的纪录短片新作里,艺术家采访了多位在芝加哥工作的外卖员。他们因种族身份或移民状态的不同而对这份工作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在我们所熟悉的零工产业景象之外的地方,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这一作品稍稍跳出“剥削-被剥削”的关系,重新讨论高流动性工作的意义。

陈俪莎

CHEN Lisha

陈俪莎是一名关注科技社会学和生物学关系的艺术家,目前是一名芝加哥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她沉迷于探索大型抽象系统和人之间的关系。她的艺术实践主要是观念艺术,涉及多种形式:雕塑,行为,虚拟现实,时装配饰,漫画等。她最近倾向于将物品和行为结合起来,激活物品更高一层的、更情景化的逻辑。她相信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在这个被资本和科技异化的当代里找到自我和生活的新的可能性。

合作伙伴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

World Organization Of

Video Culture Development

国际影像文化促进会(以下简称:VCD 影促会)于 2017 年夏天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我们致力于搭建一个以影像为基础,跨学科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艺术活动及学术交流推动公众共同挖掘影像的文化价值。机构的主要项目包括针对公众,以影像展、讨论会、工作坊为一体的四季影展,线上播客影像操场;以及针对青年创作者的新作者沙龙,先行者计划等。

原标题:《从什么时候起,赖以生存的劳动成为了痛苦的打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