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马拉松跑过20年:从要贴安民告示,到如今沿街暖心鼓励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2015-11-08 11:5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奔 >
字号

外滩上马赛道。 沈震宇 图

伴着上海深秋雨后的寒意,11月8日35000名跑者一跃而出,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律动的脉搏。奔跑间,他们用双脚丈量着马拉松在上海20年的变迁。

1996年,当5000名跑者在首届上海马拉松上穿过南京路步行街时,一旁晨练的老人可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

“以前我们只重视赛事本身,但是现在我们希望用马拉松来表达一座城市的诚意。”上马运营方东浩兰生赛事公司总经理周瑾则从组委会的角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她对上马成长的感悟。

“如今,我们终于不用再到处发安民告示了。相反,即便在地铁里广播里我们都能听到专门对跑者的鼓励。”周瑾说。

“从起步到探索,再到发展,20年过去,上海马拉松已经开始成熟。”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黄永平这样评价。

今天的上马,在赛道两旁迎接着每一位跑者的,是细致入微的服务和体贴暖心的鼓励。

上马赛道的年轻人。

20年铸造“最接近国际水平”赛事

从1996年办赛之初的73名外籍选手,到如今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276位外籍跑者;从籍籍无名,到连续3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20年,上马一路求索。

拥有近20年跑步经历的蒋守纲老人就见证了上海马拉松赛的成长。

“十几年前,上海马拉松缺少移动厕所,但有跑友提出来后,组织者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蒋守纲说,“如今上海马拉松不但移动厕所数量多,比赛途中还有志愿者快速指引,帮我们省去了不少麻烦。”

从最初几乎没有设置移动厕所,到去年新增30%达到326个,再到今年仅在起点处就配备了316个,并且在沿途每2.5公里处设置厕所,上马的后勤保障服务一直在升级。

不仅如此,今年上马还设立了21个医疗救助点和4个起终点医疗站;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在半程和全程终点前2公里,每隔一段距离设置2人一组的医疗队,并手举提示牌,提醒选手在特殊路段的保护。

“跑了这么多马拉松,我认为上马是国内所有赛事里最接近国际水平的。”央视主持人于嘉这次带着他的嘉友跑跑团出现在上马的赛道上。这两年,于嘉和他的嘉友跑是国内完成六大满贯人数最多、完成南北极圈挑战最多的跑团,在上马期间于嘉及其跑团成员都参与了专业跑步品牌圣康尼的主题分享会,首次得到了圣康尼为中国市场设计的城市限定款跑鞋,中国红的主色调、鞋跟和鞋面的上海元素设计都与上马浑然天成。

腰鼓队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为出发的跑友们加油鼓劲。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图

20年,市民和马拉松共成长

在今年上马参赛者领取赛事装备的上海赛事文化及体育用品博览会上,这样一幕景象相当常见——上海本地跑友成为了外地跑友的“地陪”。

“还有两站到中华艺术宫,3号口出去就到领装备的地方了……上马的赛道比较好跑,不像别的起伏那么多。

”在上海生活了多年的张生明这次成了几位北京跑友的向导,作为“新上海人”的他,已经用双脚在上海找到了归属感。

今年年初,32岁的张生明和他的妻子在上马系列赛“元旦情侣跑”中获得冠军,而他自己又在今年5月份的上海半程马拉松上获得第14名的成绩。“在上海跑步确实很舒服,跑道边上的观众很热情,感觉他们都恨不得参赛。”张生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的确,张生明所感受到的,也是马拉松这项运动给上海带来的另一个变化。

从一开始几乎无人观赛,到如今不少市民自发地在赛场边为跑者递送补给品,马拉松这项大众体育也成了展示海派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参赛的跑者们。

曾经组织锣鼓队在南京路为跑者们加油助威的徐琴娣阿姨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从2007年开始,腰鼓队就在南京东路步行街为出发的跑友们加油鼓劲。“我们比参赛者还早呢。以前我们还会跟着跑,到龙梅镇继续打,现在每个地方都有锣鼓队了。”

腰鼓队的王宪玲王阿姨在打鼓时也会和姐妹们讨论现场有趣的事儿,当看到有跑友推着婴儿车经过时,她们都不禁发笑,“现在连小娃娃都可以参赛了。”

2008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 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年,上马系列赛贯穿全年

42.195公里不仅仅只是一场马拉松的距离,也是一座城市的“开放史”,还能成为一座城市流动的宣传片。

69岁的陈明跃老人出生在上海,从2002年开始至今参加了13届上马了。

“我第一次来跑的时候都是40岁以上的人,现在都是小年轻了,还有各种装扮的人,和他们一起跑很过瘾。”陈明跃老人还特意提了一下赛道,“以前是虹桥路,杨浦大桥和复兴路隧道,现在是南京路,老西门和世博,这里很体现我们上海的变迁。”

在上马20岁生日之际,赛前的例行“序曲”上海马拉松展示会变成了上海(国际)赛事文化及体育用品博览会。而在这场跑步产业的party之上,上马还邀请了国际马拉松友好城市的代表参与了“马拉松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论坛。

“马拉松不应该只是一场比赛,她应该有更大的体育效应。”捷克路跑赛事联盟主席卡洛·卡帕尔博在论坛上表示,在捷克一项著名的赛事可以有14场以上的比赛,来持续刺激跑者。

这也是中国的不少路跑赛事所面临的瓶颈之一,一项品牌赛事在一整年中只有一场比赛,即使富有影响力,也难以对更多的人造成影响。

正因如此,20岁的上海马拉松寻求改变,在今年将一场赛事变成了贯穿全年的系列赛,包括年初的元旦跑,年中“一城双马”的上海半程马拉松,以及年末的重头戏。

“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马拉松的规模再大,可能也只是贯穿了一个城市的中心。我们希望能一直影响跑步的人。” 周瑾说。

2003年时的上马。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更多专业跑步健身内容请关注本栏目微信号:sijiabenpao或搜索公众号:私·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