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军工企业的商业航天账本:回报率7-14倍

澎湃新闻记者 吴挺
2015-10-31 10:5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10月30日,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

在“军民融合”今年首度被提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后,军工企业市场化和资本化步伐开始大踏步向前。

10月30日,在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透露,该集团公司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快舟十一号火箭可实现无依托发射

计划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进行首飞的快舟十一号火箭,“控制成本是主要追求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在论坛期间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在运载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能够达到1吨。这样一来,我们的目标是,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作为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的初步尝试,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分别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2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中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此次快舟十一号也是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快速发射,“对于发射场的要求比较低,试图做到无依托发射。”张镝介绍说,如此一来,发射场的费用也能省掉很大一笔,全周期的费用非常低廉。

中国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总设计师梁纪秋在论坛的发言中透露,目前,快舟十一号上已经有些搭载,但仍有空间,可提供服务。“因为是首飞,是以火箭试验为主要目标,所以搭载的费用会比较低廉。”张镝说。

“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演讲中说,并给到场嘉宾算了一笔账,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动7-14美元的回报。2014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76%为商业航天的产出,全球航天产业带动产生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但航天产业的高门槛和高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贝超在演讲中提出,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商业航天项目的成本,并控制意外事故的风险。

一些军用数据未来将更为开放
谈及航天技术的军用性及国家安全考量,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倪金生告诉澎湃新闻,商业航天的发展得到军队的支持已经没有障碍,国防科工局和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的代表在论坛期间不断发声,对商业项目态度积极。
“(军民融合)换一个词来描述就是军队采购,总装备部的首长已经很明确,后续阶段,军队不是自己造卫星和发射卫星,虽然还是需要的,但他们会大量采购商业卫星的数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告诉澎湃新闻说,“特别是一些完全商业化的卫星,政府未来不会再投资做,而是交给大量民营企业来做,政府只是采购服务,这是军队和政府对商业航天很大的支持,政府不做了,让民间来做。”
倪金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军用数据未来更为开放也是大势所趋。他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开放程度为例介绍说,美欧近年来不断放松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分发的限制,如美国目前将商业对地观测卫星图像分辨率限制降低到了0.25米,而我国目前仍然限制在2米。
由此带来的一大后果是资源浪费。“明明我们自己的军方有这些数据,但一些商业公司还是得向国外购买相关数据。”倪金生告诉记者说。
就在论坛当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外公布,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一个“16+4+4+X”,即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微波卫星以及多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并将于2016年年底前执行首次发射。

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以“科学创新、转型思变,探寻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路线”为主题,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和地方政府,航天、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共计140余家单位、近400余位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

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防科工局、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等部门的支持。

在中国卫星全球服务联盟秘书长吴晓梅看来,此次论坛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开始迎来“商用时代”。她认为,这是中国航天转型发展,探索商业航天路径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