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闯关东者到东北开荒种地,头一年没收获粮食,靠什么生活?

2021-08-10 07: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144,阅读时间:约6分钟

历史提问

闯关东者到东北开荒种地,当年不能收获粮食,他们靠什么生活?

答: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空前且影响深远的“人口迁移行动”,正是“闯关东”!

从清代中后期起,大批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民众离乡背井,踏上了“闯关东”的路程,他们中许多人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在东北大地扎下根来,开始了新的生活。仅从清朝咸丰年间至清朝灭亡这半个世纪里,内地“闯入关东”的人口就高达1400万,平均每年有近30万的“人流”涌入东北。到1930年,东三省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三千万人,占到当时中国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内地来的移民。

而在闯关东的内地移民里,山东人又占到了绝大多数,甚至移民们一路上用来装载物品的小推车,那时也被称为“山东车”。

有些在华的日本人,曾在笔记里生动记录了山东人经陆路“闯关东”的景象:一辆小小的山东车上装着小孩,然后弟弟在前面拉车,哥哥在后面推车,骨瘦如柴的三兄弟就这样艰难行进着。而像这样全家“闯关东”的移民,在当时从关内进东北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肩背相望焉”。

更危险的却是水路,事实上这也是绝大多数“闯关东”的山东人选择的路线:从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出海,北上抵达大连等地。他们中很少有人买得起船票,大部分人都是乘坐简陋的小舢板,一路冲破风浪考验抵达东北。

民国年间,南开大学更对东北的山东移民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移民“闯关东”时,身上的路费不足百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移民,路费都是典当借贷得来——这个抉择,几乎以倾家荡产为代价。

而在平安到达东北后,大多数的山东移民,都选择了一个营生:开荒种地。正如1927年《东方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所说:“鲁人之移植于东三省者,其职业以农为主”。

那么问题来了,一贫如洗的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东北,开始艰苦的开荒工作时,在开荒头一年缺少粮食的困境下,他们又该怎么“熬”过去呢?

首先一个办法,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清末时的东北人口稀少,大片肥沃的土地,当时都只是原始的山林荒地,虽然缺少粮食,可物产却依然很丰富:清代乾隆年间时,就曾有人描绘说,当时东北许多进山打猎的猎人,随手把菜籽撒到地上,这些“没人管”的菜籽,竟然就在山里自然长成一棵棵青菜。这么“肥力壮”的地方,自然也不缺食物。第一批来到这里的移民,虽说条件艰苦,但也能找到食物果腹。

但是,如果想发展东北大规模的垦荒,仅靠移民们自身拓荒显然不够。而在晚清王朝最后十年里,清王朝也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封禁”政策,推出了鼓励移民屯垦的“放荒”政策。到20世纪初时,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荒地陆续放开,更以优惠政策招募移民“领荒”,特别重要的一些优惠政策,都是针对移民们的“第一年生计”问题。

比如当时东北大地的“官垦”,往往都是官府“先备资金”,迁移移民们“领荒”。特别是晚清名臣锡良担任东三省总督起,愿意“领荒”的移民,“闯关东”的路上就能享受车马费半价的待遇,到了东北之后,第一年的种籽、耕农、粮食也全由官府发放。甚至锡良还重金招募工匠,在“官垦”地区挖井盖房,确保移民们有饭吃有地方住,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也延续了这类政策。

这样一来,从清末到20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大地的垦荒开始了高速发展。

当时“闯关东”的移民,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投身垦荒,其中20至5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更占到了百分之八十六。曾经一片荒凉的东北,到1930年时耕地已扩展到2.08亿亩,种植业更是突飞猛进,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大面积种植,形成了东北农业南豆北麦的农业格局,特别是新兴的大豆产业,更一度垄断了20世纪初的国际豆油市场,成了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脊梁。

只看这繁荣景象,就知十四年抗战时代那一句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唱的不止是国恨家仇,更是一代代垦荒者们的血汗。

而除了“物产”与“国策”,能让一代代“垦荒者”度过早期困难岁月的,更有无数“闯关东”移民们,那彼此间的互助。

虽然“闯关东”的移民,来自北方各地,相互间也大多素昧平生。但在这一片新的家园里,却极少有人孤军奋战,相反却是多少人一道扛起艰难困苦,建起家园。早期闯关东时,东北大地那一个个村落,就是这样来的。

在大连市旅顺口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就记录了这样的景象:这里的第一代移民,是一对来自山东登州门楼村的周姓兄弟。清朝中叶,这哥俩乘坐小舢板,冒着大浪抵达旅顺,上岸后就饿昏在海边,幸好被当地村民救起。这里的村民,都是更早些时候“闯关东”的山东移民。这些山东老乡们不但不排外,反而告诉他们“这里有的是土地,还可以捕鱼”,热情的村民们还为哥俩修了房子,送来了生活用品,他们就这样定居,发展成了“周家崴子”

这样的情景,几乎就是整个近代史上,一代代“闯关东”移民们共同的记忆,正是这无私的互助扶持,才令他们终于战胜了东北的酷寒,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家园,也造就了近代世界拓荒移民史上的伟大奇迹。

百年之后,“闯关东”的记忆也许已是遥远的记忆风景,但那一代中国人的善良、坚韧、勇敢,却是中华民族不息的传承。

参考资料:《闯关东那些事》《历史上的大移民:闯关东》

原标题:《闯关东者到东北开荒种地,头一年不能收获粮食,他们靠什么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