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会不会一不小心就被心理医生看穿了?”想多了

2021-08-11 17: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刘亮 临床心理Dr刘亮 

文&排版:刘亮

经常有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心理咨询师透过一个人的一两个动作或者一两句话,就能看透一个人?是不是心理咨询师都喜欢动不动就对别人的思想进行一通“专业”分析?

我甚至听过这种说法:“在心理咨询师面前最好不要多说话,否则就会被ta看穿你的秘密”。

作为一名有16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精神医生,我想说:有这种担忧的朋友,你们可能想多了!

首先,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常都会在自己的咨询工作和日常生活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边界。在咨询室里面给来访者做咨询的时候,我们是专业人员,会打开自己的专业理论通道,用我们学过的理论,尽我们所能去理解来访者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然后通过专业的提问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思考。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坚信:一个人通过自我思考所领悟到的新想法,是最有用的,也最容易在ta的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而分析和讲道理这样的单向传输方式在一个人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往往会很淡。

这个结论有脑功能研究证据的支持,最新的功能近红外脑功能研究就发现,在教学里老师采用的提问越多,越多地邀请学生加入教学互动,学生某些关键认知脑区的激活程度就越高,所学知识在脑中留下的印象越深刻。

换言之,心理咨询师该做的,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分析强加或“销售”给来访者,而是要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思考。

虽然我们学过专业知识,但我们不会比来访者更了解他们生活的细节,不会比他们更了解自己,所以也不可能知道究竟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解释最适合来访者。

这就是我们中国古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而且一般来说,上面这种专业的“观察、听取、分析和反馈信息”的工作模式,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也只会在咨询室里,在跟来访者做正儿八经的咨询时才会开启。

在咨询室外,心理咨询师就是普通人。我们也会有自己着迷的东西,也会有喜怒哀乐,也不过就是我们孩子的爸妈,我们父母的孩子,我们同胞的兄弟姐妹罢了。我们在听到一件有意思的事的时候,可能也会饶有兴趣的去八卦,但也仅限于八卦而已。

就举个最直观的例子,当一个心理咨询师听到ta的来访者说:“吴某凡被刑拘了”时,可能ta的脑子里会立刻本能地跳出很多理论假设和猜测,比如可能会想:我的来访者为什么在此时提这件事?她背后有没有其他想表达的隐藏意图?她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这些情绪和态度有给她的生活、工作、她和家人的关系带来什么困扰吗?

看到吗?这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听到来访者说的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时,脑子里一连串的运作。然后ta会根据这些假设,去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回应,才能既共情到来访者的体验,又能激发她的思考。

但在现实生活里,这位心理咨询师在听到朋友说出相同的话时,ta可能只是会饶有兴致地去和朋友八卦这件事,仅此而已,而不会去把朋友说这句话背后的动机也分析一遍。

换言之,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其实没有精力,也不会随便抓住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就分析一番。因为,我们开启“专业思考模式”去和别人谈话其实是很耗脑力的,也是要收费的。要让咱免费做这种事,想多了。

动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另外,个人认为这种动不动就“野蛮分析”别人的行为其实挺low的,因为这是一种极不专业+没有边界的做法。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那种一上来就喜欢分析别人的所谓“心理咨询师”,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 受训不扎实,缺乏经验

有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整瓶墨水不响,半瓶墨水响叮当”。真的有严格受训背景,见多识广的心理咨询师一般都知道:人是很复杂的,且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同一件事的看法都是如此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仅仅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基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生活经历,就去随便盲目地评价一个人。

当然,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基于自己学习的理论去形成自己对某件事的理解,但他们一般是大胆假设,小心地和来访者去求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透过自己的“有色眼镜”看到的现实,并不代表来访者一定就是自己所认为的那样。

他们不会轻易地用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别人,更不会动不动就说:“你一定是这样想的”“你是不是心里有什么样的问题”之类的话。

