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廖信忠:拉近两岸人心的是电视剧,是淘宝

澎湃新闻记者 田春玲
2015-10-23 13:31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廖信忠(台湾作家)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地点: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店

主办:先锋书店、群学书院

台湾作家廖信忠 资料图

【编者按】

《我们台湾这些年》让大陆同胞了解了台湾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2014年,廖信忠又相继出版了《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和《我们台湾这些年2》。2015年10月10日,廖信忠携最新著作《这就是台湾,这才是台湾》做客南京先锋书店,与读者畅聊一个台湾青年心目中真正的台湾。

廖信忠认为,原来能够把两边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识形态,而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让大家产生了共鸣。

以下是廖信忠的演讲摘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主办方授权,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现在台湾2300万人,可能就有2300万个不同的看法,我写书只能代表我自己的观念。

我2007年来到上海工作,到现在刚好8年,这8年经常来往于台湾跟大陆之间,所以很多观念,社会习惯经常会转变,变来变去。

我等下运用几部这几年比较有名台湾电影,讲一些故事,聊一下为什么从1895年以后到现在两岸人的观点、思考差异会越差越多,我们有什么办法慢慢重新开始。我小的时候,我家隔壁有一位老先生,他只有一只手臂,另外一只断了,我小时候问:“您为什么断了一只手?”他就跟我说:“战争时期空袭的时候炸断的。”我那时候年纪小,生气说日本人太坏了,轰炸我们台湾人,他什么也没跟我讲,笑一笑,后来等到大了一点,再多读一点书以后,就更震惊地发现一件事,颠覆我一些价值观的事情,当年轰炸台湾的不是日本,是美国人。我就想,抗战的时候,美国人不是我们的盟友,为什么偷袭台湾,甚至国军也派飞机轰炸台湾,现在大家可能比较能理解,那时候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没有要空袭台湾,因为台湾有很多日本的基地,所以美国必须要空袭台湾。

第一个影片,是电影《海角七号》最末的一个片段,可能有人看过,很多台湾人在码头边,送一些日本人回家,日本投降之后,他们要遣送日本人回家。

这部电影前几年也在大陆上映,这段没有被剪掉,很多人不能接受,会觉得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对台湾来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去码头欢送日本人,这个片段争议主要在这里。大家也知道,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割让台湾,突然之间被割让,那时候台湾人当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1895年,其实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反抗,被日本殖民政府慢慢平复了。甲午战争之后又是日俄战争,打败了两个强选手之后,日本觉得可以跟欧美老牌帝国主义平起平坐了,台湾当时作为日本第一块海外殖民地,他们觉得要好好地积极建设台湾,后来又把台湾作为向南侵略的重要基地,进一步建设台湾,现在不能否认台湾现代化基础建设是在日军殖民统治时期(建设起来的),日本人当然也会防着台湾人,那时候对于台湾人来说,鼓励你学医,学文,一些理科的东西、一些政法的东西不太允许去的。1895年之后,来台湾的日本人不仅仅是日本军人,各阶层老百姓都跟着来台湾,台湾花莲有很多以前日本的渔民村,集装箱什么的,都是日本那时候遗留下来的。一些日本百姓来到台湾,他们的第二代,包括第三代,可能是在台湾出生长大的,那50年里,台湾人身边有日本的邻居,可能会有日本老师、同学,包括有日本的同事,你如果有日本朋友的话,自然会欢送,如果你讨厌日本,自然就不会去欢送日本人。

1895年之后,台湾跟大陆分开了,前几年让我更意外的一个事情,我看到一个文件,南京政府从1931年到1938年,也就是对日抗战爆发的时候,在台北设有中华民国总领事馆,我看到的时候特别震惊,怎么可以在台湾设领事馆,但是我后来再想一下,其实那时候台湾已经是日本的领土,所以才会设一个总领事馆。1895年之后,台湾相对来说是一个和平的环境,除了太平洋战争末期遭受了一些轰炸,那个时候有3万人拿着中华民国护照,住在日本统治之下的台湾。

我刚才说到1895年的时候,台湾有各种大大小小反抗,有些反抗是基于日本人的压迫,最知名一次反抗,大家也知道,前几年有部电影叫《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反映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电影影片。一个人赛德克族的酋长,还有一个日本人特别培养他受高等教育,然后把他送回来的,我们现在来看他们的对话。

(电影片段播放)

