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000幅老照片里的旧中国

邢文军
2015-10-26 18:0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编者按:《风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国影像1917-1932》为图文集,以西德尼·D·甘博在1917-1932年之间拍摄的老照片为主要内容。美国人甘博(1890—1968)是一位社会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和摄影家,终生致力于中国城镇和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和研究。

从1908年到1932年,甘博先后四次访华。甘博用他的摄影机拍摄了总共5000幅黑白照片和彩色幻灯片以及30盘16毫米电影胶片。本书从中精选了200多张照片,涉及1918年紫禁城的停战和平庆典,孙中山葬礼、“五四”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和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等,很多影像资料属于唯一资料。

本文系该书引言,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授权澎湃使用,内容有删节。

四次旅居中国

1908年,甘博随父母和弟弟第一次来中国。他的父亲戴维·B·甘博(David B. Gamble) 刚刚从家族企业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 Co.) 辞去了秘书和司库的职务。老甘博因为健康原因决定提前退休,并举家从辛辛那提迁往西海岸。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建造一栋新房的同时,老甘博夫妇应日本、朝鲜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邀请,带着两个小儿子到远东做了一次长途旅行。

邀请甘博一家访华的主人罗伯特·F. 费佩德(Robert F. Fitch) 是杭州的一位传教士,同时是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费佩德介绍甘博认识了一位在四川省会成都公立大学任教的奈特(Knight)教授。奈特给甘博和费佩德翻看了他在四川地区拍摄的部分照片。“奈特不过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费佩德回忆道,“他的作品远谈不上完美,但他迷人的照片集表明,中国对摄影师和探险家而言是个天堂。”费佩德答应,如果甘博有朝一日回访中国,他一定带年轻人到更偏远的内陆地区进行摄影远足。

在普林斯顿读完大学本科并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社会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甘博的确再次回到中国。

1917年6月至9月,甘博同费佩德和另一位杭州的基督教牧师约翰·H.亚瑟(John H. Arthur) 一起,从上海出发沿扬子江而上,长途跋涉,深入到四川省西北部羌族和藏族居住的边远山区,总行程超过6500公里。这个“美国三人马戏团”在四个月的时间里,拍摄了1000余幅关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劳作、文化和风俗的照片。

摄影远足一结束,甘博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中心。1917年到1919年、1924年到1927年以及1931年到1932年,甘博作为一名志愿者,先后任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和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社会调查干事,并就职于燕京大学基金会。他对中国的城乡做了广泛的社会经济调查,发表了《北京的社会调查》(1921)、《北平市民的家庭生活》(1933)等著作。

甘博旅居中国期间,从未停止过按动那台Graflex牌照相机的快门。到1932年回国时,他记录了涵盖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

然而直到1984年,甘博的这批丰富的照片,包括原始底片、幻灯片和电影胶片都被存放在纽约家里的阁楼上,没有人注意。甘博的照片档案,在1968 年甘博逝世 15 年后才被重新发现。与他的著作一样,这些未经发表的照片也是一个研究中华民国早期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资源宝库。正如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教授所指出的:

甘博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研究中国,同时又能将这三方面融合为一体:第一,他坚信基督教会有助于中国摆脱贫困和落后;第二,他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研究方面受到的专业训练,使他能够积累调查资料和数据为社会改革作准备;第三,他热爱摄影,照相机的镜头成了他关注时代危机的一只眼睛。

历史的见证

甘博记录了1919年五四运动头六个月在北京发生的主要事件:天安门前的学生示威;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北京街头演讲;警察逮捕学生,并将他们关押在临时监狱;以及全城规模的示威游行。

甘博详细记录了1925年3月20日在北京举办的孙中山葬礼。甘博对中国的丧葬礼仪很感兴趣,但他同时意识到孙中山“是民国早期一位著名而又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毫无疑问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孙中山的葬礼对甘博来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而且难得的摄影题材,因此他记录了从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在中央公园结束的整个仪式。中央公园由此改名为中山公园。

甘博用他自己拍摄的照片为他的每一本社会经济学著述配图。这些高质量的照片提供了中国城镇和乡村生活的影像,令人印象深刻,与他著述中细腻的文笔相辅相成。甘博的两本关于北京的书中收录了这样一些照片:通县鞋匠、满族贵夫人、骡轿、“结实无比”的北京大车、骆驼商队、送水的独轮车、乞丐、人力车车棚、旧式和新式监狱、劳苦大众的住房和富裕人家的庭院、神龛和门神、婚礼和葬礼等。

