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讲座︱韩昇:历史学和遗传学携手,能找到曹操后人吗

王子恺
2015-11-20 14:3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历史学常常“饱受诟病”被认为不够科学,很多结论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又没有办法进行可靠的验证,不及自然科学具有“实证性”。那么,当古老的历史学牵起现代遗传学的手,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11月18日,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做了题为“执子之手——历史与生物学的异域恋情”的讲座,以“寻找曹操家族”这一课题为主,介绍了复旦大学相关团队在历史学和生物学领域进行跨学科合作的尝试。澎湃新闻整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韩昇(左)、章义和(右)

让遗传学为历史学提供证据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时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下落不明,此后一直流传着徐福等人在日本定居、成为日本人的祖先的说法,影响很大。韩昇教授首先从古代中国移民日本的历史出发,谈及自己曾研究发现,3—9世纪中国大陆到日本的移民占当时日本人口的比例约为十分之一。但是,这些结论,尤其是主要依据文献得出的结论,能否真的称为“结论”呢?

随着遗传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对于人类代际传承中的规律已经有了科学的认知手段,比如耳熟能详的亲子鉴定技术。对于一个声称血统纯正的家族,除了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判断家谱、族谱是否可靠,遗传学可以提供直接而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说明一个家族的传承情况。同样的原理如果运用到历史学领域,对个人、家族甚至民族的历史研究,都可以通过遗传学寻找证据。

公元546年,东西魏之间爆发了“玉壁之战”,双方军队都死伤惨重。韩昇教授和其他学者在玉壁之战的古战场发现了大量遗骸,考虑到交战双方都投入了鲜卑人作为主力,通过提取这些遗骸上的基因信息,为我们了解鲜卑人、研究鲜卑民族的历史开拓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我们可能找到曹操后人吗?

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据报道,墓中有一具五十余岁的男尸、一具四十余岁的女尸和另一具二十余岁的女尸。但是史书记载曹操去世时是66岁,另外两具女尸的身份也难以确定,这就和文献产生了矛盾,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成为当时的舆论热点。

2010年,复旦大学宣布将使用DNA技术寻找曹操家族的基因,鉴定曹操墓的真伪。韩昇教授表示,正是借助曹操墓这一契机,为文理科学者之间进行跨学科合作提供了一次机会,而且这将成为世界上首次运用遗传学方法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的尝试。他坦言,这一消息宣布之后,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寻找曹操后人的可行性,因此,首先对曹操家族的历史进行分析,并且破解历史上的一些谜团,成为采用DNA技术的前提。

关于曹操及其家族的历史主要有四个方面疑问:1、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收养的孩子;2、曹操本姓为夏侯氏,不姓曹;3、传说曹操的后人为了避祸,改为操姓;4、曹操之子曹彰有鲜卑血统。

韩昇教授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他研究曹操家族的过继现象,认为曹操家族有着严格的过继规则,而且他们家族在沛国谯县是当地大户,对血缘的传承必定非常重视,因而即使曹腾无后,曹嵩也应是本宗亲兄弟过继给曹腾的孩子,不会来路不明。另一方面,证明曹嵩是收养、曹操本姓夏侯的史料都来自他的对手袁绍和东吴方面,东汉以降社会对个人出身十分重视,这些说法很有可能是他的对手故意捏造,在可信度上是要打折扣的。不过为了严谨考虑,课题组决定把夏侯氏和操氏也纳入DNA调查的范围。而曹彰是不是鲜卑人的问题,韩昇教授认为文献的证据本就不足,最终DNA调查成功的话也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说法。

此外,韩昇教授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勾勒出曹操后人在西晋以后的发展情况。司马炎篡位以后,封魏国最后的皇帝曹奂为陈留王,对曹氏家族予以优待,一直延续到东晋、南朝,不存在“曹操家族被司马氏灭门”的情况。隋唐以后,曹操家族逐渐平民化,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墓志和正史收录的谱牒中找到他们的蛛丝马迹。此后曹操家族没有再出过地位显赫的人物,史书中逐渐找不到记载也不足为奇了。

曹操画像

从现实中的曹姓人群身上把“曹操”找出来

正史中没有了记录,韩昇教授把视野转向了平民家谱。他们利用上海图书馆收藏的118件曹姓家谱进行调查,重点针对人群集中、来历清楚、有族谱和祠堂的曹姓家族。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确定曹氏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接下来才有可能针对性地选择DNA调查的人群范围和数量。

由于种种限制,课题组没有获得安阳曹操墓中遗骸的基因信息。不过这也使课题组转向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不通过历史遗骸,就从现实的人群中找出“曹操”。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如果遗传学可以从现实的个体中找到关于一个人祖先的信息,那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研究路径出现了。

这一研究应用的生物技术并不高端,因而也是成熟而科学的手段。人类的Y染色体只能在男性中代代遗传,其95%的部分在遗传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的现象,突变的概率也接近于0,可以认为Y染色体在父系传承中非常稳定。因此,只要曹操有后人在世上,那么他的信息一定可以从现在的DNA中找出来,对曹姓后人的DNA调查,就是对他们的Y染色体进行调查。

根据家谱调查的结果,课题组从全国各地可能是曹操后人的身上抽取血液样本进行研究。2011年底,课题组确定了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O2-M268,也是曹操家族的基因,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说,这一结论的可靠性约为93%。

遗传学的终点是历史学的起点

韩昇教授介绍了遗传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将基因提取的上限年代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可以提取大约20万年前的基因,国外将基因研究应用于史前考古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至今将这一技术用于历史时期的几乎没有。而且史前基因的研究中年代误差非常大,使得这一技术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应用会遇到困难。课题组的首次尝试,在基因提取的手段、对年代精度的保证方面都做了很多改进,使这一技术能够适用于历史时期的研究。

在找到了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后,课题组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安徽亳州是曹操的老家,那里有曹氏宗族的墓地,有比较完整的墓志和历代官方的记载,可信度较高。课题组从亳州曹氏墓地的遗骸中提取了基因样本进行检验,同样发现了O2-M268类型的存在,使这一结论得到了进一步佐证。

这一调查得出了很多其他重要的结论。通过基因分析可以确定,夏侯氏、操氏都和曹操家族没有关系,曹操的Y染色体类型O2-M268和现代汉族中的主流类型并不相同,此外,曹腾家族和曹参家族在基因类型上也有不同,《三国志》中记载曹腾是西汉著名丞相曹参的后代,现在看来明显是错误了。那么是不是曹腾利用权势将自己的家族攀附到曹参家族之下呢?这就产生了有趣的新问题。

韩昇教授进一步展望了遗传学和历史学跨学科合作的前景。利用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建立了一条新路径,而且有可能被更广泛地应用到家族史、民族史的研究中,这时遗传学的证据会更具有说服力,解决很多传统历史学难以回答的问题。另外,在这场跨学科的合作中,遗传学不但为历史学提供了证据,而且它们的终点恰恰是历史学的起点:完成对基因和数据的分析就是遗传学的任务,正是在它们停步之处,历史学有了新的问题需要去解释和回答。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