刚才的对话里面的命题,就是说现在台湾人在讨论1950年代的时候,日本人为台湾带来了很多文明的事物,虽然他们是殖民者,但是他们为台湾带来了现代文明。

我也想到日本殖民初期,那时候有个长官在台湾进行了一番科学性的考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台湾人的特性,就是爱钱,死好面子,他其实在批评中国人的习性。他们说要把台湾人尽快改造,改造成像日本人一样,所以那时候特别强调奉公的精神,后来这种奉公精神慢慢到了太平洋战争,对于很多台湾人来说,尤其一些望族来说,他们会教育他们下一代说,你一定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中国人,不要忘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甚至他们会请一些以前的私塾先生来教孩子四书五经这些东西,你会看到那时候家里比较有钱的年轻人,会跑到大陆留学,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跑到大陆参与后来的一些共产革命。对于一般老百姓,只要生活过得下去,其实并不在乎是谁统治,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于祖国是有一定期望的,办了很多活动教育台湾人,倡导学国语,说普通话的都是知识分子。

再看《悲情城市》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片段讲那时候的台湾知识分子对祖国的一些看法、期望。

(电影片段播放)

其实刚才片断里面,几个台湾的知识分子讨论,他们会特别关注大陆的一些东西,刚才他们说的《流亡三部曲》,故意唱跑调,那时候台湾知识分子特别模仿祖国的一切东西,他们对祖国来的东西特别喜欢,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也在讨论一些事情,那时候国民党很腐败,到台湾的一些国民党官员要把台湾丰富的农产品运回大陆支援国共内战,慢慢造成很多问题。1945年来接收台湾的国民政府,他们刚打完八年抗战,一个士兵来到台湾,一定会觉得老子好不容易把日本鬼子打跑,可一来到台湾,看到那么多台湾人穿着和服、讲日本话,心里当然不会爽。那时候很多官员、士兵,从心里看不起台湾人,觉得台湾人受到日本人影响太多。那时候台湾人在码头迎接国军士兵,发现这些国军士兵穿得破破烂烂,相比之下,站在旁边的瘦小日本兵,每个人穿得整整齐齐,日本投降之后,他们把锅碗瓢盆都列得一清二楚,相比之下,他们又看到国民政府一些官员、士兵做什么乱七八糟,什么都很随便,他们就开始产生一些怀疑,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祖国吗?再接下来就看到那些官员贪污腐败,短时间之内,很多人开始产生不满,从1945年到1947年累积了那么多民怨,刚才影片中那几个台湾知识分子在“二二八事件”之后讨论台湾的时局。

(电影片段播放)

他们刚才就是在讨论,国民政府来台湾接收这些人,一方面台湾人看不起国民政府,产生了很大矛盾,包括后来一连串的恐怖事件,包括那时候很多“二二八”事件之后去协调的一些知识分子,他们50年之后,好不容易回到祖国怀抱,没想到又发生这些事情,又让他们对祖国感到失望。

到1949年之后,台湾的人口200万了,突然增加了五分之一。那时候蒋介石觉得有一天要打回大陆故乡去,他1949年以后的教育,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一些意识形态影响到了教育,要为反攻大陆做准备,所以1949年之后出生的小朋友,因为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想事情又跟1949年前这批有很大不同。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学校里面,音乐课教的民谣可能会唱一些“万里长城”这样的大陆民谣,教的是一些大陆的历史,包括我一开头就说了,他必须要把以前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这段时间的历史完全抹杀掉,所以我小时候的历史课从19世纪建设台湾开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之后,台湾史消失了,台湾史重新出现已经是1945年了,像我们这些1985年以前受教育的一些人,他们完全不知道这50年台湾发生了什么。开始有些人会挖掘那50年之中发生的事,当然每挖掘一次就刺激既有的价值观。

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多桑》(1994年,吴念真导演作品),讲的是几个兄弟姐妹在1960年代受的教育,跟他们在日本统治时期受教育的父亲,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差异。

(电影片段播放)

1949年之后的一切教育,其实是为了党国,为了反攻大陆,所以他们的想法跟他们的爸爸想法不太一样,他们家三个兄弟姐妹,完全就没有想到,他爸爸那一代经历了什么。

其实这部电影蛮有趣的,就是两代受不同教育,不同政权影响下,两代人思想差异,造成家庭的一些故事。

所以1895年之后,台湾跟大陆真正有连体只有1945年到1949年,大部分台湾人并没有机会来到大陆,不知道大陆是什么样。对于大陆不了解,那时候的教育可能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对我们的教育都是要反攻大陆,那时候很多小朋友害怕书,这些书写得太可怕,让很多小朋友害怕共产党,造成了他们对大陆的看法跟后面几代人对大陆的看法又不一样。

