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部中国故事,两种世界表达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5-10-17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10月16日,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花开两地,同时在文化广场与上海大剧院开幕,揭幕之作为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原创现代芭蕾《长恨歌》。以两部作品开幕,并非艺术节首例,但两部均为中国原创新作,一部出自国营艺术机构,一部代表民营艺术机构,却为艺术节首见。

为什么是这两部?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介绍,艺术节历来力推原创,今年共计46台剧目参演,其中21台为原创,两部开幕戏即为个中优秀代表;另外,两部作品都是中国故事,世界表达,用国际语言讲中国故事;再者,二者都为中外合作制作,且均有赴海外巡演的计划,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犹太人在上海》:微光是黑暗中的希望

2015年10月16日晚,开幕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犹太人在上海》是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恒源祥戏剧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作品。这也是上海民营剧团首次成为艺术节开幕演出的主角。

1938年至1939年,大批犹太人为躲纳粹迫害从德国逃往上海,许多上海家庭为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然而,时移势易,这段特殊历史逐渐面貌模糊,年轻一代知之甚少。

“中国如果把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那就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力量,其力量不亚于一颗原子弹。”导演徐俊表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一段话,成为其创作灵感来源。

“手榴弹的故事”最终成为这部剧的创作骨架。在这段真实历史事件里,一位犹太青年运用自己的军工知识,拯救了无数战场上的中国同胞,上海工人为保护这位犹太青年,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战乱不能磨灭人性和爱情的光芒,即便是微光,也是黑暗中的希望。”编剧荣广润、导演徐俊抓住这个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放大。全剧筹备历时三年,为真实反映历史,主创团队曾两赴以色列做文化考察,并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寻找素材。大到主人公原型,小到上海人手把手教犹太难民烧老虎灶、倒马桶的生活细节,舞台上一切都有据可查。

演员团队也是中以混编。为表演准确,剧组曾前往以色列寻找犹太裔演员。整剧全程采用中英双语演唱。

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澎湃新闻记者 高剑平 图

今年9月,《犹太人在上海》在文化广场首演。为准备艺术节开幕,演出团队十一长假也未间断排练。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剧结尾部分戏剧冲突不够强烈,林亦兰因追随弗兰克而中弹身亡,本应为全剧高潮,却因弱化铺垫而让人不知所以。主创团队听取意见后,加强了最后一幕的戏剧冲突,同时缩短了剧中各转场时间。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阅剧无数。在他的观察里,《犹太人在上海》是中国原创音乐剧里,“到目前为止,最像音乐剧的一部,包括故事结构和音乐创作。”

《长恨歌》:像走钢丝一样走了过来

现代芭蕾舞《长恨歌》。高征 澎湃资料

《长恨歌》是上海大剧院联手上海芭蕾舞团,邀请德国编导帕特里克·德·巴纳创排的一部现代芭蕾。

帕特里克直言不想做唐朝的复制品,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套到任一个时代都可以成立。因而,他要做一部绝对属于当下的“世界当代作品”,“走得蛮危险,但我们战斗在一起,就是要做不一样的《长恨歌》。”艺术节开幕前,上芭团长辛丽丽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今年7月,《长恨歌》在大剧院首演。在辛丽丽的印象里,这是上芭走得最艰苦的一次。

离首演还有两星期,原定女主角陈艳因急性肝炎住院,因为排练强度太大,她一下瘦了20斤;吴虎生饰演唐明皇,完全要靠想象勾勒帝王的霸气形象,一路磨合下来,他的脖子、腰椎、胸椎都错位过;陈玄礼的扮演者吴彬排练时摔了个跟头,头皮被削掉一块,当场招来了救护车;张尧要演宦官高力士,排练前三个月一直跪地前行,腿部肿胀,头就没抬起来过。

“我们是古典芭蕾舞团,但这次我要求他们把最得意、最拿手、最漂亮的一面扔掉,重新找到属于世界、属于当代的身体语言。”说起帕特里克,辛丽丽又爱又恨,“我常常说他是疯子,我们一起创作,一起打架,一起笑,一起哭,一路摇摇晃晃,就像走钢丝、走独木桥一样走了过来。”

大剧院的舞台宽36米,深25米,就像一个足球场。这意味着演员要用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能量在台上奔跑。首演结束后,喜欢者有之,纳闷者有之。疑问都集中于,舞美色泽太过幽暗,能否亮堂点?演员能不能穿足尖鞋上台?月宫仙子与其他人的关系过于疏离,能否更明确一点?

现代芭蕾舞《长恨歌》。高征 澎湃资料

为了开幕表演,帕特里克做了不少改动。最明显的是马嵬坡“杨贵妃赐死”一段,到底是谁迫使唐明皇赐死杨贵妃,之前被处理得很模糊,这次,帕特里克加强了“将士逼宫”的设计,同时加强了唐明皇的内心痛楚。

《长恨歌》的修改将持续至后面几轮演出。在辛丽丽看来,芭蕾创作没那么好探索,“没有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做不到。”

张哲也是《长恨歌》诞生至今最坚定的陪伴者。他表示,艺术原创始终是沪上艺术机构的追求,无论国营、民营从未间断,但为何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不是每一部都会成功。甚至,大量艺术创作里,成功的只是少数。不了解创作规律,随便点评上海艺术创作现状,不符合客观事实。”在他看来,艺术节开幕之所以能推两部原创,正是上海各艺术机构对原创追求的成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