1.学生的和平庆典游行

此照片摄于1918年11月14日,照片中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会员在青年会大楼前进行集会游行,标语上写着:“为世界,造和平,为人类,谋幸福”“世界大同”“公理战胜”“当仁不让”等。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以战胜同盟国而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1918年11月14日,民国政府在天安门召开庆祝大会,决定将14日到16日、28日到30日作为庆祝活动日。11月28日,民国政府在总统府举行胜利庆典,并在故宫太和殿举行中外军队阅兵式,鸣放礼炮 108 响。

甘博得以追踪拍摄庆典期间的主要集会和示威游行活动,并在紫禁城拍摄由当时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主持的胜利庆典和阅兵仪式。甘博拍摄的这些照片大概是有关1918年太和殿和平胜利庆典和中外阅兵活动的唯一影像,极其珍贵。

2.天主教堂和平庆典上的梁士诒

甘博的这张影像摄于1918年11月13日,展现了在“一战”胜利后,出席北京西什库教堂和平庆典上的民国参议院院长梁士诒和协约国的外交官们。影像的焦点定在红光满面的梁士诒身上,此刻他是中外瞩目的民国北洋政府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的重要关头有所建树。

3.感恩节和平庆典阅兵

恰逢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之际,北洋政府邀请各国驻华外交使团在故宫太和殿召开大会庆祝一场大战的胜利,并举行了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场面极为壮观。在故宫内举办阅兵式在历史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4. 太和殿阅兵

照片拍摄于1918年11月28日,这天是世界和平庆贺日,时任民国北洋政府的总统徐世昌在“一战”胜利庆典上致辞,向出席庆典的各国外交官致意。

5. 和平庆典,满族妇女 北京故宫 1918年

6. 阅兵庆典上坐在香炉上的贵妇 北京故宫 1918年

照片摄于1918年11月28日的紫禁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民国政府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在昔日的皇城举行总统阅兵典礼。照片上的贵夫人身着丝绸,坐在大铜香炉台上小歇。

7.孙中山遗像 北京 1925年

照片中的孙中山遗像以鲜花环绕,摆放在灵车后面的一辆马车上,由中央公园社稷坛出发前往碧云寺。远处公园围墙上站满了送葬的人群。

8、孙中山灵车 北京 1925年 

照片中挂有“北京550”号牌照的汽车装载着孙中山先生的灵柩,于3月24日前往碧云寺。由中央公园奉迎灵车到西直门的民众多达30万人,大约有2 万人由西直门步行到碧云寺。

9. 13500个铜板 1917年

甘博拍摄的这幅照片使人联想起“腰缠万贯”一词,形容一个人的身家富有。

但别说万贯缠腰,十几贯都缠不上腰。但到了民国初期铜钱已经贬值,物价上涨,13500 个铜板已经不值多少钱了。

12.站桶 杭州 1918年

照片中的婴儿,活脱脱一副套娃的模样,小东西站在站桶咿咿呀呀地自顾玩耍起来,享用着冬日里难得的暖意。

站桶是下粗上细、上下开口的圆桶,桶内有两层,用漏花木板隔开,上面可放小板凳,让孩子或站或坐,当时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农村,当地大凡嫁女,站桶是必备的嫁妆之一。这里冬无农闲,大人们整日在田里侍弄,女人也不例外,根本无暇照管婴儿,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咬牙忍着把宝宝放入站桶,站桶由此也叫育儿桶。

13.微笑的男孩 北京 1925年

甘博的几张照片记录了“工厂儿童”字样,估计是在北京一家作坊附近拍摄的儿童照片,儿童显然是作坊主人的子女,生活比较殷实。这个世界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贫富差距。这胖墩儿呆萌一笑的瞬间定格成为永恒,穿透岁月时光。

14. 通县鞋匠 北京 1918年

《通县鞋匠》是一幅充满人情味的作品。微笑的鞋匠看上去60多岁,他直视着照相机,手上拿着针线在纳鞋底。鞋匠脸上历经风霜的皱纹,他那双结实的双手,破得不能再破的衣衫,以及简单的补鞋工具。

15.化缘先生 北京 1926年

图为甘博于1926年在北京街巷上拍摄的照片。这名年长的苦行僧用一根钢针穿透面颊,一手一如在庙堂上边敲边念诵佛号,一手拿着行善功德簿,募化街巷上来往的行人。

16.虎服 北京 1919年

甘博这张照片摄于1919年旧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布老虎在中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仍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戴在小孩头上,穿在小孩身上,套在小孩脚上,枕在小孩头下,一直绵延至今。

17.和宫打鬼舞 北京 1919年

雍和宫每年于农历正月三十进行“打鬼”,循例为大愿祈祷法会的一部分。“打鬼”为老北京的俗称,喇嘛称为“跳布扎”。图为甘博1925年所拍雍和宫打鬼序幕第一场“跳白鬼”,照片中是四名扮演白鬼的小喇嘛,头戴白色骷髅面具,着白衣、白裤、白绣花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