从2000年开始,两岸交往越来越频繁之后,很多人开始对大陆看法慢慢有了一些转变,包括我个人,1999年之后第一次到北京,那之前我还没有到过大陆,对北京的印象是大家穿着蓝色的中山装,一片蓝色海洋。我那时从北京机场高速出来,进入东三环之后,看到特别不能接受,北京竟然有高楼大厦,而且建得比台湾漂亮,那时候就有点崩溃了,因为我那时候脑子里面的北京,只有像天安门那样的宫殿式建筑,只有巨大的苏联式建筑,北京的现代化办公大楼让我感到震惊。

近几年,两岸交流越来越频繁之后,很多台湾人来到大陆,两岸有了更多交流,这是好事,因为从1895年到现在,两岸真正的实质性交往,只有近20年,过去我们都不了解对方,对对方的理解,其实是从政治宣传慢慢想象出来的,而且这种想象慢慢成为了一种刻板印象。

1895年到1949年,两三代人形成了一种对整个时代的看法,因为他们的历史经验,塑造了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我觉得两岸要慢慢化解对对方的一些刻板印象,肯定不是一步达成,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觉得,现在两岸最缺少历史经验的对话,我们也许不能认同对方一些看法,但是我们有必要尊重一下,先听听看,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觉得只有经过对话,才能慢慢塑造出一种新的共识,这种新的共识,可能在慢慢影响我们下一代,下两代。

我觉得可以在一个平台上,代表全国不同阶层四个大组织,成立一个全国对话大会,在这个对话大会平台之上,不同立场的人,不同阶层的人,他们可以经由这个平台,在上面公平地对话,慢慢产生共识,影响下一代。两岸这几年交流越来越频繁,可是在政治上好像还是没有共识。怎么办?我觉得这其实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这可能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今年过年的时候回台湾,我看到我的小侄子唱歌跳舞,我听了很久之后,竟然发现他唱《小苹果》,我震惊了,你怎么会唱小苹果,我妹说他们同班同学家长都是大陆去的,他就跟着唱。后来我又看到台湾电视上到处在放,大家学跳《小苹果》,又让我很震惊。以前台湾人对于大陆来的,电视上出现的大陆的(文化),都觉得是文化挑战,文化侵略,大家心里警惕。可为什么突然之间《小苹果》在台湾很少有人去排斥,去反对。后来我想了很久,特别找了一下这几年大陆的一些影响台湾最深的事物,我发现是连续剧,很多台湾人会觉得大陆一些综艺节目虽然很宏大,但还是蛮粗糙,影响最深的还是连续剧,比如《甄嬛传》、《兰陵王》。尤其《甄嬛传》,那时候在大陆和台湾同步播出,很多大陆网民在论坛上跟台湾网民讨论热烈,完全没有以前针锋相对,非常和谐,原来能够把两边的人心拉近的事情,不涉及意识形态,而是很多人脑子里面认为最俗气的事情。

前两年有个笑话,如果统一台湾,三大法宝:淘宝,顺丰快递、电视剧的字幕,我深有体会,有时候回台湾,去菜市场,发现菜市场老太婆拿着Ipad看韩剧,下面有中文字幕,包括淘宝刚进台湾的时候,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果你选中国台湾省,包邮,大家都选了,来了一个包邮,大家都不在乎了,还产生了热烈的讨论。

我觉得正是一些最生活化的事情,让大家产生了共鸣,就像1895年以后50年日本殖民统治,日本人跟台湾人在同样的社会下生活,一起经历一些社会的事情,慢慢产生共同的意识。1949年之后,外省人到了台湾之后,在这50年当中,其实也共同经历台湾社会发生的一些柴米油盐的(事情),包括物价飞涨、经济危机,岌岌可危的事件,影响到生活的一些事情,产生的利益共同体。

我觉得从这20年开始,两岸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因为我们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从这些最生活化,最柴米油盐的事情当中找到一些共鸣,过去几年,我一直不太喜欢提这些,很多人会比较喜欢这些帝王将相的历史事情,但是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我们在所谓的历史洪流当中都不是那些大将军,我们在历史洪流当中,在战乱中,我们会被历史洪流无情碾压过去,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觉得对话是唯一可行的事情。

很多人会跟我讨论说,解决台湾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场,打得台湾人乖乖听话,如果世界上很多事情靠打一场就能解决,那太容易了,其实很多事情,世界局势发展到现在,不管大陆、欧洲、其实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台湾也是,我觉得用和平的方法,靠我们慢慢地对话,虽然不能同意对方,但是我们能理解对方,从这边再慢慢取得共识,慢慢影响下一代,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