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冯唐︱“压榨”创作力:跨界合作吟诗,镜头下面写小说

澎湃新闻记者 臧继贤
2015-11-24 19:1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作家冯唐继电影《万物生长》之后,又开始新的一轮跨界合作。首先与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杨晨合作,后者用声音演绎前者的文字,为观众带来舞台上只有一个人的诗朗诵——《人籁》吟诗会,并且两人合作出版了《吟诗》(1书+1CD),让不能到现场的诗歌爱好者也能听到杨晨念冯唐的诗。

冯唐想看看,杨晨一个人,一个场子,读自己的诗,这种“怪物”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完全存在不下去。

对于这个繁复喧闹的世界,冯唐用了两个医学术语来形容,说它相对集中于一过性和浅表性的东西,但又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的问题。而他自己也在有意无意进行“对抗”,比如睡前半小时不看手机,比如和朋友聚会的时候非常小心谨慎地把手机扔进包里。这次杨晨和他合作的《人籁》吟诗会,或许是一次更正式、规模更大的“对抗”。他相信可能还有一小撮骨灰级文艺青年会喜欢这样念诗的方式,就像他在大学里听四个诗人在阶梯教室念他们自己的诗一样,开始带着窃笑去旁观,但最后却被他们的诗和“疯癫”感动。

另外,冯唐近日又同视频网站合作,开始录制一档创意性访谈节目《搜神记》,将小说创作之前,作家与原型人物之间的接触和对话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这被冯唐称作是另一个“怪物”。在他看来,这样做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访谈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状态,最后写成文字时,他可能会挑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角度去呈现。他笑称:“再压榨一下自己的创造力,大不了吐血当场算了。”

最近,由杨晨主演的《人籁》吟诗会在上海长宁艺术中心上演,冯唐亲临现场助阵。在开场之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诗歌朗读、1980年代诗歌热潮等问题专访了冯唐。

杨晨和冯唐在上海《人籁》吟诗会的舞台上。

澎湃新闻:您这次怎么想到和杨晨合作的?

冯唐:杨晨和我认识之后,有一次和我聊天,说要不要一块儿合作点啥,他也没有具体的想法。后来,我问他之前做过哪些,他说:“我读过《道德经》,做过一个独角戏叫《情爱长安》。”然后我想,要不然做一点别人没做过的东西,结合咱俩的特点。我说:“你要不试一试,做一个人的吟诗会。”后来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人籁·吟诗”,想法是现在世界越来越繁复,越来越喧闹,相对来说,集中于一过性、浅表性的东西,我觉得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的问题,反而有时候这些东西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我就说:“咱做一些简单的、安静的、直指人心的东西。就你一个人,一个场子,读冯唐的诗,看看这种‘怪物’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完全存在不下去。”

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呢,因为我想到我很喜欢的一些很舒服的跟人接触的状态,比如说小时候,夏天连空调也没有(可能有电扇),就在树底下聊天;比如说中学的时候就在草地上听别人唱歌,有时候有吉他,有时候连吉他都没有,可能就是一壶茶,大家喝一喝,有时候连话都不说。我觉得像这些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反而能解决很多心理上的危机。我就说咱就试一把,这就是这个演出的源起。后来结合这个,我就想有的人听不到那怎么办呢?要不就索性把我的这个诗重新编一下,做一个音频版,音频版也是基于现场的演出编排。后来杨晨就把一些相关意思的我的诗,主要是杂文里的一些句子,综合成类似于一个一个单曲的形式,大概有10个单曲,这样我们就简单出了本书和CD合在一起的音频版。我就想做点回归古人、回归小时候的简单的事情,看看现在是不是有任何人需要它。

澎湃新闻:您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也念诗,和杨晨的合作可以看作是这样一种延续吗?

冯唐:我觉得不是延续,就像是把之前念诗的那件事做得更正式,规模更大,让它正式成形。但我的那个公众号是百分之百我自己在控制,就是每天我随手抓起什么书,唠叨几句,实在没力气了,就拿个照片凑数,估计80%-90%的时间我还能挺着读读诗。但是太碎片了,太不系统了,完完全全自发性的,太随意了。但精神是一样的,就是想大家每天能听首诗,我自己能读首诗,本来在现在生活中是件挺奢侈的事,每天拿出一分钟不到做这么一件事。但杨晨的这个活动可能是你几个月拿出一个周末的晚上,来听一个很好听的声音,来读一些很真诚的文字,更正式一些。基本的想法是这样的。

澎湃新闻:那这个活动会一直做下去吗?比如去其他城市?

冯唐:这事儿得听杨晨的,而且要看观众买不买账。我就看看大家喜不喜欢这种东西,要喜欢我们就接着做,听市场说话。我隐隐约约觉得可能还有人会喜欢这么听,我特别记得大学念书的时候,总是有感觉像疯子一样的四个诗人集中在饭堂旁边的阶梯教室,说今天晚上读诗,然后大家带着窃笑,反正吃饱也没事干,就去听听。那四个诗人中好像有几个后来真是越写越好了,像萧开愚之类的,他们的诗也挺好听的,自己读自己的诗,也挺让人感动的。我觉得可能还有人爱听,可能还有一小撮骨灰级文艺青年。

澎湃新闻:那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的诗歌热潮对您还是有影响的吧?

