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默克尔第八次访华,中德该如何加强政治合作?

刘丽荣
2015-10-29 08:5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4年7月7日,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  东方IC 资料 图

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于今天(10月29日)起访问中国,这是她自2005年出任总理以来第8次访华,她也因此成为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默克尔此行的主要目的包括推进和落实去年10月中德第三轮政府磋商的成果,两国领导人还将就经济问题、当前危机以及各种地区和全球性议题交换看法。

中欧领导人近日互访频繁: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对英国的国事访问,随即迎来到访的荷兰国王;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将于11月访问中国,为即将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寻求支持。

如果说,习近平访英开启了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一个黄金时代,默克尔此次访华的主要任务则是续写“中德合作的黄金十年”。从2005年到2014年,中德经贸关系在默克尔任内发展迅速。在欧盟对华贸易中,德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德国对华贸易总额与英法意三国的对华贸易总额基本持平。2014年,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为加强双边政治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中德现阶段合作的许多重点,都是《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的内容。如何发挥中德关系在中欧关系中的引领作用,中德两国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如何加强在国际事务方面的合作

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加强两国在安全政策和国际事务方面的合作。在中德关系中,相对而言,德国更多关注经贸关系,中国更多思考如何建构多极世界。随着德国对外政策的角色调整,德国参与构建全球秩序的意愿不断强化。德国方面认识到,寻求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办法,无法绕开中国。

中德两国近期调整对外政策,以更为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也为中德政治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除了保持两国高层互访和定期的政府磋商机制,双方商定尽快启动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以此加强两国在外交与安全政策问题上的协调。在政治解决伊核问题、阿富汗问题、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方面,中德存在合作的基础。

在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方面,中德分享共同的立场。中德均为出口大国,主张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相互开放投资,支持建立公正、透明的多边贸易体制。今年3月,中德两国启动高级别财金对话机制,德国宣布愿意成为亚投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并支持中方关于人民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行标准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目标。对于“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德方表示欢迎。德国国内有关中国丝路战略的讨论也指出,应把中国的对外政策利益作为两国深化合作的切入点,加以积极利用。丝路战略也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平衡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二、如何应对中德在经济领域的潜在冲突

经贸关系是中德发展双边合作的主要动力,中德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也集中表现在经济领域。

受到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德国的对外政策近年来越来越服从于经济利益。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转移以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汽车、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德国传统的优势领域,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逐渐构成竞争。欧盟对华光伏双反问题,就是这种竞争的一种表现。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德国对华贸易也面临结构调整。一些德国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尝试在亚洲地区开辟其他市场,但是又无法做到真正疏离中国。

10月初,默克尔带领内阁成员出访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共同主持德印第三轮政府磋商,承诺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推动欧盟与印度重启自贸协定谈判。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在今年超过中国。印度在默克尔第三任期的亚洲政策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经贸合作,在反恐领域以及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方面,印度都是德国的重要伙伴。

自2011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德国与越南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今年8月,欧盟与越南就自贸协定达成原则性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德国是主要的推动者。

虽然中德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与摩擦有所增多,但是中德关系总体发展顺畅。相对于其他亚洲伙伴国家和欧盟成员国,中德关系在经贸交往规模和政治磋商密度方面,目前仍处于最高层次。与美俄的地缘战略思维不同,欧洲倾向于多边合作,对于中国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政治合作网络建设的做法表示认可。中德关系未来能否超越经济利益,提升政治关系的内涵,在解决地区冲突、改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方面达成更多的务实合作,是考验中德两国政府智慧的重要议题。

三、中德关系与中欧关系的平衡问题

“中德特殊关系”最早是英法学者提出的。欧洲对布研究外关系委员会在2012年5月以此为题发报告,对于中国重视发展与德国的双边关系表示担忧。欧洲学者认为,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会导致欧盟内部的竞争与分化,进而损害欧洲的利益。中德两国并未公开认可这种“特殊关系”,但是无可否认,中德关系在塑造中欧关系中具有先锋作用。

德国并未认可这一提法的原因在于,首先,德国一向强调欧洲化的德国,主张加强与欧盟对华政策的协调,避免在对华政策上特立独行。

其次,鉴于德国在欧洲不断提升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德国有意在对华政策方面,承担更多的欧洲责任。

第三,正因为中德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德国倾向于全体成员国制定一个整体性的欧盟对华战略,明确欧洲的利益。德国国内的讨论认为,诸如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强制性技术转让等触及成员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在双边框架内很难得到解决,如果不能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欧盟对华政策,德国很难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

自2003年欧盟出台第五份对华政策文件,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长期陷入停滞的状态。德国智库近来提出“壁龛外交”,要求德国在中欧关系中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所谓壁龛外交,是指德国应注重在某些领域推动中欧合作,而不是致力于提出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的大中国战略。欧盟对华政策难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缺乏协调与决断。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德国有必要在实质性的问题上提出具体建议。成功的壁龛外交,即使在某一领域内与中国发生冲突或碰撞,也不会影响中欧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从而营造出一种选择性的合作框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降低合作的成本与风险。贸易、投资、竞争和知识产权,有可能成为德国推动中欧合作的主要切入点。

(刘丽荣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