反倒是那些自以为是,一知半解,受训不扎实的人,特别喜欢用自己认为所谓高大上的理论去硬框别人,动不动就说:“你一定是怎么怎么样的”“你心理有**问题”之类的话。

举个例子,记得2010年我在美国麻省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访学的时候,当时我所在研究室的负责人Robert J. Waldinger教授,是一位有几十年心理咨询经验的精神分析师。另外,我每周都会参加他们本院一个精神分析小组举办的案例讨论会,里面都是经验丰富的精神分析师,而我是以一名家庭治疗师的身份和他们交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Waldinger教授和观摩小组的大部分同行都显得有耐心、谦虚、温和,并且富有支持性,很少随便去分析和评价别人。这和国内某些自认为是“精神分析资深人士”的同行带给我的那种有攻击性、抓住啥都要野蛮分析一番的感觉完全不同。

我曾经也想过,强势是不是精神分析这个心理治疗流派本身的特点,但后来我发现或许不完全是。因为这些年我也接触了很多国内的其他精神分析师,但也会发现很多人格健全,受训扎实的同道也是挺温暖和有支持性的。

因此,我觉得那种认为“精神分析就代表强势”的看法并不全对。或许是精分这个流派本身就比较讲究要对来访者的心理过程进行分析。而这样的理念,可能正好满足了某些人内心那种想要分析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病态自恋的需要,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Robert J. Waldinger教授

█ 自身的人格发展可能存在一些偏移

当然,这样的人里面有一部分自己从小成长可能是有创伤的,某些人的人格发展甚至存在一些偏移。

比如一个从小经常被自己的父母无情贬低的人,ta内在可能是极度自卑的,自尊水平几乎为零。Ta为了保护内在那个虚弱害怕的自己,或许就会表面上让自己显得特别强大,会显得特别有攻击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野蛮分析”别人来满足那个内在虚弱的自己的需要。因为居高临下地分析别人,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

这种人表面上看上去很自恋,很强势,实际上很自卑。他们很容易变成“杠精”,上杠天,下杠地,中间杠空气。他们通过杠赢别人,通过居高临下地分析别人来安抚内在那个卑微的自己的那一点点卑微的自恋。

█ 为人处世边界不清,容易和别人“搅在一起”

喜欢分析别人的人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分不清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自己的事。他们总是喜欢把手伸出去,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妄加评论。

如果你和他吃个饭,他会对你拿筷子的姿势评价一番。你和他一起参加团建,他也会抓住你的一个无意识动作就大大分析一通。再比如,当他看到我现在写的这些文字,可能就已经开始在对我进行分析了。

如果你对他的此等做法表示抗议,他很可能会说:“你在阻抗”“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说到你的痛点了,所以你更要接受我对你的分析”。

他们上分析天,下分析地,中间分析空气。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做这些越界的事情的时候,常常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所以,如果某个自称心理咨询师的人动不动就分析别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能看透别人,能掌握别人,那多半只能证明:ta要么学艺不精,要么心理有些偏差,要么是个边界不清,拎不清的人。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问:这些都是你说的,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当然有!如果大家去读我们课题组之前发表的相关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就会发现来访者最欣赏的其实是心理咨询师的尊重,以及温暖支持的态度。

同时,我们目前也正在做一个全国性的调查,目的就是要搞清楚究竟在咱们中国的来访者看来,心理咨询师在咨询里采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帮助。

如果你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心理咨询,不妨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花上八九分钟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这项调查吧。

这项调查得到上海市浦东新区卫健委科研课题立项支持(PWRd2020-01),你填写的信息都将得到严格保密。

参考文献:

1. Liu L, Wu J, Wang J, Wang Y, Tong Y, Ge C and Wang Y (2020) What Do Chinese Families With Depressed Adolescents Find Helpful in Family Therapy? A Qualitative Study. Front. Psychol. 11:1318

2. Liu L, Cohen S, Schulz M. S & Waldinger R. J*. Sources of somatization: Exploring the roles of insecurity in relationships and styles of anger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11, 73, 1436-1443.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