冯唐:我记得当时有本书叫做《朦胧诗选》,封面是一张黄绿相间的抽象画。因为那个时候能接触的文艺作品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都在看古文和西方的小说,看了那本诗选后,心想汉语还可以这么写,句子还能这么摆,咱正经教育都是要把事儿说清楚,就觉得这样写也挺好的,这样绕来绕去,拐来拐去的,好像反而是说清楚一些正常的杂文、短文说不清楚的东西,能挠挠心里的某个痒处,觉得这挺好玩的。就是看了那些书之后,包括那一代人比如北岛、舒婷、芒克和顾城的书,那应该是我初中高中的时候,第一次写诗。

《朦胧诗选》: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澎湃新闻: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听有声书,不过多以小说为主,但对于诗歌来说,朗读出来是不是更重要?

冯唐:其实呢,我自己对声音是有点抵触的,就是可能我小时候在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里成长,所以一般我自己看书的时候,外边可以有声音,我自己不会专注听别的。对我自己来说,如果听小说和读小说,那一定是读小说收获大。我也觉得直接听诗歌不能进到我的心,可能我那个时候那些人的声音都没杨晨好听。但我真有这个感触,家里没音响也没电视,到现在都是这样。

但是现在时间越来越碎片,我反而觉得小说作为听的形式,可能更多的是听个故事,碎片化的乐子,而诗歌的有声书就偏向于音乐和唱歌。原来的诗歌介于诗曲之间,有时候诗曲还合在一起。哪个人一开心了,喝多就唱,比如说我听过《阳关三叠》的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或者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是有古曲的。听听唱出来跟人声朗读,哪个更好听,有什么样的差异,本身体会一下也挺好玩的。所以说我也会填填词,或把一些诗改成词,我觉得挺好玩的。当然我不会作曲,他们会给我曲子,我往里填填。我签了一个叫做BMG的公司,我作为词作者,现在正试着写,他们也会直接把我的诗改成歌曲。

澎湃新闻:有人说诗歌在1980年代的热潮不是一种常态,因为那个时候娱乐方式少,所以写诗读诗可能成为唯一一种娱乐方式。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冯唐: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从七八十年代到现在,我们是从一个信息极度匮乏到今天信息高度丰富到碎片化的过程。那个时候,你可以理解,大家连电脑都没有,我那个年代大家还没见过手机,到现在差不多谁都一个手机了。这也是我今天坐车来,在车上想的一个事情,这些所谓的丰富和喧闹真的解决我们的问题了吗?我觉得不是,有可能还是反的,你的心更安静了吗?你觉得更幸福吗?你觉得更平和吗?其实没有吧。英文的消磨时间叫做“Kill Time”,其实就是杀时间。但现在时间都已经碎得不能再碎了,你没有时间被Kill,被杀了。

反而我现在有意无意地往相反的方向做,故意在睡觉前留出半小时不看手机,以及吃饭的时候,我故意非常谨慎小心地把手机扔在包里。好不容易大家约着吃个饭,见面聊聊事儿,那就别看手机了。如果大家都看手机,那回家自己看手机,自己啃面包算了。现在繁复的、相对喧闹的以及相对一过性的、表面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不能解决问题的,不能让我们达到心里真正想要的平静,不能让我们获得小时候那种小愉悦。反而过去的那些东西还是能给人小愉悦的,比如说看本书,忽然就看进去了,连表都不看了,就是那种感觉。再比如说,你和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一杯酒就喝完了,大家也没看时间。我觉得反而是这种不碎片的东西能给人蛮多的平静和愉悦。

澎湃新闻:您准备和视频网站合作一档《搜神记》的栏目?

冯唐:这又是一个“怪物”,昨天开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创新性访谈或者创新性综艺节目,初衷是把写小说的过程视频化。大家常见到的形式都是先有小说,再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网剧,但其实在小说创作之前,作为创作者,还得有些活动,比如说确认原型,原型可能有两三个,拼在一起。有可能还是要找配角。然后要和原型聊聊天吧,体会一下他的生活状况吧,甚至跟他爹妈聊聊天吧,这些东西其实反而有时候挺有意思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访谈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个状态,最后写成文字,我可能是挑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角度去呈现。

然后腾讯视频对这个想法蛮感兴趣的,经过协商,我保留小说版权,他们保留视频栏目的节目版权,大家共同合作。其实坦率地讲,我好久没做压力这么大的事儿了,我写杂文写了那么多,写长篇也写了那么多了,但从来没有面对镜头来做一档自己的视频栏目。有一阵儿压力好大,后来就想把它当成在镜头下面写写小说,40多岁再挑战一下自己,再压榨一下自己的创造力,大不了吐血当场吧算了。下月开始录,应该1月12号开始首播,然后一周播一档,最近我得把所有周末的时间都用来做这个事儿。

澎湃新闻:您现在还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吗?

冯唐:我的写作现在是不紧不慢、不停也不跑。挺有意思的,我第一个长篇《欢喜》十七八岁写完了,我就想忘掉这个事儿,但工作以后重新写,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三年写完一个长篇。我之后大致也想保持这样一个速度,两三年一个长篇,两三年一个杂文集,也就这个速度了。这样的速度一直保持下去,我现在也出了十来本书了,再坚持一二十年,这辈子也就过去了。

《吟诗》(书和CD的套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